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踪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5700000032

第32章 古楼兰人失踪之谜

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沿汉代长城到今天新疆的罗布泊,是丝绸古道上令人憧憬又神秘莫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座在沙漠下沉睡了1500多年的古城——楼兰。

在中国古典书籍里,“楼兰”这个名字早已为人们所熟悉。

多少个世纪以来,关于楼兰的故事引起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那么,楼兰究竟在哪儿呢?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呢?

话还得从头说起,那是在1894年,瑞典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第一次来到中国新疆。在长期的考古探索中,他曾叩问了数以百计的古城、古迹,1900年终于在罗布泊考察中,意外地发现了这座在茫茫黄沙下掩埋了足足15个世纪的古城。惊喜不已的斯文赫定和他的助手们在古城周围进行了连续7天的挖掘,艰辛的劳动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量的钱币、器皿、陶器、粮食、丝织品、竹筒标本及36件写有汉字的文书,一个接一个地涌了出来。

在出土的文书中,一个熟悉的地名赫然出现在斯文赫定的眼前——楼兰。这不就是中国古典书籍里多次提到的那个名字吗?

这不就是探险家们日夜呼唤的那个名字吗?在一些文书的手稿中,还描绘了一幅幅这个卫戍城市里令人新奇的生活画面,有些木简上还记载着诸如对逃税者的惩罚及学童们涂写的九乘九等于几的潦草笔迹。斯文赫定如获至宝。

他的发现很快轰动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接着,英国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臣顿、日本人桔瑞超等人慕名而来,在这片“自由天地”里掠走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文物。使刚刚得以重见天日的楼兰古城伤痕累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随着沙漠的变幻,楼兰古城时隐时现,甚至被人们称为“幽灵城”。

到了1979年,我国学者先后对楼兰古城进了几次综合考察。

在考察中,人们发现,楼兰是一座边长约330米,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址平面大致呈正方形。古城周围有一个个尸体保存完好的古墓。古墓埋葬时间从距今3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两汉各不相同。此外,人们在楼兰遗址周围还找到大量的丝绸、毛麻、棉、绢等织品及兵器、玉器、渔猎工具和汉晋时期的各种古钱币。

1980年,考古队又在楼兰古城里西北和西南发现一片片干枯的胡杨树林。根据这一发现及过去的考察发掘,考古学家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古楼兰重要的历史画卷:

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一个操着原始印欧语言的游牧部落,从中亚越过今天中哈边境的崇山峻岭向东迁徙。终于在亚洲腹地找到了他们的乐土。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大大小小的植物枝繁叶茂。美丽的孔雀与车尔臣河双双汇入奔腾不息的塔里木河,然后一齐注入罗布泊。一望无际的罗布泊里,鱼翔于底,连群接队的野鹅、野鸭在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岸边广阔的草原上,羊群嬉戏,鸟鸣雀跃。长途跋涉后疲倦不堪的人们决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或游牧、或渔猎,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

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异于锦上添花,古老的楼兰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发达的贸易、庄严的寺院、精美的绘画与雕刻……楼兰城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楼兰文明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顶峰。

然而,随着星移斗转,这里的人口迅速增长,人类的各种活动严重地破坏着优美的环境,绿洲逐渐缩小。到了南北朝时期,塔里木河又被改道,楼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断绝了。他们开始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因而被迫离开这祖祖辈辈共同建造起来的繁华古城。此后,楼兰古城逐渐被黄沙淹没。

这只是考古学家的推测。我们姑且认同这种假设,楼兰人难道完全消亡了么?或者,又迁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吗?如果是迁徙别处,为什么迁徙之后便无声无息了呢?

随着对“生命禁区”罗布泊考察、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国地质工作者先后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钾盐和淡水,罗布泊再次让世人注目。与此同时,曾经生活在罗布泊、有着许多神秘色彩的罗布人,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罗布人,也叫罗布泊人。传说罗布人力大无比,可倒拔红柳树,声音可传到三里路程远的地方。历史上,罗布人“结芦为屋,捕鱼为食。”其住房多用红柳条和芦苇编扎而成。烤鱼是罗布人吃鱼的主要方式。他们把捕到的鱼刮去鱼鳞,用火烤熟,撒上蒲黄吃,味道十分鲜美。除了吃鱼,他们有时喝玉米面搀沙枣的糊糊,偶尔也捕些兽类吃。穿的衣服一般用罗布麻做成。罗布人就这样在沙漠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由于近代罗布泊地区环境持续恶化,塔里木河水逐渐缩短,罗布人赖以生存的湖泊相继干涸,罗布人只好弃船上岸,放牧牛羊。后来他们不断迁徙,并学会了种庄稼。

在漫长的岁月里,饱经沧桑的不断迁徙的罗布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罗布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通常在部落之间互相选择,婚礼别具一格。结婚那天,男女双方的亲友齐聚海子边,燃起篝火烤鱼和羊肉吃。然后大家边唱边跳,在歌舞中完成婚礼。有关专家称,罗布文化堪称新疆最古老的文化,罗布人的民歌、民俗、民间故事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许多中外学者对罗布文化非常感兴趣。罗布人的历史、习俗、方言等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罗布人几经流离变迁,其历史至今仍是谜。有的资料将罗布人与成吉思汗联系在一起,称当时一部分蒙古人游牧到了罗布泊一带,与当地人通婚,因此罗布人的文化中有明显的蒙古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研究员认为,废弃于20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罗布人就是其后裔。然而,有关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历史上的楼兰人操印欧语系,而罗布人使用的却是夹杂方言的维吾尔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多数人的看法是:罗布人只是至今生活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讲罗布方言的维吾尔人,并不是古代的楼兰人。从楼兰遗址的寺院建筑来看,古代的楼兰人信仰佛教。******教在公元965年才由中亚传入新疆地区,此前的八九百年间,佛教在这里占统治地位。公元前后,佛教从今天的巴基斯坦(当时属印度)传入新疆,喀什与和田是最先沐浴“佛法”的地方,至今尚有莫尔佛塔等遗迹,可以想见汉唐时期,这里是暮鼓晨钟、蒲团袈裟的礼佛之国。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的楼兰一度是崇尚佛礼的国度。

史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2月,清军将领阿里衮率兵追捕准噶尔头目途经罗布泊时,其头人率众投降。并说“回民聚处于此凡数十年,有两千户”。由此推断,罗布人到这里居住大约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史学家认为,罗布人本是居住在焉耆的维吾尔人,由于清康熙年间的准噶尔蒙古贵族强占土地,他们四散逃走,其中一部分逃到罗布泊地区。

那么,罗布人后来为何又离开罗布泊地区呢?有关专家说,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罗布泊干涸,他们被迫离开罗布泊,沿着孔雀河向西迁徙到新疆若羌县。到了1920年,若羌县发生了一场瘟疫,人口大量死亡。罗布人分四支迁徙,至今在册人口有1万多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仍难有定论,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关于当今的罗布人是否是古楼兰人,关于楼兰古城的消失及楼兰人的去向,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仍在不断地探寻之中。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楼兰之谜终有拔云见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