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个著名人士被人称做“竹林七贤”,嵇康就是“七贤”之一。他当时非常崇拜一个叫孙登的隐士,并拜他为师,和他一起喝酒弹琴,谈论《易经》里的哲学问题。
嵇康跟着他三年,有一天,嵇康要辞别孙登回到他以前的生活中去。他问孙登说:“师傅,我们就要分别了,你有什么要和我说的吗?”孙登说:“你知道吗?火本身是有光芒的,但它不滥用自己的光芒,这才是真正地使用了自己的光芒。人本来是有智慧的,适当地运用自己智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的智慧,并且善于运用智慧的人才可以平安地度过一生。”孙登对嵇康说:“你才学多,但是太过于狂放不羁,只有懂得收敛,才能在这个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啊。”
嵇康并没有理会老师的话,他认为老师的话不可信。在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后,他依然清高、狂放不羁,既不愿意融入现实的生活中,又不愿意退隐遁世。最终,落罪进了大牢。在狱中,他想起了老师的话,才知道自己真的错了。
是事实就要接受,在别人好心对你说出实话的时候,一定要像获得珠宝一样珍惜这样的实话。能告诫你或指出你缺点的人才是真正关心你,值得交往的朋友。相反,只会说一些恭维的假话的人,对你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利影响。
兼听则明
在日常生活中,领导都会遇到两个下属之间闹矛盾的事情,领导要调节两人之间的矛盾就要弄清楚矛盾的根源。这个时候,领导就要站在中间的立场上,对两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领导偏听了下属的话,不但解决不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还会加剧矛盾。聪明的领导在解决矛盾的时候,会多听听原因,多了解一些情况,这样能更好地解决下属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领导在遇到下属之间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最好分别了解情况,避免对立双方碰面,以致激化冲突。如果发现是误会,最好让对立双方碰面,当面阐述理由,以便使双方有机会互相沟通信息,双方在互相理解之后,误会就会消失。
一个公司的供销部门因为误了交货期而受到客户的指责,于是供销部门的负责人埋怨生产部门的效率低。而生产部门负责生产的人员抱怨供销部门签订的合同中交货期过短,要求过于苛刻,两部门就此问题发生争执。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认为不应该只听生产部门的理由,也不应该只听销售部门的理由,因为双方都有问题。他知道只有在充分听取了两个部门的意见后,才能把双方的矛盾解决。于是领导应当让冲突双方了解对方的处境,他跟生产部门的人说:“交货期之所以苛刻是因为存在市场竞争,如果不能在短期内交货,就无法揽到这笔生意,就会放走客户。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企业将丧失信誉,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领导也对供销部门的人说:“生产部门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是因为原料供应不上或经常停电等原因所致。”
在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对方的处境后,双方都会明白,单纯指责对方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相互配合、密切协助才能解决问题。于是,供销部门在强调准时交货的同时,也努力保证原料的供应,而生产部门也会体谅销售部门的难处,保证完成任务。事实上,当双方均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时,其心中的怒气就完全化解了。
领导要让下属学会用交换双方位置的方法看问题,这种方法是解决矛盾的灵丹妙药。
一个推销员去会计室取款,嫌会计动作太慢而恶语伤人。会计一怒之下拒不付款,于是两个人便吵了起来,闹到了领导那里。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推销员错在前,因为他不应该恶语伤人,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如果不是因为他心里着急,又看见会计慢悠悠的样子,也不会生气。所以,领导在听了两人吵架的原因后,先对推销员说:“如果你是会计,对方用这种粗鲁的态度对待你,你有什么感想?”然后又问会计:“如果你是推销员,着急等着拿钱去付给客户,看到会计动作慢吞吞的,你生气不生气?”这样一问,双方就相互谅解了对方,并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在处理下属之间的冲突时,最忌讳的就是只听一面之词,武断仲裁。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冤案”出现,留下后遗症。即使偏听之后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未被听取意见的一方也会心怀不平,认为领导偏袒对方,这种不满很容易造成感情冲突。在对立情绪影响下,即便是合理的裁决,他也不会心服。所以,一个高明的领导在处理下属的冲突时,不要急于表态,要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
唐太宗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这段话说的是唐太宗问魏征说:“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征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尧舜之所以英明是因为懂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像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这样的昏君因为偏听偏信,导致失败。唐太宗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兼听则明,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兼听才能公平地解决矛盾、更好地处理问题。
不要不相信危言
很多时候,人面临着危险情况而自己并不知道,当别人提醒他时,他觉得别人在用可怕的言论吓唬自己。这种不相信危言的人往往会吃亏的。
春秋时,晋国发生了内乱,大臣们为躲避战祸都逃到邻国。周威王对晋国太史屠黍一向都很佩服,也知道屠黍对天下盛衰之事很有研究,听说屠黍逃到了自己的国家,于是就立即接见屠黍。
周威王问屠黍:“天下诸侯中,哪个先灭亡?”
屠黍说:“晋国先灭亡。”
屠黍说出自己的理由:“我在晋国的时候,用了很多种方法来劝谏晋国的君主,但是他就是不听,整日浑浑噩噩,这样下去首先灭亡的肯定是晋国。”
果然不出屠黍所料,过了三年,晋国真的灭亡了。
周威王又问屠黍:“接下来灭亡的是哪一国?”
屠黍说:“下一个是中山国。”
他说:“老天创造人的时候就有男女之分。中山国的人不知道礼义廉耻,他们国家的风气非常坏,而他们的君主对于这样的风气竟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他们一定会灭亡的。”
果然,过了两年,中山国也灭亡了。
周威王再次问屠黍:“哪个国家接着要灭亡呢?”
听到周威王的提问,屠黍笑而不答。周威王一再追问,屠黍这个时候才说:“下面就轮到你了。”周威王听了很害怕。于是开始四处寻找有贤能的人,得到了像义莳、田邑、赵骈等这样贤德的人才,同时周威王又下令废除了以前制定的三十多条苛刻的法令。
屠黍看到周威王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就对他说:“恭喜大王,您能听懂我的话,及时地改进自己的做法,这样你的国家就会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