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38

第38章 善于借势,寻找人生的“跳板”(1)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能够放低姿态,而后贤才聚之。贤才聚,而后一呼百应。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企业莫不如此。姜子牙发迹之前,生活在商朝国都朝歌,靠宰牛为生,甚是穷困潦倒,空有一身才华而不能遇到明君,只能做默默无闻之人。姜子牙得知周文王正欲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他觉得自己施展抱负的时候来到了,便拿起了钓鱼竿到渭水之滨垂钓,虽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但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真正的鱼不是河中的鱼,而是周文王。他是想考验周文王是否真正能够识才,能放下架子。

而此时的周文王也是一心在等待得到贤士的辅佐。一天,周文王要打猎,按照惯例,在出行之前,都要占卜一下凶吉,占卜的结果是:他此次出行所获的猎物并不是虎豹豺狼,而是能够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贤德之士。周文王甚是高兴,也自然格外留意,在出猎的时候,他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了姜子牙,姜子牙深入浅出的满腹韬略使得周文王豁然开朗,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垂钓老人身上看出了无限的智慧。于是周文王竭诚相邀,并与姜子牙同车打道回府,委以重任。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的事业得以大展,并开创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业。

正是由于周文王的求贤若渴以及他的慧眼辨才才使得姜子牙一展抱负,美名也得以千古流传,同时使得周文王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于诸葛亮的故事,同样证明了一个结论: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郁郁不得志的刘备在和荆州名士司马徽的交谈中听说了“卧龙”的名字,并在司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荐下决定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三顾茅庐然而刘备接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就在他第三次准备再访的时候,一直对此很不理解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说:“为了一个区区书生,竟然要大哥亲自去请,不如让我们去把他叫过来。”刘备大声斥责道:“当年周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亲自到渭水之滨去迎接他。文王尚且如此爱贤,我又怎么能够无礼呢?”

然而刘备为什么要“卑微”地三顾茅庐于隆中?

刘备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青年谋士如此重视,是因为局势的危急已经让他深感时不我待,他清楚自己在事业上不得志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帮他谋划全局、运筹帷幄的人,对他来说,高卧隆中的诸葛亮是他完成大业的一根救命稻草,而诸葛亮未出隆中就已经“三分天下”,他将天下大局和未来之势都分析得透彻见底。因此,刘备才不惜屈尊三顾,并说出“孤得孔明,如鱼得水”的肺腑之言。对在当时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刘备来说,礼贤下士是他占据“人和”、笼络人才的唯一筹码。事实上,诸葛亮在出隆中之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确实是一个忠实而又聪明的军事家,他丝毫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片苦心。

刘备用自己的“厚”换来的不仅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还有天下士人的归依之心,同时也换来了傲然不群的“凤雏”庞统的青睐,也换来了西川名士张松和法正的折节,最终实现了成就一番霸业的梦想。

一个君主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招揽到帮助他的人才,而招揽人才最重要的是诚意,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才能够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甘心效命。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大凡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君主,往往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人才之人。

1642年,明军和清军在松山展开大战,明军主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皇太极派范文程来劝降。在当时的汉人心目中,清军是外方蛮夷,明朝是中华正统,而且当时明朝的法度极严,如果大将背叛朝廷其家属将被诛杀。因此,任凭范文程威逼利诱,洪承畴就是不肯投降。

然而,皇太极心里很清楚,如果清军想要入关建国,就必须赢得汉人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便亲自到狱中看望洪承畴,问道:“先生在这里冷吗?”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身上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大为感动,遂叩头请降。

皇太极收降了洪承畴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仅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大摆宴席,表示庆贺。满清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地说:“皇上为何如此看重洪承畴?”皇太极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刀光剑影为的是什么?”将领们说:“当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极笑道:“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能不高兴?”

由此可见,礼贤下士的“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周文王、刘备的礼贤下士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是为了入主中原。但是一个君主如果不懂得收拢人心,那么他必然落得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下场。

晏子曾说过:“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企业都是这样。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千里马,将贤才聚之,而后才能一呼百应,成就伟业。

良主善识人,方能成大器自古为君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首,在于识人。一个人要想坐拥天下,就必须知人善用。识人而将贤德之才纳为己用是贤明君主之为。

燕昭王燕昭王收复破败的燕国之后继位为王。他卑躬屈节,借用重金来广纳人才,希望这些招募来的人才能帮助自己完成伟业,为燕国报仇。

于是,燕昭王找到郭隗问道:“齐国将趁着我国内乱之际袭击我们,但是我燕国势单力薄,根本就不是齐国的对手,报仇暂时是不可能的,我需要有贤之士和我一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请问我要怎样做呢?”

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君主能够以人才当作自己的老师,并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君主把人才当作自己的朋友,并与之相处;成就霸业的君主把人才当作自己的忠臣,并与之相处;而偏偏忘国之人才把真正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奴婢来使唤。如果燕王能够尽早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并且能够真心去接受他们每个人的教诲,那么就将会有超过您现有人才百倍的人来投奔您;如果燕王能够自己操劳在前、休息在后,积极并虚心请教于人,那么就会有能力胜过您十倍的人才来到您的身边;如果您事事都跟随他人后面,那么就只有和您一样的人来投靠您;如果您仅仅靠着桌子,拄着手杖,然后用眼睛和手指来指使人,那么投奔您的就只是供您差遣的差役罢了;如果您野蛮粗暴、滥杀无辜,抑或暴跳如雷地训斥你的臣民,那么前来投靠您的就只有唯命是从的奴才。燕王如果诚心招纳全国上下的人才,就要登门拜访他们,如果天下的人才听说燕王去拜见自己的人才,那么所有人才就一定都会来投奔燕国。”

燕昭王说:“我拜访谁合适呢?”

郭隗回答说:“我听说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想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但是三年过去了都没有买到,国君的一个随从就请求国君说:‘请您让我去买吧。’于是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这个随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已经死了,他便用五百两黄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向国君交差。国君一见是死马的骨头就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你却买来死马?还白白浪费了我五百两黄金。’随从回答说:‘如果天下人知道国君你花五百两黄金买来死马,一定会认为您会出高价买好马,这样的话,你要的千里马一定很快就会来了。’果然,不到一年,活的千里马就送来了3匹。如今燕王如果真是求贤若渴的话,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天下人一定会认为,燕王连像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够重用,难道他们还会嫌弃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燕昭王听完郭隗的话,就立即行动起来,他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老师。于是,乐毅从魏国去了,邹衍从齐国去了,剧辛从赵国去了,天下的人才都纷纷投奔了燕国,燕昭王也确实做到了非常珍惜和尊重人才,他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逐渐强盛起来,燕国的战士个个精神抖擞,全国上下也都非常支持打仗,他们把打仗看成是一件轻松自如的事情。于是燕昭王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等五国一起商讨如何讨伐齐国。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齐国惨遭失败,齐闵王逃离都城。而燕国的军队一直穷追猛打,直攻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在临淄,燕国军队夺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总之,能够广纳贤臣,就必然能成就一番伟业。

王侯无种,学会识人善用王侯将相本无种,作为伯乐,要慧眼识得千里马。齐国的孟尝君养了食客几千人,这些人文能通今博古,武能斩关夺寨。当然其中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比如搞杂耍的江湖艺人,甚至江洋大盗也混在其中,但是孟尝君不分贵贱,平等看待每一个食客,所以江湖上的人都认为孟尝君不错,也都愿意投奔他,为他出谋划策。

孟尝君一度被招到秦国去做宰相,后来孟尝君想离开秦国,但是秦国不愿意放他走,于是孟尝君被扣在秦国,脱身不得。

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是个惯偷,只要某件东西存在于世,就没有他偷不到的。于是门客们吩咐这个惯偷食客夜晚摸到秦王宫内,偷到一件价值连城的狐皮大衣。于是,孟尝君私下将这件价值连城的狐皮大衣呈献给了秦王最宠爱的妃子,并请求这个妃子向秦王说情,于是他借此最终得以脱身。

不久秦王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派人快马加鞭去追赶孟尝君。当时孟尝君一伙人在夜间到达了城门口,可是城门已经紧闭,根本逃不出去。千钧一发之际,食客中恰好有一个会口技的,于是他开始学鸡叫,惹得四周的雄鸡应声鸣叫起来。把关的士兵听见鸡叫以为天快要亮了,就将城门打开了,孟尝君趁机溜出了秦国,完全脱离了险境。

孟尝君孟尝君能脱离秦国,保全自己,得益于无论高官达人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是人才,他都能不计较地尊重。

王侯将相本无种,只要是有识之士,就都能够成为千里马,卫青就是这样一匹千里马,终被伯乐汉武帝所识得。

卫青出身非常卑微,卫青的父亲郑季只是一个很小的官吏,在平阳侯家服务。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家的婢女,后嫁到了卫家,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女儿叫卫子夫。后卫子夫的父亲死后,其母亲与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卫青因是侯家婢女所生,从小就是平阳侯家的童奴,所以地位特别卑贱,常常被人看不起,其他孩子都把他当作奴才,而不把他当兄弟看。卫青长大后充任平阳侯的家骑,常常骑马跟着平阳公主。

有一次,卫青跟随公主进宫,一位官员看见他的相貌之后,就跟他说:“你现在贫穷,但你有贵人之相,将来必定官至封侯。”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送入宫中,皇后因嫉妒卫子夫,便暗中派人将卫青逮捕了,准备除掉,后经友人营救他才幸免于难。

汉武帝听说此事之后十分震惊,立即召见了卫青,并提拔卫青为建章监侍中。汉武帝与卫青频繁接触后,见识到了卫青的高超骑术,并且特别赏识卫青对军事理论的见解,认为卫青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于是又提拔卫青为太中大夫。

但直至公元前129年,卫青的锋芒才得以真正的展露。匈奴骑军大举进犯谷郡,汉武帝虽已经有了长期的准备,但感到单纯的抵御已经不能阻止匈奴的进犯,于是大胆起用了卫青为车骑将军。这引来了满朝文武的争议,但是出乎大家所料,抗匈之战中四路军马,唯独卫青是初次出征,其他三个将领都是汉朝的名将,结果却是其他三位名将都失败了,唯独卫青生以闪电般的速度,出其不意地直捣匈奴祭祀的圣地——龙城,打得匈奴潜逃四处,击杀了匈奴将士70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得到卫青首战告捷的消息后,立即赐卫青为关内侯,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此后,卫青也确实成为了汉朝的肱股之臣。

卫青出身卑微,但却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将才,贤明的君主汉武帝知人在前,善任在后。事实上,贤明的君主大都如汉武帝一样不为表象所迷惑,且识人善用,清朝的康熙也是这样一位明君。

康熙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对汉族知识分子更是深爱有加,但当时满汉并不是一条心,于是康熙即位之后,首先着手于感化汉人。他收买人心,颁诏天下,“征聘宋京,以便惧用”,明令地方官员大力举荐各方有才学的知识分子,但是收效甚微。

这时陕西总督鄂善向康熙推荐了关中著名学者李颐,但是李颐一直以有病为由,誓死不跟鄂善入京面见皇帝。康熙得知李颐是个人才,于是派大员们不断地看望李颐,想着等他病好了就催促他入京。但是大员们天天都到李颐家来催促,每次去的时候都见李颐卧在床上,无奈之下,大员们就直接把李颐从家里抬起直奔西安。鄂善亲自到床前多番好言相劝,试图劝服李颐,让他答应进京。李颐竟然采取了绝招,每天不饮不食,还趁人不备时用佩刀自刺,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鄂善只好将这件事禀报了康熙,但康熙似乎一点儿都没有生气,还吩咐大员们不要再这样紧逼李颐了,他决心要以德将其感化。

1730年,康熙西巡到西安,特意让督抚转达李颐,又尊崇他为当代大儒,并打算前去拜访李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