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早教月月通实用全书
24896700000009

第9章 新生宝宝的早教

在孩子出生以后就要多给孩子社会的刺激。宝宝不仅仅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长大,还要不断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经常与他人接触,包括家里的亲人、亲戚、外来的朋友以及其他的孩子。

对宝宝的视力训练

新生宝宝的双眼运动不协调,有暂时性的斜视,见光亮会眨眼、闭眼、皱眉,只能看到距离15厘米以内的物体,所以要想让宝宝看到你,就必须把脸凑近宝宝。

为了发展新生儿的视力,首先,可以吸引孩子注意灯光,进行视觉的刺激,然后让孩子的眼睛跟踪有色彩或者发亮和移动的物体。

可在房间里张贴美丽或色彩斑斓的图画,悬吊各种颜色的彩球和铃铛。周围可见的刺激物越多,越能丰富新生儿的经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

对宝宝的听觉训练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耳朵里的羊水还没有清除干净,听觉还不很灵敏。随着宝宝的听觉慢慢改善,对强烈的声音刺激会产生震颤及眨眼反应。如果用温和的声音在离宝宝耳朵10~15厘米处持续进行刺激,宝宝会转动眼球,甚至转过头来。当然,宝宝最喜欢听的还是妈妈的声音,这是因为在子宫里听惯了妈妈的语调。

孩子出生以后,很快便可以利用在胎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去探索周围丰富多变的声音世界。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有听觉反应;出生后2~3天就能对不同的声音建立起条件反射;5天就能辨别声音的位置,表现出对声音集中的现象,即听见声音就能完全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

为了发展新生儿听力,可以听音乐、玩有响声的玩具。通过听音乐可以训练孩子的听觉、乐感和注意力,陶冶孩子的性情。妈妈可以在给孩子喂奶时,放一段旋律优美、舒缓的乐曲。妈妈还要经常与新生儿进行交谈,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但为宝宝创造了一个训练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好机会,并通过这种交谈方式进行母子感情的交流。

对宝宝的触觉训练

新生儿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肤,如果用手轻摸孩子的脸,他会转动头部,寻找刺激源。通过触觉的训练,可以扩大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

可以把粗细、软硬、轻重不同的物体以及圆、长、方、扁等不同形状的物体给孩子触摸,还可以让孩子体验冷、热等温度的感觉,让孩子碰一碰那些没有危险的物体。这样通过多听、多看、触摸,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智力和生活能力。

宝宝的触觉在刚出生时就已经很灵敏了。宝宝喜欢妈妈怀里那种温暖的接触,喜欢大人轻柔地抚摸自己的身体,这种接触让宝宝感到安全,仿佛回到了在妈妈子宫里被羊水和软组织包裹的那段温暖的日子。

嘴唇和手是宝宝触觉最灵敏的部位,宝宝会经常吸吮手指来获得满足。

对宝宝的知觉训练

知觉是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刚出生后两天的宝宝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他形状,宝宝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时间长。

宝宝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两倍于任何其他图片,宝宝似乎天生就对人脸感兴趣。其实,宝宝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人脸的轮廓和曲度感兴趣。

既然新生宝宝对人物图片及人脸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喜爱,可多给宝宝观看人物图片,或多和宝宝面对面近距离交流,促使宝宝认识自身以外的人。

多和新生宝宝说话

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应注意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要有意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给宝宝语言刺激。在宝宝睡醒、吃奶、玩耍、做游戏、被爱抚时都要对宝宝说话。

比如在孩子吃奶时可以说“宝宝吃奶了”,玩耍时说“我们开始做游戏了”,听音乐时告诉孩子听的是什么曲子等。

孩子在2~3周时就会发出“哦哦”的声音来应答大人的声音。父母讲得越多,孩子应答得越勤。另外,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让新生宝宝多发声

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人生第一个响亮的音符。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月),即简单发音阶段;第二阶段(4~8月),即连续发音阶段;第三阶段(9~12月),即学话阶段。

新生儿期处于简单发音阶段。宝宝在第一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音,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并不是在模仿大人,这样做是为了听到自己的声音,宝宝还会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

宝宝的“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并不相同,不需要父母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来增加宝宝“咿呀”的次数。要把宝宝当成谈伴,耐心地和宝宝交谈。

例如,一位母亲对自己刚1个月的孩子说:“宝宝今天好吗?你好吗?好,你说。你觉得好吗?我很高兴,你呢?也很高兴。宝宝想要什么?你的奶瓶?这是宝宝想要的东西?好,奶瓶在这儿。”

在这种交谈中,母亲假定她的宝宝是有能力说话的,母亲问完后停顿一下,给她的小宝宝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

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向宝宝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母子彼此间能够交谈。当宝宝终于开始说话时,父母仍可继续这种方式。

给新生宝宝丰富的刺激

在孩子出生以后就要多给孩子社会的刺激。宝宝不仅仅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长大,还要不断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经常与他人接触,包括家里的亲人、亲戚、外来的朋友以及其他的孩子。

在孩子出生的初期,要让孩子不断接受多种多样的刺激,如抓握、品尝、多看、多听、多和人交流等,给予孩子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尽早强化这种感觉和联系,对孩子未来的智力发育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好处的。

建立母婴同步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要为他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尽管他还不能进行清晰、准确的语言沟通,但父母可以将看到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讲给宝宝听,让宝宝的头脑中将语言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联系起来(而不要太在乎宝宝是否真的理解),这是在进行语言的储备,对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新生宝宝的社会关系是非常简单的,宝宝主要是同照看人发生接触,而照看人一般是父母。

母亲和婴儿之间似乎多少存在一些神秘的色彩,彼此之间不用言语,却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当婴儿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似乎总是恰好准备要去看她的小宝宝;而当母亲去看宝宝的时候,宝宝也似乎总是正在等待着她的到来。这种紧密协调的关系被称为母婴同步性。

出生仅仅几个星期的宝宝,在接触母亲时,就会睁开或合上眼睛。母亲和自己的宝宝之间存在着类似“交谈”的奇妙关系,在许多方面与大人间的交流有点类似,只是婴儿不会用词来表达而已。

这样的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呢?一个母亲也许凝视着她的宝宝,平静地等待着宝宝的发声和动作。当宝宝天真地做出了反应时,母亲也许通过模仿婴儿的姿势,或者对着婴儿微笑,说某些事情来回答婴儿。

母亲每这样做一次,中间都要略有停顿,给婴儿一个“交谈”的机会,母亲要假定婴儿存在交流的能力。当这种交流持续时,宝宝明显地表现出紧张,他的动作和声音不仅变得更频繁,两且更突然和不稳定。

在某些时候,宝宝会放松这种紧张,不去注视他的母亲,而是用一小会儿时间注视或触摸其他物体。在一个适当的间隙之后,母亲和宝宝都又回到对彼此的注意上来,继续开始了他们的交流。

和宝宝进行情感交流

孩子的各种体验,如对人生是抱着信赖和幸福感,还是不信任感或绝望感等,取决于婴儿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与否。

初为父母,是在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交流关系之后,逐渐获得了自信和为人父母的感觉。孩子也会因为有了与父母的亲密接触从而获得安全、幸福和信赖的感觉,这些基本的满足感是孩子日后成长、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矗

父母可以通过目光的交流、爱抚、拥抱、轻柔的呼唤、身心的交流传递亲子之情,发展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促进孩子健康而愉快地成长。

建立宝宝对父母的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婴儿对父母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依恋期。前依恋期即从出生至两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

刚出生时,宝宝会用哭声唤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宝宝似乎懂得,大人绝不会对自己的啼哭置之不理,肯定会与自己进行接触,会满足自己的要求。随后,宝宝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与大人进行交流。

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自己的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对新生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母亲是否能够敏锐而且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是否能积极地同宝宝亲密接触,是否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和照顾,是否能在拥抱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母子依恋的形成。

新生儿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几乎是同等程度的,尽管通常是母亲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母亲和父亲在同宝宝的关系上有一些区别,父亲通常更充满活力,母亲则更温柔而且话语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