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早教月月通实用全书
24896700000015

第15章 2~3岁宝宝的早教

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童话、寓言和传说等,父母在讲述时要做到语句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多彩。

孩子爱听的故事要多讲几遍,让其记熟、复述。儿歌短小精练,文字规范,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幼儿能较快地学会,且念唱时精神振奋。

宝宝手指灵巧训练

孩子两岁后,妈妈应和宝宝一起搞些小制作,这对促进孩子手指灵巧、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大有益处。

(1)折纸

拿一张稍厚的纸,妈妈先折成小船、小狗、纸鹤、衣服等,然后让宝宝涂上颜色。宝宝在学折纸时,刚开始动作笨拙,妈妈不必着急。当孩子对折纸,两边不对称时,妈妈可帮他一下;当纸边翘起,妈妈可帮他压压平。折好的东西不要扔掉,还可以当游戏时的“道具”。

(2)小手工制作

在宝宝两岁半时,就可以在父母的看护下使用小剪刀了。买一把圆头塑料柄的小剪刀,让孩子先学剪直线。然后同妈妈一起搞一些小制作。在妈妈指导下,粘一粘,剪一剪,孩子一定会倍感快乐。

(3)学用筷子

让宝宝学用筷子也是训练孩子手指的方法。在孩子3岁时,就可以学着用筷子,使用筷子可以让宝宝的小手更加灵活。

宝宝观察力训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周围世界产生兴趣,对水、火、风、雪、动物、植物等均会感到新奇,总想去实际观察和体验。

常言道:“要想孩子脑子灵,先使孩子眼睛明。”应尽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孩子往往不能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家长要因势利导。比如,看到小鹿和大象就问,它们什么地方长得一样,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观察不同的花朵,要让孩子注意各种花的颜色,花瓣的形态是不是相同等,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观察。孩子的观察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家长要告诉孩子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引导他们由部分到整体、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

孩子观察事物,主要依靠各种感觉器官,即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摸。如观察花朵,知道这朵花是红的,闻一闻知道这花是香的,摸一摸,知道花很细软。

幼儿期是掌握语言表达的重要阶段。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发音

幼儿有些语言发音不准,如“奶奶”说成“来来”,“岁”说成“睡”等。这是幼儿发音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或受方言影响所致,成人千万不要取笑或模仿,应随时给予纠正。(2)丰富词汇

教孩子学说衣服、食物的名称,如“毛衣”“饼干”等;学会与人打招呼,如“阿姨”“叔叔”等;学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等;学说自然现象,如“春天”“下雨”等。

让孩子反复巩固学过的词汇,不断增添新词汇,词汇丰富了,才能为口语表达奠定基矗

(3)模仿父母的语言

孩子学语言,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孩子主要通过模仿父母来进行学习。因此父母必须正确地、文明地说话,最好讲普通话,为孩子做出榜样,并有意识地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发音,注意语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4)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孩子最喜欢游戏,游戏中的问答和自言自语是学说话的好机会。孩子理解和熟悉的事都会在游戏中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生活中交谈

父母应自由而亲切地和孩子交谈,启发、引导孩子回答问题,并为孩子做出恰当的评价。

(6)讲故事,唱儿歌

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童话、寓言和传说等,父母在讲述时要做到语句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多彩。

孩子爱听的故事要多讲几遍,让其记熟、复述。儿歌短小精练,文字规范,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幼儿能较快地学会,且念唱时精神振奋。

其他如绕口令、诗、谜语等,感染力也很强。所有这些都能大大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思维,经常练习,孩子的口齿就会变得伶俐,善于语言表达。

(7)多看图片、画册、玩具、木偶等艺术作品

形象逼真的实物非常吸引孩子,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幼儿可多进行看图说话,背木偶戏的台词。有其他小伙伴时可在一起边玩边交谈,在玩耍中也可以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抓住能力发展关键期

2.5~3岁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3岁是孩子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8岁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

3岁和青少年期是培养独立性的两个关键期,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家长应给予理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6岁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字概念的关键期。

7~8岁甚至更小是培养某些体育天才的关键期。

9~10岁是孩子行动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孩子弹钢琴最好从5岁开始,学拉小提琴最好从3岁开始,否则就难得其精髓。

培养宝宝四种重要能力

(1)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

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是宝宝学习能力的基矗通过对手势、声音和词语的学习交流,可以增强孩子对书本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说话、朗读以及唱歌会增强宝宝对语言理解的应用能力,帮助宝宝成为一个善于交流和热爱学习的人。

(2)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宝宝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出生不久,通过喂奶、换尿布等一些基本的日常护理,宝宝的大脑就会慢慢建立一种思考,例如,“我喊妈妈,妈妈就会过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能够越来越准确地描绘事物。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宝宝会通过对一些数学概念的使用,提高对它们的理解,学习给事物分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采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并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宝宝日后的学习和表现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自控能力能帮助宝宝与他人合作,应对沮丧情绪以及解决与他人间的分歧。

这些能力正是宝宝在与父母的交往和互动中打下的基础,宝宝自控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的引导。

(4)自信的能力

如果宝宝相信自己很能干,就会更加愿意接受挑战。自信也是孩子表现突出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与他人的相处和解决社交问题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与他人相处?如何结交好朋友?自信的孩子会从愉快的交友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因而得到满足与乐趣。

幼儿品德教育

(1)集体意识教育

初步的集体意识教育,使幼儿能够合群。孩子最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但有时会为争夺玩具或其他东西哭闹起来,家长绝不能迁就孩子背离群体的行为。孩子长大后能不能合群,与这个时期的培养有密切关系。

(2)说谎

这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期”,孩子偶尔发现肚子疼的时候,妈妈就不让他去幼儿园而在家中玩,他就会寻找机会谎称不舒服。如果一次、两次父母未发现,孩子就会尝到说谎的甜头,说谎的本领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注意。

(3)开始让孩子做点简单的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孩子每天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对于他们学习劳动本领,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锻炼意志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这时期也很有做事的要求,他们常说:“我会!”“我自己做!”如果这时家长错过了培养孩子动手做事的时机,孩子将来就可能成为四体不勤的懒汉了。

(4)打好高尚道德感的基础

父母要为宝宝打好高尚道德感的基础,如帮助老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等,培养孩子的爱心。又如不要吵醒大人的午睡,不要干扰大人办公和做事情等。应让孩子初步懂得不应妨碍别人,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5)培养荣辱感

教育孩子克服自己的缺点,在幼儿园争得“大红花”,做个好孩子。

(6)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比如平时规定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有头有尾,家长应自始至终督促检查孩子的表现,并不时给予评价。

(7)培养良好个性

幼儿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形成的时期,家长要通过游戏、唱歌、跳舞、学习、劳动等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专注等良好的个性。

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在平日的生活可表现出一些比较稳定的特点,如有的孩子比较合群、忍让;有的比较任性、自私;有的比较大胆、勇敢;有的比较胆孝怯懦;有的孩子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有的处处依赖于家长等。这些孩子在生活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性格。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出生后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带来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有一定可塑性。

宝宝在婴儿期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已逐渐建立起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时期宝宝已能独立行走,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能够独立吃饭、大小便,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与依赖相交替的现象。孩子的性格与其日后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之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给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幼儿模仿性强,家长平时的言行对孩子诚实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孩子做错事是很自然的,家长要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承认错误,帮助孩子找出做错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要尽量满足,如一时无法满足,要向孩子说明原因。相反,如一味拒绝或迁就,容易导致孩子说谎和背着家长干坏事。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家庭的爱护。帮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家庭应提供能发展孩子独立能力的练习机会。如系扣子、搬椅子等。对孩子的进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3)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多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根据孩子身体情况安排简单劳动,让孩子逐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懂得尊重家长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孩子养成无所事事的不良性格。

用人物传记、历史故事中勤奋向上的例子启发、教育孩子,让孩子向勤奋者学习。

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重视自己孩子素质的培养,不惜钱财和精力,让孩子学音乐、练书法等。家长们的这种重视孩子早期特殊才能培养的愿望和行动,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而只凭家长的主观想法进行培养,是不正确的。

如何培养、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最初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寻常的、不引人注目的举动,甚至是淘气、顽皮的行为。这就要求家长平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定:

(1)主动性

在没有其他人要求、督促下,孩子经常主动地从事某一方面的活动,具有自发、积极和主动的特点。

(2)伴有愉快的情感

孩子经常带着愉快的心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乐此不疲。

(3)坚持性

孩子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察或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

看到孩子经常主动、愉快并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一活动,家长就可以确定孩子对该方面有较浓厚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某种兴趣后,要精心加以培养。

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家长不可操之过急,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安排适当。

例如孩子对数学很感兴趣,应首先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发展和知识水平,确定孩子该学些什么。如果学习太难。远远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无需努力就会,就激发不起孩子的求知欲,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适合2~3岁宝宝的图书

2~3岁的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宝宝看书还需要父母的陪读和讲解。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图书呢?

为宝宝选择图书的方法:

(1)图画

宝宝读书往往先看图画。一本读物能否受到小读者的欢迎,图画很关键。书上的图片应足够大,清晰干净,形象要真实可爱,图片所表达的内容要能引起宝宝的兴趣。

(2)语言文字

给2~3岁的宝宝读的文章,句子要短,句式要简单,象声词要多,重复句要多,有音乐感。此时的宝宝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一本书的词汇应该能让孩子看懂大部分,在妈妈的讲解下都能懂,这样才不会减弱孩子学习的兴趣。

(3)内容

要为宝宝精心选择图书的内容。如果是故事书,故事要动人,语言要生动,道理要不言自喻,没有空洞苍白的说辞;如果是科普图书,文字要简洁活泼,孩子能明白书中所讲的知识;如果是儿歌童谣类的图书,要朗朗上口,内容健康。

图书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2~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读完一个故事,能够回答出人物和地点。书中的逻辑关系不宜复杂,要力求故事生动。

(4)符合孩子的兴趣

虽然宝宝还很小,却也有自己的爱好。此时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食物、偏爱的玩具、感兴趣的故事类型,甚至图片风格。建议父母给孩子选择图书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最好带孩子一起去买书。

轻音乐可促进大脑发育

轻音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促进作用,可陶冶情操,使孩子有修养,养成懂礼貌、友爱互助的好习惯。一般来说,在音乐气氛浓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较聪颖,受到更多音乐教育的孩子会更有才能、发育更完善、更懂事。前提是孩子必须是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而不是听音乐就如坐针毡。

让孩子多和爸爸相处

孩子急于表达一个要求的时候,即使你已经明白了,也不要马上替他解决。比如孩子问:“小白兔爱吃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独立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复述简单的故事,对两岁以上的孩子学说话是很有用的。没有父亲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心理缺陷的人。与父亲联系紧密的孩子,在自信心、独立性、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比缺乏父亲关心的孩子强,这是与父亲对孩子特殊的教养方式和父亲的人格力量密不可分的。

父亲和孩子一起游戏时,总是以大朋友的姿态出现;父亲喜欢带孩子郊游参观、扩大视野;在与孩子交往中,父亲往往做一些创造性、动态性的游戏;而且父亲在人际交往中的坦诚、粗犷、幽默、坚强,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对事业的忘我投入和向往实现自我价值等特点,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可以让性格懦弱,在外人面前不敢说话的孩子大胆发表见解,克服腼腆。父亲可以对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大声回答。父亲的热情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灵感。

父亲的关心是儿童快乐最重要的源泉。作为父亲,无论工作多忙,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同孩子在一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帮助孩子克服弱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兴趣。

母亲应经常把孩子的情况与丈夫交流,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共同肩负起家长的责任。

让孩子广交小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育,活动的增多,孩子逐渐掌握了初步的交往能力,孩子不愿待在家里,喜欢让家长带着出去和小朋友玩耍。2~3岁是培养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时机。如何去培养孩子与小朋友交往呢?

幼儿时期很多孩子都爱玩“过家家”,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内容。两岁多的孩子喜欢帮助摆放东西、洗菜、拿碗等,这时孩子乐于服从大孩子的安排,乐于打下手,也喜欢在“过家家”中当个小角色,如大孩子当爸爸、妈妈,自己当孩子,这样不但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还能学会与小朋友和平共处。

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接触小朋友的机会不是很多,陪孩子玩耍的几乎都是大人和玩具。与宝宝一起做游戏时,大人往往迁就孩子,孩子习惯独占东西。两岁多时最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由家庭生活转变为集体生活。小朋友的增多,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在老师的教育和小朋友的影响下,孩子会更快地掌握“社交”技能。

让孩子广交朋友,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锻炼,孩子同小朋友互相交往能学到不少生活知识,如关心别人、互相谦让、遵守纪律等,这样能使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和小朋友交往发生问题怎么办

(1)宝宝只是自己玩

一般说来,孩子从3岁开始就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只是自己一个人玩,家长也不必强求孩子加入到小朋友们当中,只要在孩子旁边看护就可以了。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2)宝宝不愿归还小朋友的玩具

在两岁左右,宝宝还不理解借了东西要归还的道理,会哭闹着不想交出小朋友的玩具,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宝宝甚至还有可能和小朋友出现拉拉扯扯的冲突,父母基本不需要介入。如果要发展到打闹受伤的地步,家长就要出面制止了。

(3)宝宝不愿排队,从中间插队

宝宝在4岁前后开始能够理解排队的规则。如果宝宝不愿排队,跑到中间插队,家长不能放任不管,这时候要抱起孩子离开。要让孩子理解为什么必须遵守排队秩序,让我们好好教育孩子吧!

(4)宝宝不会跟别人打招呼

妈妈和爸爸在日常生活中会很自然地和别人打招呼,慢慢地孩子也就学会了。在幼儿期,宝宝一般比较害羞,很多话不会说,大人可以做出示范,教宝宝跟别人打招呼。

(5)宝宝做小朋友讨厌的事情

宝宝虽然对小朋友产生兴趣,但还不知道相处的方法。大人可以演示怎样和小朋友玩耍,如果小朋友们打闹,家长要及时制止。

在孩子做了令人讨厌的事情后,即使孩子哭闹,也要用严厉的态度批评他。慢慢地,宝宝就会很好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做好入托的准备

宝宝满3岁时,父母可联系小区周围的幼儿园,比较各个园所的教学情况,给宝宝选择适合的幼儿园。

初次接受教育,环境和老师最重要。如果宝宝能在幼儿园身心得到充分放松,那么宝宝对学校的概念就是愉快的,如果宝宝在幼儿园感觉不好,以后上小学也会畏缩不前。

培养孩子入托的欲望

孩子到2岁半或3岁时就要考虑送托儿所。从家庭到托儿所,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环境、新脸庞、新的生活制度,孩子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哭闹拒睡,食欲下降,甚至患玻不少孩子不肯再去托儿所。遇到这种情况,年轻的父母们常常焦虑不安,无法应对。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呢?

培养孩子入托欲望的方法

在入托前,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去托儿所玩耍,熟悉环境和老师,消除孩子对新人、新环境的陌生感,增加安全感。对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给他创造接触陌生人的机会。

要了解托儿所的制度和规定,使家庭环境尽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给孩子讲一些托儿所里有趣的事,培养孩子对托儿所的好感,产生去托儿所的愿望。

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习惯和脾性,以便使老师尽快了解和熟悉孩子。家长应坚持天天送孩子入托,不要断断续续、停停送送,要按时接送。

家长接孩子时最好和孩子在托儿所玩一会儿,增加孩子与老师以及托儿所的感情。对个别入托后长时间不适应托儿所生活,引起抵抗力下降而生病的小儿,最好延迟到3岁以后入托。

许多研究发现,聪明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质:比较独立、自律,幽默,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喜欢冒险、挑战性的游戏,扩散思考能力强,记忆力广且会注意细节。喜欢阅读,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对有兴趣的事非常专注。敏感,好奇,有丰富的想象力,感觉特别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