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35

第35章 减少阻力,对人厚而对事黑(1)

把丑事办得看上去也很美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是如果迫于情势,不得不干一些“丑事”的时候,那么就请记住,最好把丑事也办得看上去很美,那样才不至于招致意想不到的祸端。有时候,有些事尽管不应该是君子应该干的事情,但是为情势所逼,也必须得办。这个时候就要记住一个道理,在办这件事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一些办事的阻力,并在不惹上是非的基础上把丑事也办得看上去美一些。

战国时期的晏子博学多才,以聪明机智著称,他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为齐国的富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其中就包括除掉“齐国三杰”。

当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十分厉害,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仗着自己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平日就异常嚣张,晏子遇到这三个人的时候也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但是这三个人相当自负,即使看见晏子走过来,他们也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很强大,他联合国内的几个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荣氏和高氏,于是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会危害到国家,于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就想把他们除掉,但是考虑万一国君不同意,反倒坏了事。于是晏子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使用计谋除掉“三杰”。

有一次,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是叔孙培执行礼仪,而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则佩剑立于堂下,态度相当傲慢。当两位国君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现在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新鲜吧!”听到晏子的建议,于是齐景公便传令派人去摘。但是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才行。”不一会儿,晏子便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了6个桃子。景公问:“就结这么这几个吗?”晏子回答:“有倒是有,但是没太熟,所以只摘了这6个。”说完晏子就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吃完之后盛赞金桃确实名不虚传,齐景公说:“这金桃天下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培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应当请宴相国吃才对。”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晏相国,那就请你们二位都吃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然后吃了金桃。晏子说:“现在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大王何不让大臣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的功劳大,就把金桃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话音未落,公孙捷第一个走了过来,得意扬扬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去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着主公扑来,于是我用尽全力将那只老虎打死,救了主公的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是应该吃一个金桃。”于是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了。

看此情景,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了不得的!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巨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当时我二话没说就直接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你们说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的水很急,要不是将军把鼋斩掉,恐怕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可是盖世奇功,应该吃个桃。”于是晏子急忙送给了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睁睁地看着金桃被分完了,于是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并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的国君直接向我国纳贡称臣,邻近的几个小国看此情景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该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确实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但是金桃已经分完,所以就请您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那时先请您吃如何?”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确实是最大的,可惜你说得太晚。”听到这样的回答,田开疆手按剑把生气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这么大的功劳反而吃不到桃,在众人面前蒙受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下去呢?”说着田开疆就挥剑自刎了。看到此情此景,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是羞愧。”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一个人怎能独活?”说完他也拔剑自刎了。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三位将军都是非常神勇的角色,可惜却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实在是不值。”

晏子这招计策确实用得漂亮,毫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尽管杀的人也算是好汉,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本着心黑的原则,晏子把一桩“丑事”办得很漂亮,不得不让人佩服,由此看来,人们办事的时候也要想想怎样才能减少阻力,把“丑事”也办得看上去很美,这样就不仅不会给自己惹上麻烦,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高人所为。

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与小人相处,就要有“以小人之道还治小人之身”的能耐,不能一味的用君子处事的方式对待所有人,你要明白,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这样才能“斗”得过小人。人们经常会以君子或小人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每个人都喜欢和君子交往,厌恶小人。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君子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顾及他人的利益,所以每个人与之交往起来都会放心,觉得安全;小人却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但从不关心别人的利益,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在与小人的交往中,君子往往是吃亏受屈的一方。

之所以小人常常战胜君子,并不是因为君子不如小人聪明。通常是由于君子行事光明正大,所以缺点、弱点暴露无遗。而小人则是因为躲在暗处,尽管耍阴耍狠,手法上却漂漂亮亮,无懈可击。于是正、邪之间的对战,通常是小人踩住了君子的弱点,而君子要想抓住小人的“辫子”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小人很容易耀武扬威,得意于一时;而君子要想战胜小人,必须要有“以小人之道还治小人之身”的能耐,不能被自己的君子性格所束缚,不屑和小人计较。事实上,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

明朝弘治年间,兵部抓到了一个叫王和尚的强盗首领,在审判过程中,王和尚在事实面前供认不讳,而且咬出了另外两名主要从犯多应亨、多邦宰兄弟。随后,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的多家兄弟也被缉拿归案,认罪伏法。

人证、物证俱在,罪犯已经认罪,本应是铁案一件了,但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多家两兄弟的母亲却不断上告说兵部审判不公,她的孩子是冤枉的,要求重审。

这时,担任兵部尚书的王阳明看过案宗后,知道王和尚本就是个臭名昭著的强盗土匪,他交代的多家两兄弟的罪行也都与事实相符,而且多家两兄弟自己也已经认罪了。可此时,他们的母亲为何却如此大胆,到处喊冤,一定是认为能为儿子翻案,但她凭什么如此有恃无恐呢?王阳明认为其中必有文章,他推想多家兄弟的母亲可能已经串通了王和尚准备翻供,好为儿子脱罪。

于是,重新审案当天,王阳明以安全为由,将审判地点设在衙门后堂的密室。密室昏暗,审判桌子下面又用布帘挡上,王阳明预先在桌子底下藏了一名官员,然后才传提三名罪犯。三名罪犯到了之后,王阳明只随意问了几句话,事先安排好的衙役便前来报告说有贵客来访,王阳明就借口出门迎接客人,把三名罪犯单独留在密室里。三名罪犯眼看四下无人,就立刻抓住机会交头接耳了起来,三人先是相互埋怨,又把原先商定给王和尚的好处复述了一遍,在王和尚表示同意后,还把准备串供的说辞又互相印证了一遍,确定没有漏洞后才安静了下来。等王阳明回来之后,之前躲在案桌底下的官员立刻爬了出来,将王和尚准备要为多家两兄弟脱罪的供词重述了一遍。三个罪犯一看,当场傻了眼,拼命叩头请求饶命。

对这种已经串通好的案子,如果王阳明只是威严地坐在公堂之上,除了严刑逼供之外,恐怕也只能将人放了!而王阳明能够讲究办案技巧,聪明布阵,机智断案,该小人的时候绝不君子,因而面对如此狡猾的罪犯能够游刃有余。

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君子只有抛掉束缚自己的某些死板的道德枷锁,才能有望在与小人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事实上,很多时候君子的失败往往损害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利益,还有许多无辜的人的利益;小人的伎俩通常也并不是很高明,只是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别人,而且他们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可以置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所以可谓不择手段。因此,君子在与小人的斗争中,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

学会“推”的处世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在处世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可能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问题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推”,把问题推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自己也就不会得罪人了。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想要推脱逃避的事情,可如何才能成功地将自己不想面对的棘手问题推脱掉呢?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日本有位教授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而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所以,如果你要拒绝别人,理由最好要充分一点。

而一旦你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向你来讨回时,要想推脱过去,就不单单是圆滑可以解决的了。这时候就要心够黑(我就是不给),还要脸皮够厚(死皮赖脸耍无赖也不能给),这样,再加上个圆滑、说得过去的理由,才有成功的可能。刘备借荆州靠的还不就是他心够黑,脸皮够厚,办事够圆滑。

刘备当初到处流浪,没有一席可安身立命之地,于是他“死皮赖脸”地跟孙权“借”来了荆州,以便暂时做个根据地。可他有“借”却没有“还”。那么大一块地方,孙权当然没有大方到白白送给刘备的地步,所以在与刘备翻脸武力夺回荆州之前,曾先后几次派人去要,刘备是死活都不想给,可怎样才能打发走孙权的人又不至于翻脸呢?在这几次讨要与推脱的较量中,刘备充分发挥了圆滑处世和厚脸皮的处事作用。

第一次,孙权派鲁肃来索要荆州,刘备听说后,马上与诸葛亮商量好了对付的办法。鲁肃进了刘备府后,刚说明来意,刘备就大哭起来。鲁肃急忙问怎么回事。刘备不说话,只是哭得更加伤心。这时,诸葛亮从屏风后边走了出来,跟鲁肃解释道:“唉,当初我的主公借荆州的时候跟你的主公许下了诺言,说取得了西川后就归还。但回来后仔细一想,益州的刘璋是我主公的同宗,如果真的派兵去攻打他的城池,恐怕让外人唾骂;如果不去打的话,再把荆州还给你们,我们去哪安身立命啊?如果不还的话,又显得不给您面子,大家都不好看。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我的主公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痛哭流涕了。”诸葛亮说完,刘备哭得更是伤心欲绝,捶胸顿足。鲁肃见刘备哭得真情感人,也跟着伤心,替他为难,于是就答应了他们将归还荆州一事再往后推一推,自己孤身回江东去了。这一次,刘备与诸葛亮合力导演了一场哭戏,不但没有和东吴撕破脸皮,还博得了鲁肃的同情,可谓圆滑至极。至于鲁肃回江东后如何交差那就是他的事了,即使被斩了,刘备可能都不会流一滴眼泪。

刘备得了西川后,孙权当然记得刘备说过的话,这次他怕派去的人再被刘备像打发鲁肃那样轻易就给打发回来,于是就假意把诸葛瑾的全家老小都给监禁起来,让诸葛瑾去要荆州。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亮虽然明白这是孙权和诸葛瑾设的局,但至少他也不能表现出对哥哥一家人的性命毫不在意。诸葛亮听说后赶紧找刘备商量对策。计策定了,诸葛瑾也到了。一见到哥哥,诸葛亮马上就表示一定劝刘备还荆州。第二天,兄弟俩就找刘备说了情况,刘备一听,装作很生气地说:“孙权这完全是威胁我刘备,我又怎么能受他的威胁?”于是向诸葛瑾表示绝不归还。诸葛亮又装作伤心的样子哭着求刘备一定要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救救诸葛瑾一家。刘备最后故作无奈又动情地表示,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就还上一半。于是写了封信,让诸葛瑾带着信去找当时驻守荆州的关羽。表面上,刘备把诸葛亮的面子也给了,诸葛亮对哥哥也算有了个交代。其实,刘备只是把皮球踢给了关羽,并没有真的归还荆州。果然,诸葛瑾一到荆州说明来意,就被关羽大骂了一通,还差点把他给杀了,哪里要得回半个荆州?诸葛瑾吓得赶紧回来找刘备,刘备这回却为难地表示:这个二弟呀,我也管不了。诸葛瑾也知道肯定是要不回来了,只能一无所获回江东去了。

心黑脸皮厚的刘备借了人家的地方就据为己有,别人来要,又哭又赖,反正就是不还。让来“要债”的人都对他心生同情,弄得要债的人倒好像没理似的,这便是圆滑的推脱手段。当然,运用这一手段还有个前提就是一定要脸皮够厚。不然,别人来要账,还没说话你自己就已经不好意思了,恨不得把整个家底都给了人家,这样是永远无法拒绝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