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23

第23章 能方能圆,手段决定身段(1)

把恭维进行到底恭维也分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维称之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的恭维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据心理学家分析,人受恭维的欲望是无休止的,人人都希望受到赞美,特别希望自己在意的优点受到众人重视和夸奖。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在后宫养了很多位面首(引申为男宠)。在众多面首中,排行老六的张昌宗因为长得漂亮,所以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张昌宗因此权威逼人,如此一来,身边自然有很多恭维者。

开始时,大家都以他的容貌为恭维对象,说道:“六郎呀,您长得可真是漂亮,红润的脸色看着非常美丽,整体都散发出清香四溢的美感,就像文人笔下写的莲花一般”,最初张六郎听着很高兴,整天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句话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张六郎整天受同一个话题恭维,当然会很烦,所以恭维也需要创新,杨再思就是创新第一人,他将此顺序转成“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尔!”如此一来,其主次、轻重之间就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夸得六郎绽颜一笑,喜上眉梢。

其实,人人都喜欢恭维,因为它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恭维也要适当,否则就会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使自己失利。

恭维也分为三六九等,上等的恭维称之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的恭维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要想将恭维变成赞美,而非讨好,奥秘就存于心间。要想脱离令人生厌的低俗恭维,又不想过于提高成本,没有良好的心机和技术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对于任何一次恭维都要小心谨慎,全力以赴,否则非常容易弄巧成拙。

乾隆刊印二十四史,常常亲自做校核,每校出一处错误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显露出一副学者风范和满足感。

和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他就故意在抄写时抄几个明显的错字,然后交给乾隆过目,以便让乾隆校对出来。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其收到的效果也要比当面奉承他学问强。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指出任何错误了,但是人人都有疏忽的时候,乾隆帝改过的书稿也存有不当的地方,于是,这些问题和错误就流传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的功过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工于心计和机敏的智慧,是值得恭维者学习的。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和生活习惯等细小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恭维几乎是百发百中。此外,和珅还对乾隆的脾气和爱憎了如指掌,所以当乾隆想要什么时,不等他开口,和珅就早早地为他准备好了,有些时候乾隆还未考虑好,他就将事情安排得很好,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得宠呢?

和珅的成功与他恭维的本事是分不开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对方在浑然不觉中身心舒服,让对方悄无声息地接受他的夸赞。

适当的恭维是对人的一种肯定,这和那些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奴颜媚骨和毫无原则地随声附和的“马屁精”是截然相反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恭维时适当地加一些修饰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定要在上司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要过火,也就是说恭维别人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做到“不卑不亢”。

在交际中,适当的恭维是必要的,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如果你能将恭维的话讲得恰当,并且自然地运用到被恭维的人身上,那么,你无疑就为前程铺平了道路,你离成功的宝座也就更近了。

恭维要真诚,如果让对方一听就知道不是出于内心的,那就无异于是对他人的嘲弄。所以要将美丽的外衣套在合适人的身上,而不是张冠李戴,记住: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背起吃亏的“黑锅”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为上司充当“替罪羊”,揽过他的黑锅,你将受益无穷。权力再大、职位再高、能力再突出的上司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决策和行动都百分之百正确,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差劲,致使决策漏洞百出,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难免会有事故调查,但上司毕竟是上司,他所犯的错误碍于面子、权威、尊严,有时不能在下属面前或公众场合承认,此时就需要一名“替罪羊”。

有人愿意背起不是自己的黑锅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前提要看是谁将锅抹黑的。如果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你就很有必要顶替他,背起那个看似很黑、很重的锅。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但是到了晚年却逐渐糊涂起来,他过于追求奢华的生活,却依然想要以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示人。以和珅的聪明才智当然能够看出皇帝的想法,就义无反顾地背起了乾隆的黑锅。

乾隆表面上下令不允许铺张浪费,和珅却暗中经过乾隆的默许,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富商捐献贡赋。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取悦皇上,和珅更是创造性地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有过失或者是犯罪的官员,可以以缴纳银子的方式减轻或减免罪行,而“议罪银”中85%都用来供乾隆挥霍享受。

有了经济基础的乾隆,便打算南巡,但是他又怕落下个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骂名,因而一直犹豫不决。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当然能够看出乾隆的想法和顾虑,就怂恿乾隆说:“江南的官员和富商都对您心存感激,并且愿意为皇上您捐献银子,因此皇上不必担心费用问题。”乾隆听后龙颜大悦,当即让和珅全权安排南巡事宜。

有了乾隆帝的圣旨,和珅立即昭示江南各地,要求各地官员和官商要细心准备。于是,江南各地官员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开始搜刮民财、大兴土木建设,由此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大官吃小官,小官压榨百姓,江南百姓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兴建大型行宫。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帝不费国库一分一厘就风光无限地完成了南巡。在南巡过程中还到曲阜拜祭了孔庙,以向天下人说明他尊重仁道。和珅的“苦心”当然没有白费,南巡结束之后,乾隆就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把大清国的财政大权都交给和珅掌管。

后来,和珅更是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财,为乾隆帝兴建大型行宫乐园,并且提供大量的金钱供乾隆挥霍。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和珅理所应当地成为庆典的负责人,史料记载:“皇帝虽令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自燕京到圆明园外,楼台饰以金珠翡翠……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乾隆帝表面上命令节俭,而实际上却非常希望大操大办。揣摩透其心理的和珅当然不会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加紧搜刮,享乐的是乾隆,千夫所指责、挨骂的是和珅。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也摸透了乾隆帝的晚年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备受乾隆帝的喜欢和重用,和珅因此成为乾隆的心腹。

很多人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事情明明是上司不小心或一时疏忽或能力有限造成的失误或错误,致使决策失败,但是在追究问题时,却往往指责下属办事不力,或者是没有及时汇报,再者就是汇报的情况不准确所致。

如果你遇到上面说到的这种情况,最好不要驳斥上司,即使事故明显是他的失误所致。你要知道,其实很多上司明明知道那不是别人的错,都是自己的责任,但还想找只替罪羊,为自己开脱责任,保全自己的面子,而据理力争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你从此被上司冷落,另一种是你被盛怒的上司解雇。

上司也有他欠缺的地方,犯错误出洋相在所难免,切忌当众指责他的过失,这是对他权威的挑衅,再大度的领导也不会容忍此事的发生。所以,你应做的就是给领导一个台阶下,将过失承担过来,巧妙地帮助上司从尴尬的境地中走出来,这样他日后将在不经意间给你莫大的帮助。

不把喜怒挂在脸上不喜形于色的战术,被认为是克敌制胜、反败为胜的法宝。中国人常讲有城府的人能成大器,心中能埋住高兴和怨气的人通常有很大的机会成就伟业,所以请将喜怒留在心里,而不是整日悬挂在脸上。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兵败后北逃途中路经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个险要处时,不顾兵困马乏和焦头烂额的事情,在马上扬鞭大笑,引来三处埋伏。这种做法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却激励了将士的精神。有的领军者能够在“敌军围困千万重”中,做到镇定自若、不动声色地指挥,随从的将士也能够做到稳扎稳打,而不是惊慌失措地逃亡。

不喜形于色的战术,在史书中被认为是克敌制胜、反败为胜的法宝。例如,在官场中,无论对上司的怒斥和咒骂多么不满,怨气冲天,最好还是将真实情绪埋藏起来,满脸笑意地答道:“是、是、是”。在商场中就更是如此了,谈判时“喜怒不形于色”是商战成功最起码的要求。

据心理学家研究,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哲学只能被称为一种谋略,因为尽管你脸上不表现出来,心中的怒火和喜悦却是真实存在的,正像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样,这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还有一种境界更高,叫“宠辱不惊”。一般人想要修炼成这种境界是很难的,原因就在于你的喜怒哀乐不仅“形于色”更“形于灵”,“宠辱不惊”的人一般对宠爱、升官、发财不起任何波澜,对屈辱、贬官、损失更是如此。

其实,“喜怒不形于色”和“喜怒不形于灵”乍看起来都属于中国“天机”学问的一部分,但是其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不形于色”者,属于有心计、有城府、会表演的一类,这类人不是不恨、不悲、不喜,而是为了“成大事”强迫自己脸上不外露任何情绪,使对手或他人难以揣摩自己的心机和情绪。此种掩饰功能只有大奸大雄能够做得来,因为他要把灵和肉的痛苦分离开,代之以喜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并且装扮得天衣无缝。

在这个方面,曹操可算是一位千古一绝的人物,史书记载曹操从小就工于心计。曹操小时很调皮捣蛋,惹得叔父经常去他父亲那里告状,曹操为此经常受到毒打。于是曹操不动声色,寻机报复。正巧叔父刚要出门,曹操就抱着肚子佯装痛得直打滚,还大声疾呼救命,叔父见状忙去告之哥哥,说曹操肚子疼得要死了。

过了一会儿,曹操见叔父从大门进来,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父亲责问曹操,他却笑着说:“没有哇,我身体很健康,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肚子痛的症状,您别听叔父在那儿胡言乱语。”从此之后,曹操的父亲再不也听信叔父的话了。

而“喜怒不形于灵”者则需淡泊名利,“心境宽松,身在局中,心在局外”,即使是面对死亡也同样不会惊恐万分,而是从容自若地镇定接受,就和平常一样谈吐高雅。

陆机在这方面运用得非常好。陆机在河桥战败后,又遭到卢志的谗言加害,所以成都王司马颖决定将他正法。在被处决之前,陆机叹息道:“我是多么想再听一听家乡华亭台的鹤鸣声呀,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听到?”

做到喜怒不形于外是一个人阅历和性格的体现,而非一时之计能够控制的。成功人士或者是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都会将喜怒深深地埋在心底,所以在心智上就会显得特别成熟,遇到棘手的事情一般都是先听再看,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而是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周全以后才处理。

智者做事一般都会先忍耐,在处理事情上一定会给自己留有余地。所以遇事要少说话,少表态,当不公平的待遇来临时,你首先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心态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假痴不癫,深藏不露所谓“鹰立如睡,虎行如病”,君子要聪明而不显露,有才华而不逞,适时表现出虚弱不堪、无法成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强大的对手。假痴不癫、深藏不露并不是胆小怕事的表现,是对自己实力的掩饰而不是扼杀。这种计策在商场上被广泛应用,它能迷惑敌人,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实力,可谓是权宜之计。暂时的装痴只是为了寻找时机,以便有机会露出“真相”,以谋得自身利益。

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首先要做的就是“隐忍”。切记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气势虽然能逞一时之快,但是往往会招致敌人更猛烈的打击。

装痴往往是与权谋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暂时将自己隐藏起来,打消对手的估计和猜疑,以此保护自己,进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或等待良机的到来,以便大展宏图。

高洋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他小时勇毅聪慧。一次父亲高欢想试一试六个儿子谁最有才华,就拿出一团乱丝让几个儿子理清,其余的兄弟都束手无策,只有高洋果断地抽刀就砍,并且说道:“乱者须斩”,他的举动颇合父亲的心意。还有一次,父亲高欢给六个儿子配兵出击作战,又在暗中令猛将彭乐伪装成盗贼率甲士截击。诸子看见盗贼都望风而逃,只有高洋率部猛击,打得彭乐被迫脱甲,然后告诉高洋“截击”的真相,但是高洋还是不依不饶,最终活擒彭乐,献给父亲高欢。高欢对此很是满意,于是笑着说了句“此儿胆识过吾”,但是高洋由此被兄长高澄所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