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人,把人心看透慧眼识人,将人心看透,可防范小人之为;慧眼识人,识辨贤才,可将其纳为己用。雄心勃勃的秦武王立志要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一天,秦武王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一起商讨如何攻打韩国的事,秦武王问:“你俩哪一个愿意带兵出征韩国?”
右丞相樗里疾表示不同意攻打韩国。
左丞相甘茂却说:“如果我们要攻打韩国的话,必须联合魏国才有取胜的把握。魏王那里,我可以去说服他。”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议。甘茂口才极佳,很快就说服了魏王一起发兵进攻韩国,之后甘茂便被封为大将,领兵5万,浩浩荡荡地直奔宜阳城,但是没想到的是5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把宜阳城拿下来。早已看不惯左丞相甘茂的右丞相樗里疾趁机对秦武王说:“都5个月过去了,甘茂还没有拿下城,他这么拖延时间,莫非要搞兵变或者向敌人投降?”秦武王经右丞相这么一挑唆,心中顿生疑虑,就下令让甘茂撤兵。接到撤兵命令的甘茂,好像早有预知一样,不动声色地让属下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这封信上单单写着两个字:“息让”。
原来,甘茂在说服了魏王之后,他担心右丞相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搞一些不利于他的小动作,以至于自己攻打韩国不成还会丢了性命,所以到了息让后就派人佯装跟秦武王汇报说:“虽说魏王已经答应和我们一起联合攻打韩国,但是我们需要改变一下主意,还是不要出兵的好。”
秦武王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满腹疑虑,于是亲自赶到了息让这个地方,找到甘茂问他为何要改变主意。
甘茂说:“要攻打韩国,我国要消耗很多财力,况且这也不是三两天就能结束战争的。倘若中间出现了什么岔子的话,岂不是要前功尽弃了吗?”
秦武王不以为然地说:“有你甘茂带兵打仗,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吗?”
甘茂说:“总有些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跟孔子的门生曾参同名同姓的一个人惹祸上身杀了人,便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啦!’十分了解儿子的曾母这时正在家织布,听了来人的话头也不抬地缓缓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没过多久,又有一人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曾参杀人啦!’曾参的母亲仍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第二个人刚走,第三人又来告诉说:‘曾参杀了人,可是犯了大罪的,官府前来抓人啦!’这次曾参的母亲真的相信了这个谣言,吓得急忙扔下梭子就跑。”
“左丞相对寡人讲的这个故事,跟你带兵出征韩国又有什么关系呢?”秦武王更加不明白甘茂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甘茂这才慢慢解释道:“是这样的,倘若我今天率领千军万马离开大王和秦国,去攻打韩国,就难免有人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万一大王也如同曾参的母亲一样听信了谣言,我甘茂的下场自然不用多说,举国上下为之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觉得甘茂担心的有些道理,就说:“为了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前线作战,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听信奸佞小人的闲言碎语,如若不信,我可以给你写个凭证。”
这样,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并将盟约藏在了息让。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故事。
当秦武王拆开甘茂遣人送来的信一看便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轻信了谗言而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于是随即下令增加援兵5万开赴前线。甘茂在前线得到援兵,信心倍增,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甘茂早已看透右丞相樗里疾实属奸佞小人之辈,倘若自己久攻韩国不下,必然会成为樗里疾陷害的借口,所以甘茂在出兵之前,就已经用计谋让秦王与他拟订了一个盟约,让秦王一定相信他,不要听信谗言。
慧眼识人,不仅可以防范小人之为,不给奸佞小人以可乘之机,而且识得贤人还可以将其召为己用。在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唐代的裴行俭。裴行俭慧眼识人,能够识人于未发达之前,其识人之道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
当裴行俭遇到王遂和苏味道的时候,目睹二人的容貌,就对他们说:“二位有高官之相,今后必将先后担任选拔管理官吏的官职。我家中有一年纪尚小的孩子,希望托付于你们。”裴行俭就这样将自己的孩子托付于两人。
当时,王遂的弟弟王勃、范阳人卢照邻、华阳人杨炯和义乌人骆宾王在文学上都是享有盛名之人,李敬玄非常看重他们,认为这四人将来一定会有显达之日,而裴行俭却不以为然,他说:“读书之人能够担任国家重任的,实属于大器之才,他必须首先有过人的气量和见识,然后才是有超人的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有才华,但是他们气识浅陋浮躁,并不是能享用高官厚爵之辈。杨炯较其他人气质稍微沉静稳重些,应该可以做到县令之位,只希望其余的几个人能够善始善终。”
不久之后,这六人的结局纷纷都验证了裴行俭的预测:王遂、苏味道都担任了掌管选拔管理官吏的职位;王勃渡海时落水而死,卢照邻因患绝症无法医治最终投水而死,骆宾王因为参与谋反被刺杀,唯有杨炯最后做到盈川县令。
在识人善用方面,朱元璋也做得很好。
朱元璋的胸襟逐渐变得更加宽广起来后,遂有了将天下据为己有的念头。由于他的识人善用、宽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争相投奔于他。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升是个很值得一提的人物。朱升虽然是一个儒生,并且身居草野,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天下大势,特别希望自己的才华在有生之年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施展的地方,所以朱元璋就向他请教定天下的方略,于是他向朱元璋献上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短短的九字箴言正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头之上,使得他豁然开朗,之后,朱元璋就重用了朱升。
慧眼识人,可将人心剖析透彻,若识人在未举之时,而后则能够知人善用,为自己功成名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察颜观人,看透其本性察以其相,可以知人,故而察颜观人,可看透其本性。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学家韩非子很透彻地研究了人心透视法,他本人对于透视人心的方法更是运用得相当纯熟。在《韩非子》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一个君王若想将权力集中于手,就必须懂得如何控制他的臣子,而想妥善地驾驭他的臣子,就必须懂得看透臣子们的心思。可以说,察言观色可识人的本性。在韩非子的理论中,他特别重视透视人心的方法。
做贼者心虚,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唐朝的吕元膺就因此而大破一案。
唐朝吕元膺镇守岳阳,一日吕元膺出门走到江边的时候,见路边一行人抬着一个棺木,其后跟随着五个戴孝的汉子。
吕元膺看见了心中顿生疑虑,觉得这样的葬礼似乎有不妥之处:要说远葬,他们似乎过分排场了;要说近葬,又未免有点太俭省了。
五位载孝的汉子见吕元膺一行人过来,神色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这细微的变化没有逃过吕元膺的眼睛。于是吕元膺不动声色地前去打招呼说:“这是要过江啊?”
五位汉子点头称是。
吕元膺又问道:“敢问棺中所躺是你们何人?”
五位汉子答道:“是小人们的父亲。”
吕元膺佯装同情的样子叹口气说:“唉,这也太难为你们了,大热的天还要去远葬,你们的孝心可昭日月啊。你们五位是亲兄弟吗?”
五位汉子又点头称是。
吕元膺窥见他们五人神情呆板,又不肯多说一句话,于是心生一计:“船来了,你们先上吧。”
见状,五位汉子都有些迟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人回复。最后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汉子只好回答说:“大人您在此,应该先行。小人们是有孝在身之人,不宜与大人同船而行,就请大人先过江吧。”
吕元膺听后大笑道:“错矣。孝字为大,人之常情,你们兄弟几个就不必再客气了,葬事要紧,快上船吧。”
五位汉子见吕元膺如此坚持,一行人只得扛上棺材,摇摇晃晃地朝渡船走去。
吕元膺见他们一晃一晃地朝前走,顿时疑虑更深,照常理说一副棺材也没有多大的分量,而这几个壮汉却是很吃力的样子,这棺木里面装的是人吗?吕元膺思索后,觉得这其中必定有奸诈,想到此,他立即命令手下佯装去帮忙,帮他们放跳板,待几个汉子踏上跳板时,再将其悄悄一移,汉子们站立不稳,棺材顺时翻到了江边,棺木的盖板被掀至一侧。
吕元膺及手下人上前一看,只见棺内并无尸体,而是整整一棺的兵器。吕元膺当即大喝道:“拿下!”
几个汉子束手就擒,审讯中,这几个汉子从实招来。原来这几个乔装成孝子的汉子其实是强盗,正打算过江去打劫一批客商的货物,因为需要一批兵器,又怕引起摆渡艄公的怀疑,便假装送葬。经严厉审讯后,最后一个汉子还供出了另有同伙已约好在对岸集合,待兵器一到,就开始动手。
吕元膺随即发兵,将这一帮盗贼一网打尽。
吕元膺的明察秋毫,使得一群盗贼落入法网。在历史上,曾国藩也是一个识别人物的高手。
清朝咸丰年间,朝廷为了充实军队,到处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但是无论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荐来的,曾国藩都要亲自监督察看,才能为朝廷所用。
有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了三个人,希望曾国藩能给他推荐的这三个人每人一个合适的职位,但是李鸿章带三个人去的时候,曾国藩恰好到户外散步去了,李鸿章只得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
曾国藩散步回来的时候,李鸿章就直接说明了来意,希望考察一下三个人的能力,使这三个人能够按各自的能力、人品和学识,被安排到适合的位置。曾国藩立即很果断地说:“这个就不必了。这三人中,站在最左边、面向厅门的那位,一定是个忠厚之人,办事小心谨慎,能够让人放心,可委派他做一些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之人,担不得大任,不值得信任,只适宜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职位;右边那位将是个将才,能够独当一面,一定会有大作为,应予以重用。”
李鸿章听完之后大吃一惊,他不知道曾国藩是缘何考察出来的。曾国藩微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之时,就见到那三个人,我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左边那位低头不敢仰视,足见他是位老实、忠厚、谨慎之人,所以说做后勤的工作很适合他。中间那位表面上看是一位恭恭敬敬的君子,可待我走过之后,却左顾右盼,足见他是一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之人,因此不得委以重用。而右边那位,始终是挺拔而立,不卑不亢,双目始终正视前方,如一根栋梁,必将是一位大将之才。”
事实证明,曾国藩所言的这位“大将之才”正是淮军勇将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可见曾国藩慧眼识人功夫之高。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智,就有什么样的外相表现。观察人的相貌,辅以辨别其声音,细究其举止行为,三管齐下,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心摸透,以对其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故而,要想识得人心并收罗天下人为我所用,必得学会察言观色。
举止辨人,一动泄露本相人内心的活动,总会不经意地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细心观察其言行,即可窥探其本性。识人时如果被其外表上的假象所迷惑,就容易看错人、用错人,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识人之难,就难在要透过一个人的外在行动看穿他的内心。如刘备透过马谡外在的行动,看穿了马谡是个骄傲自大的浮夸之徒,因此他说马谡“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只看到了马谡的熟知兵法,却没有意识到他内心的无知,所以得到的只有惨痛的教训。
能通过他人一举一动识人本质者,历史上并不乏其人。
魏文侯问李克,魏成和翟璜谁能够担任宰相之职,李克起身作一揖,回答说:“臣乃局外之人,不敢回答大王这个问题。”文侯说:“这方面,先生您就不要再谦让了。”李克这才敢说:“大王若想知道这个人的品格和能力,平日里只要观察他跟什么人亲近就可以了,在他享有富贵荣华之后,查看他交往什么样的朋友;位居高官之后,察看他给国家举荐了什么样的人才;郁郁不得志之时,观察他是否在做本不该做的事情;潦倒贫困之时,观察他是否收受不义之财,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大王将得到贤德之才。”
魏文侯听罢,说:“先生,谢谢您,我明白这个道理了。”
李克出宫,巧遇翟璜。
翟璜上前问道:“听说大王召见先生询问相国的人选,请问先生最终的人选定了吗?”
李克不假思索地道:“魏成。”
翟璜面露不悦,说:“我推荐了镇守西河的吴起,治理邺地的西门豹,征伐中山的乐羊;在攻克中山之后,我还推荐了您;太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难道我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比不上魏成吗?”
李克说:“您向大王推荐我的时候,难道就是想让我日后在大王面前多说您的好话,为您谋求高官厚禄而铺设道路吗?大王问我谁做相国最合适,我只不过是谈了用人的道理,并没有具体推荐谁来做这个相国之位。我只是猜测大王定会选择魏成,因为魏成虽俸禄丰厚却善于克己,不大肆铺张浪费,卜子夏、田子方、段于木三位能人都愿意跟随在他的左右,而您所推荐的五位,大王只作为臣子。相比之下,您二位岂可同日而语呢?”
翟璜听罢,面露惭色,颇有感慨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等乃鄙陋之人,言语上的不当之处请先生谅解,我愿意跟随先生,做先生的弟子,倾听先生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