敬老、爱老是一项传统美德,也是子女晚辈应尽的义务。这些敬老家书,不论是子女写给父母、女婿写给岳母还是孙子写给爷爷的书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思亲敬老之情。
五年百封信牵挂妈妈感念亲恩
妈妈:
您好!身体健康吧!弟妹都好吧!
月余未给您去信了,女儿很是想念。想咱们家的麦子已割完了吧?今年收成怎么样?咱自留地麦子打了多少?新民(弟弟)开学了没有?以后凤荣(妹妹)教他学写信,把学习成绩给我写来。
大姐来信没有?我们给她去的信、寄的葡萄干已很长时间了,也不见她的回信。户口问题现在已办得差不多了。我的病也已经较以前好多了。我们一切都很好!
这里天气也慢慢热起来了,不过早上、晚上还都得穿秋衣。咱们那里现在大概很热了吧?我的被子,那条黄色的已该拆洗了,妈妈有空时给晒一下。宝银来信说:水瓶凤荣还没拿回去,他给润姐了,让她用吧。海江欠的10元钱送去了没有?长山呢?我已给他去信了。他若不给,以后我再给学校领导去封信,或等我回去时再说。
这里**********情况较前有些紧张。全国到处都一样……不过我们在这里也不要紧,只要不参加武斗,也不会挨打,望妈妈不要挂念。现在,我舅舅在哪里?我们给他去信已一个多月了,也不见他的回信。现在我们两个都很好,望妈妈勿念。
凤琴
1968.6.11
妈妈:
您近段身体健康些了吧,接到弟弟的来信,真是使人心中难受得很。当我看到妈妈有病的时候,又想我们,我不由痛哭了一场。
妈妈,您身得重病,三个闺女都不在身边,不能照顾你。我两个姐姐都能在经济方面支援你,可我呢,没什么能力,又不在你跟前,心里更难过。我把行李收拾好了,马上就要回去,可我哥(亲戚)又打了长途电话,说您病好了,暂不要回来,那就不回去了。
妈妈,您真的不愿意我在新疆,那我就回去。如果现在让我回去的话,速来信。要是病好了,现在不回去也行,那我就在这里找个临时工干上几个月,八月十五前回去。我想干几个月的活,挣几个钱,也好为弟弟买点东西。虽说我和新民(弟弟)在家爱吵架,但总还是想着他的。特别是接到这封信,看到新民对你的照顾费了不少心,那更使我心疼我那年幼的弟弟……
妈,你的病我也知道是怎么得的,为了一只羊。羊死了就算了,我忠义哥(亲戚)不是和咱一样吗,老羊、羊羔一下都死完了。别说是羊,不管是啥,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您也不要老是想不开,应该自己劝自己,光靠别人劝也劝不到心里。您想不开,真要有个三长两短,那我们还怎么回家,谁是我们的亲人?妈,你应该想开。希望妈一定把心放宽,多多保重身体,您的健康就是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幸福。
另外,我姥姥和舅姥爷他们的身体好吧?我姨也好吗?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别不多写,速速回音。
女儿凤琴
1973.4.23
家书故事
以上这两封信,第一封是当年26岁的郭凤琴写给母亲的,此时她刚从河南老家来乌鲁木齐4个月。第二封是郭凤琴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两个月后她的母亲去世。如今,郭凤琴已经67岁,住在乌鲁木齐市铁东社区。她和老伴过得很幸福,子孙们的生活也让她感到满意。
1968年,郭凤琴从老家河南郾城县(现为漯河市郾城区)跟随在乌鲁木齐火车站工作的丈夫来到乌鲁木齐。
从离家开始,到1973年6月母亲去世,郭凤琴给母亲写了100多封信。母亲去世后,回家探望的郭凤琴发现母亲把她写的所有信都珍藏在箱子里,她流着泪把信带回了新疆。
母亲艰难育子女
郭凤琴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生养育了4个子女。郭凤琴的父亲于1963年因病去世,当时已经高中毕业的郭凤琴在县城一家造纸厂工作,她最小的弟弟即信中提到的“新民”才7岁,妹妹凤荣10岁。郭凤琴的母亲不仅要养育两个幼小的孩子,还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和丈夫的舅舅(其没有成家)。艰难可想而知,可郭凤琴的母亲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只是鼓励他们好好上学和工作。
让郭凤琴至今难忘的是,她在县城上学时,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每次刚进村口,就远远看见母亲的身影。母亲把好吃的都攒着,弟弟妹妹要吃她不答应,非要等郭凤琴回家一起吃。
1966年,郭凤琴结婚了。丈夫在新疆工作,他回河南老家时两人相识相爱。两年后,为了爱人,郭凤琴放弃了工作,跟随丈夫来到了新疆。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有不少农村的年轻人都到新疆谋生。当时为了限制农民进城,新疆还出台了《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通知》。
忍痛鼓励我远行
女儿要去遥远的异乡,母亲没说一个“不”字。但从母亲深夜的啜泣和白天红肿的眼睛里,郭凤琴感受到了母亲万般的不舍。“妈,只要你说不让我去,我就不去,就在你身边!”郭凤琴哽咽着,多次这样告诉母亲,可自始至终,她得到的只有母亲的鼓励。“闺女,去吧,虽说那儿离家太远,但听说日子比咱这里好过些,别跟妈在这儿受苦了,以后多回来看看妈就行了。”临走那天,母亲没有勇气把她送到车站,等众人出门后,母亲却独自在家里哭。
刚到新疆,郭凤琴因为想母亲吃不下睡不着,只是整日地哭。郭凤琴一个星期给母亲写一封信,后来一个月写两封,泪水常常打湿信纸。信里除了讲自己的生活近况,其余全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不识字,郭凤琴是把信寄给妹妹,由妹妹给母亲念,母亲想对她说的话也会让妹妹写进回信里。后来弟弟妹妹告诉郭凤琴,每次听她的信时,母亲都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十分激动。
郭凤琴来疆后,户口问题在很长时间没有着落,不能找到固定工作,只有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对于母亲,郭凤琴总是报喜不报忧,说自己很好,一切都顺利。
母亲离世守身边
1973年春天,母亲养了两年的一只羊生病死了,这给了母亲很大的打击。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对人和动物都很有爱心。郭凤琴的弟妹都在城里上学,小羊一出生就和母亲在一起,很有感情。母亲病倒后,郭凤琴难过得直哭,立即收拾行李要回家。第二天,丈夫在单位接到了表哥的长途电话,转达母亲的话,说她已经没事了,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让他们花冤枉钱。郭凤琴知道,母亲是在安慰她,害怕她着急。她对母亲的内疚感也越来越强烈。
郭凤琴再一次打算放弃新疆的一切,回到母亲身边。但她再一次被母亲劝阻,母亲代话给她说:“闺女,我没事,好好工作,照顾好家人,别操心了。”不久后,郭凤琴接到弟弟回信,说母亲病危,她立即登上了回河南的火车。在母亲最后时刻,郭凤琴终于回到了她身边,专心地陪着她,在母亲心里,这也许是这么多年郭凤琴给她最大的安慰了。
(秦金俐)
准女婿信中嘱咐岳母严守秘密
岳母大人:
你好!身体健康,精神好吧!
关于我和花的问题,可能她已给你讲了,此事是你老人家最关心和惦念的事。今去信给你谈一下,以免挂念。
在处理我们的事情过程中,你老人家担心不少,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此,我和花向你老人家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部队已批,我已给家里谈了。家中对此也十分高兴。现在,我和花的关系基本已定。我们的事,望你老人家放心。
就这些问题,想给你老人家谈一下。首先一点,家中的问题。从家里的情况看,社会关系等较复杂,虽外调能批准,里面的一些情况可能你也了解,是经过多次详尽的考虑、周密的计划才成功的。如不然,是不会批的。所以对此,我们应从多方面去注意,如不注意让别人钻了空子划不来。这个理,我想你是能理解的。对郑州(父亲家)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说话办事要稳。
在我回去探亲的时候,你常给我谈起你的过去,总是热泪滚滚。的确,从前你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个人的生活没给你带来一点幸福,而带来的只是苦闷和孤单。这些是历史教训,自己应该记住。我认为,作为你自己来说,如今不应考虑别的,欢欢喜喜、幸幸福福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就行了。目前,你不应有别的想法和依靠。如果靠别人将来是靠不住的。唯一的靠山只有你的女儿战花,这一点你应清楚。所以,做事、说话,一切要从她的长远利益着想。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要饭也能叫你老人家幸福地度过晚年,更何况目前我们还有工作。从我本人来讲,虽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但望你放心,战花对你什么样,我的行动也是如此。有我们两个,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对郑州(父亲家)不可太过分,也不能一下变了,总之办事要秘密点,注意影响。依我的意见,最近两年最好少去或不去,如去也要有一点策略。
另外,我们在一起住,彼此要照顾影响,如有事,可以坐下来商量,共同处理好。不能叫别人笑话。对村里的工作,能做就做一点,不能做就少管点,咱们两家要配合好。咱们离得近,好处多,可以互相照顾,做事说话要注意分寸。别的我就不说了。关于我和花,你尽管放心好了,相信我们之间的真诚感情。以后的相处,会幸福愉快的。
以上我所以要谈一下,从母子关系来讲,你是长辈,我是晚辈,有的话可能不该说。但是,从同志关系讲,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是同志,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党员交心,我认为什么话都可以谈。如果有不对的,下次给战花来信,你写上批评,我接受。因时间关系,别不多谈。
祝你老人家安好,健康!
女婿
1975.9.4
家书故事
信中提到的“花、战花”,就是现在的刘华,“战花”是她的小名。写信者是刘华的丈夫,收信者是刘华的母亲。这封信是刘华的丈夫写给岳母的唯一一封信,也是他们之间最推心置腹的一次交流。1982年,刘华作为随军家属来到新疆,她带回了这封信并一直保存至今。
写这封信时,刘华正准备和当时还是军人的丈夫结婚,但因为刘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们的结婚政审遇到了困难。为了他们的爱情能顺利开花结果,当时刘华的丈夫认为,十分有必要以女婿的身份给老人写一封信。
如今,56岁的刘华和丈夫住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一个家属院,丈夫仍在工作,她是家属,两个儿子均已工作。
家庭复杂政审难
刘华和丈夫的老家都在河南,而且是一个村的,两家离得很近。丈夫1969年在河南一个部队当兵,1974年军校毕业后被分到新疆霍城县部队工作。而此前,刘华在老家县里的一家工厂工作,两人已经相爱,准备结婚。
在上世纪70年代,婚姻自由仍被“组织纪律”束缚着。军人的婚姻就更加严格了,与军人结婚要具备三大条件——政治合格、成分清白、年龄达标,政治合格即“三代”之内政治可靠;成分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阵营;年龄要达到25周岁以上。先经过基层连部“政审”,连部政审合格,则逐级上报团部组织部门审核同意,再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批准。
当时,刘华的家庭情况就有可能成为阻拦刘华和丈夫结婚的因素。
刘华的母亲和父亲于解放前组成家庭,属于包办婚姻。因为母亲直到30岁都未怀上孩子,父亲便又娶了。但3年后刘华的母亲怀上了刘华。
解放后,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村干部,考虑到尴尬的家庭,虽然深爱着丈夫,她却主动和丈夫离了婚,独自带着刘华在农村居住。因刘华的父亲在解放前曾经营实业,解放后被划为“资本家”,他和他的家人在郑州居住。1969年,刘华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去世,留下了5个子女,最小的才两岁。为了帮助照顾孩子,母亲又主动和父亲复了婚。当时刘华还小,仍住在农村,母亲就两头跑。
信件夹在情书中
要结婚,政审这道坎就得想办法迈过去。
要结婚就要让村里开证明,可老家的人都知道刘华父母的情况。如果部队领导知道了刘华母亲和“资本家”父亲又生活在一起的事实,恐怕相爱的他们无法真正在一起,刘华丈夫的前途也可能受到影响。这让正打算结婚的两个年轻人惴惴不安。
后来,两人只好找到刘华工作的工厂,做通了厂里的工作,以工厂的名义开证明,证明刘华和母亲生活,父亲已与母亲离异。这样,结婚的事才定了下来。可夫妻俩仍不放心:万一家乡有人把情况反映到部队怎么办。
于是,刘华丈夫决定在给刘华的情书里夹带一封给岳母的信,提醒她注意言行。这才有了这封准女婿写给岳母的信。
女婿女儿多孝顺
1976年4月,刘华和丈夫顺利结婚。
刘华母亲最终帮着丈夫养育大了他的5个孩子,夫妻俩担心的事也没有发生。当时,要偷偷照顾丈夫一家,又要为孩子们注意言行,为了孩子们能生活得好,母亲做了不少牺牲。
1989年,刘华的父亲去世,刘华夫妻俩把母亲接到新疆。
对当年岳母为了成全自己做的牺牲,刘华的丈夫心存感激。岳母喜欢吃他做的饭,他就是再忙也会赶回来给老人做饭;看到老人的袜子烂了,他会悄悄买来新的;老人不小心骨折了,去医院治疗、到外面晒太阳……背上背下都是他的事。那时,由于刘华夫妇都忙着工作,孩子也小,老人主动提出要去敬老院,刘华同意了,可丈夫不同意,“家里条件好得多,到那里我们也不放心。妈,你就别操心我们了,你过得好就是我们的幸福。”他的话让老人感动得直流泪。
2008年,刘华的母亲去世,享年88岁。刘华的丈夫亲自把骨灰送回了老家,和岳父合葬。
(秦金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