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24901300000039

第39章 文化、历史(3)

“敬”。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挂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些高级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

※你知道“千里送鹅毛”的来历吗

相传唐贞观年间,回纥使臣缅伯高,奉国王命令,带珍珠宝物向唐朝进贡,同时还带了一只他们认为世间稀有的白天鹅。缅伯高亲自用笼子装着护送。到了湖北沔阳地区,他见天鹅口渴,便放它到湖里喝水。一不小心,天鹅展翅高飞,仓促间,缅伯高只抓得一把鹅毛。这便如何是好呢?他想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把鹅毛用丝缎包裹好,并附上自己的一首诗,送给唐太宗。诗是这样写的: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诗,见来使的思想负担很重,便安抚一番,同时把天鹅毛诚恳地收下来,回送一些中原土特产。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便成了一句流行的俗语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怎么来的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操。第一次火烧搏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你知道人体名称的妙喻吗

头脑、心脏……这些是我们身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器官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含义,恰当地运用这些比喻含义,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如:

头脑: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还可比作首领。

眉目: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也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要道。如“咽喉要道”。

肝胆:比喻真诚的感情,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心腹:指亲近而值得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骨肉:指亲人,如“骨肉团聚”。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你知道“二百五”由来的两种说法吗

“二百五”这个词,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俗语,用来称那些智力低下的傻子。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乃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以“二百五”称谓懵里懵懂、脑子缺弦的人。

另外,人们也把呆头呆脑、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推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三句话不离本行”的由来是怎样的

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一个是使船的。谁家有个红白事儿,打架抬杠的,都请他们去当“说和”。

有一次,本村有老哥俩闹分家,由于人多嘴多心眼多,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这4个人去当“说和”。这几个人也觉得这次的事棘手,便先到厨师家开了个“碰头会”,大家各抒己见议论了一番。

厨师说:“我看咱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赶车的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大格就行。”使船的听着不耐烦了:“我看咱们别在家啰唆了,不如到那儿再见风使舵,怎么顺手就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

厨师的媳妇听他们说完,“噗”地一声笑了:“我说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她的话刚说完,又引起全屋人大笑,原来,厨师媳妇是做小买卖的。

从此,“三句话不离本行”,也就作为一句俗语传开了。

※“敲门砖”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读书人,只要想做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而在科举考试中必定要考八股文。应考的人于是便把八股文的套路练熟,以便在考场上应用。可是一旦考中了,举子便把八股文那一套完全抛弃掉,再也不去用它了。八股文对那时的读书人来说,就好像一块敲门砖一样,一旦进了门,就弃之不用了。

“敲门砖”的说法由此而来,后来的人用它比喻达到目的的某种手段,目的达到后,就抛弃不用了。

※为什么把盗贼称为“梁上君子”

据说,汉代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名叫陈寔。一天夜里,一个盗贼悄悄溜进陈寔家,潜伏在屋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这个贼,但他毫不惊慌,从容地穿好衣服,唤来自己的儿孙,严肃地教训他们:“做人啊,一定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那些坏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而是长期以来习惯成性,才落到这种地步。像屋梁上的这位君子就是这样的人。”那个屋梁上的盗贼听后大吃一惊,连忙从梁上下来向陈寔磕头认罪。

“梁上君子”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从那以后,“梁上君子”就成了盗贼的代称。

※为什么把随声附和的人叫做“应声虫”

传说古时候,洛州有一个读书人得了一种怪病,肚子里生了虫子,人说话,小虫也在肚子里跟着说。读书人很害怕,前去请教名医张文仲。张文仲想出了一个妙法,他取来药书《本草》,叫那个读书人朗读。当念到小虫惧怕的药物名称时,小虫不敢跟着念了。张文仲断定,小虫不敢跟着念的药一定就是能杀死小虫的良药。于是,张文仲治好了读书人的病。“应声虫”的叫法最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入室弟子”指哪种人

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听到子路弹琴,弹的却不是《雅》、《颂》一类的古乐,很不高兴,指责了他。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都不尊敬子路了。孔子便说:“子路么,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那时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堂在前而室在后。孔子利用堂室打比方,说明学生学习的好坏。因此,入门、升堂、入室,被用来比喻学习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称某人为某大师的“入室弟子”,就是指他的学问技能已深得老师传授,达到了精深广博的境界。

※“打秋风”是什么意思

“打秋风”也作“打秋丰”,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有占人便宜、揩油水的意思。

从前,江浙一带的农民在秋季丰收的时候,对上门或路过的人,总是热情地招待他吃一顿饭——这就是“打秋丰”。它本指农民淳朴好客的习俗。但是,偏偏有些爱占便宜的人,利用这种“打秋风”的习俗,东走西串,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人们对这种厚着脸皮,到处吃白食的家伙非常看不起,干脆就叫他们为“打秋风的”。久而久之,“打秋风”就成了占便宜的同义词了。

※“雷池”究竟在哪里

“不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所在地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十里的一个水塘;一说在今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龙感湖。中国地图社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肯定后一种说法。

据《太平寰宇记》载:东晋咸和二年,苏峻反,温峤欲下卫京城,庾亮素忌陶侃,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温峤当时驻守寻阳。《辞海》上注:“寻阳,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温峤欲下卫京城,庾亮要温峤的队伍镇守原防,不要向东越过雷池。这就是这句成语的来源。

这个雷池在何处呢?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水西流,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过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黄梅县志》也说:“盖东通大雷之水,经梅壤之太白湖,江为巨浸。”这个紧靠寻阳东面的雷池太湖就是现在的龙感湖(即原湖北黄梅县的原感湖和安徽宿松县的大龙湖的合称),可见成语“不越雷池一步”所指的雷池应在湖北省黄梅县之南一带。

※失街亭中的“街亭”在哪里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讲的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是这样的: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师伐魏。先锋马谡因未按诸葛亮的部署行事,结果为魏将张郃所败,街亭失守。街亭南依山,北临水,东西两侧有较大的开阔地,形势十分险要,为陇右入关中道路上的战略要地。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进兵伐魏的计划。为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那么,失街亭中的“街亭”究竟在哪里呢?

街亭是古地名,也叫街泉亭,在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即秦安县东北45千米的陇城镇。《后汉书·郡国志》:“略阳县有街泉亭。”“略阳”即指今陇城镇。

※“大雅之堂”在何处

人们常常用“不能登大雅之堂”来比喻一件作品质量不高或格调低下。对“大雅之堂”在何处以及这一典故的来历,却未必尽知。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因不满“西昆体”的浮华靡艳、矫揉造作,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创作传统。在被贬谪涪州(今涪陵)期间,“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以示推崇和倡导。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往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全部工程竣工。杨素“因请名焉”,黄庭坚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在《大雅堂记》中写道:“由杜子美以来,四百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只有这些作品才是“大雅”之作,才有资格登堂入室。书写杜诗,刻碑建堂,是为了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此举一经传扬开来,震动诗坛文苑。此后,人们遂借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来评说一件作品是高雅还是粗俗。可惜这一建筑及其琳琅满目的诗碑,明末清初毁于兵燹。

※敕勒川在哪里

公元523年,高欢统帅北方军民反抗北魏统治,在一次围攻北魏重镇“玉璧”(今山西稷山县)的战斗中,为了激励士气,高欢让斛律金咏唱敕勒歌,并且不由自主地唱和起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雄壮的画面中,倾注了对祖国辽阔草原的热爱之情。

敕勒川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在山西的马邑川。《内蒙古日报》刊文认为在杭锦旗。电影《牧马人》把敕勒川搬到了甘肃省。这些都是因为太喜爱这支歌,而不惜“违背”史实。

其实,敕勒川在大青山的前面。《敕勒歌》说在“阴山下”。阴山即今大青山地区,敕勒族人曾在此繁衍生息过。又据史料记载,公元525年左右,高欢曾驻军于这一地区。所以,敕勒川在大青山前的说法是确凿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