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心灵则手巧”。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大脑。“心灵”与“手巧”是辩证的关系。手脚灵了,头脑才会聪明,笨手笨脚必然笨头笨脑。训练孩子的手,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
对宝宝的语言训练
10~12个月的宝宝可以理解、听懂语言,要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日常生活及玩耍中,大人要多用语言讲解。
抱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大人要引导婴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要为婴儿做发音示范,使他模仿大人口型练习发音,并鼓励、强化婴儿学习语言。
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使婴儿更多地听到语言、熟悉语言和理解语言,也可促进婴儿更积极地说出语言,这些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准备。
可利用儿歌、看图讲故事来进行语言训练。可以经常给婴儿看图讲故事,边看图、边讲、边让婴儿指认。如“这是姐姐,她在跳舞”、“这是小兔,它在吃草”等。这是最初的阅读,对发展婴儿的语言、培养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宝宝手指灵巧训练
许多智力玩具都具有训练手的精巧运动、手眼协调能力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作用。
最传统的搭积木、捏橡皮泥和新开发的各种变形玩具、拼插玩具都有上述功能,家长可让宝宝尽情去玩。许多游戏,如拍手歌、夹豆子、穿线、套圈、拍球都会提高孩子手的协调与运动能力。
为了让孩子心灵手巧,父母一定要多训练孩子的双手。10个月时,可以训练孩子捡拾物体。12个月左右,可以让宝宝做旋瓶盖、解纽扣等动作。让宝宝拿起小积木,将两块积木叠在一起。12个月以后,让他学做“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的拍手游戏。
宝宝手指益智法
手是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通过活动手指可刺激大脑,增强大脑的活力。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孩子智力的开发十分重要。
人们常说“心灵则手巧”。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大脑。“心灵”与“手巧”是辩证的关系。手脚灵了,头脑才会聪明,笨手笨脚必然笨头笨脑。训练孩子的手,等于给孩子做“大脑体操”。手的动作代表着孩子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
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络,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早期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训练宝宝手指的方法
(1)锻炼手的皮肤感觉
经常给予孩子手部皮肤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进冷、热水中(温度要适宜),或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性质的物品,如玩玩具、玩石子、玩豆豆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
(2)增强手指的柔韧性
让孩子经常伸屈手指,有利于提高孩子大脑的活动效率。
(3)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让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动,摸各种各样的东西、玩具,摸的同时要教他认识事物,如摆弄智力玩具、做手指操等。要手脑并用,边做边思考,以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健脑效果。
(4)交替使用左、右手
左手受右侧大脑支配,右手受左侧大脑支配,交替使用和锻炼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适合宝宝的游戏
(1)玩沙子
各种现代化的玩具不过是让孩子学会一些“按钮”动作,对孩子智力发育不利。而让孩子与自然界中的泥沙水石为伴,则是一种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的明智选择。
在玩泥沙水石过程中,孩子可随自己的意愿用泥沙盖房子、造宫殿、堆山开河,造得不理想时,还可推翻重来。这有利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外,泥沙水石的各种形态能帮助幼儿熟悉物质的形态、性质和空间方位等概念,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理想玩具。
(2)抓手指
妈妈晃动食指,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抓住妈妈的手指。等孩子习惯后,可以假装将手指挣脱。
(3)骑士落马
让孩子坐在爸爸膝盖上方,一边唱歌,一边摇晃膝盖,伸开膝盖让孩子滑下来,孩子会玩得很高兴,反复玩也玩不够。
(4)拉着玩具到处走
玩具上绑上绳子,让孩子牵着绳子拉着玩具慢慢走。绳子稍微放长一点,注意不要让绳子绊倒孩子。
(5)飘起来
爸爸要紧握住孩子的手腕,把孩子的身体往上提,刚刚离开地板,慢慢地左右晃动孩子的身体。剧烈的晃动有脱臼的危险,一定要轻轻地晃动。
对宝宝的个性培养
10~12个月的宝宝已出现个性的雏形,大人对宝宝的行为要区别对待。如果这时父母无原则妥协,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地就会认为有求必应而变得骄横任性。
对宝宝好的行为父母要加以强化,如点头微笑、拍手叫好等;对宝宝不好的行为父母要严肃制止,要板起面孔表示不满意。让孩子学会自制、忍耐,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哭闹,也不能答应他。他哭闹后如见无人理睬,自然就会平息的。
要防止宝宝发生意外,如果宝宝想把手指往电器插座里伸,或乱动煤气开关等,要反复多次说明,让宝宝明白这些是不能乱动的,慢慢就不会乱来了。
10~12个月的宝宝喜欢模仿,为了使婴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大人的榜样非常重要。
大人要多让婴儿与外界接触,克服“怕生”的情绪。从小要培养礼貌行为,如有食物让婴儿分给别人吃,学会表示感谢等。大人良好的榜样、家庭和睦的气氛是形成婴儿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
对宝宝的品德教育
宝宝12个月时是智能发育的关键年龄,其行为模式也出现飞跃式的发展,同时也是婴儿期的最后一个月,孩子独立性进一步加强。
宝宝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识字、学算术、学外语、学音乐等,而是包括身体锻炼、智力发育、道德品质启蒙等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期孩子心理意识活动加强,语言迅速发展,思维水平逐渐提高。这段时间除进行体格锻炼外,还要进行品德教育。例如,1岁的孩子如不满意就打人、哭闹,这时大人应用表情、手势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不是好孩子。家长可用讲故事或画册来教育孩子,使他能逐渐分清是非善恶。多教孩子文明用语。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教育孩子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教宝宝分清对错
在日常生活中,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摇头、不赞许的表情和严肃的话语向孩子表明他做得不对。要用点头、微笑、温柔的注视和赞赏的语言对孩子做对的事情表示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住宝宝依恋关键期
宝宝的依恋关键期是6~18个月。在这段时期内,父母如果采用积极的抚养行为和正确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事半功倍,使宝宝更亲近父母,为今后理想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矗
(1)早期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宝宝受益终身
如果宝宝与妈妈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态度,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对孩子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和父母比较疏远,并且有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个性上的问题。
(2)把握宝宝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
父母在宝宝出生后的6~18个月中,增加与宝宝亲密接触的机会。即使是短暂的爱抚、拥抱、亲吻,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如果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长时间地让保姆或爷爷奶奶照看宝宝,自然会错失良机。
宝宝经常显得特别缠人,只要一小会儿看不到妈妈的身影就会大哭,或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甚至妈妈上厕所,宝宝都要跟着,真是让妈妈伤脑筋。父母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应表现出足够的宽容与耐心,足够的关注和爱心。
有些家长对宝宝时冷时热,随自己情绪而定,这会使宝宝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对父母缺乏信任。
当宝宝有各种需要时,会以各种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哭闹、手势、咿咿呀呀的咕哝声。
如果宝宝发出的信号屡遭父母的忽视,宝宝就会对父母渐渐变得冷淡,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教养的顺利进行。
白天宝宝睡觉时,妈妈千万不要出门买东西,若宝宝醒来看不到妈妈会惊慌不已,大哭不止。甚至试图去找妈妈,从而发生不可预测的意外。
对宝宝多诱导少斥责
家长应多运用爱抚手段,积极诱导宝宝,避免宝宝出现消极情绪。快1周岁的孩子,与父母已形成了一定的依恋情感,父母的爱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与感召作用。如果对孩子过多斥责,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或恐惧的情绪,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因此,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卓有成效的。
宝宝蛮横不听话怎么办
(1)宝宝常做的令大人头疼的事
扯头发。
扔东西、敲东西、咬东西。
抢别人的东西。
用脚踩踏物品。
撕书。
用手拧人。
胡乱摆弄东西。
玩弄宠物。
(2)宝宝为什么这么蛮横
1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只好用激烈的肢体语言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虽然父母感觉很头疼,但这毕竟是宝宝发育的必要过程。
(3)家长要及时转换恼怒情绪
家长转换心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其他事情,比如深呼吸、喝水、给朋友打电话等,来转移注意力。如果这样做还是很烦躁,那就找块毛巾扔向墙壁,用这种对周围的人没有危害的方法发泄吧!
(4)莫让宝宝多看影碟
目前市面上专门给婴儿观看的影碟越来越多。商家声称,孩子早期看光碟,对发育有积极作用。孩子长期看婴儿光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功能。
8~16个月大的孩子观看婴儿影碟的时间越长,语言功能的发育就越差。如果父母每天给婴儿或者刚学走路的孩子至少讲一次故事,那么孩子语言发育测试的分数就会增加。要想使宝宝健康发育,在孩子0~3岁期间,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多和孩子沟通,不能单纯依赖某些媒体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