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能知错就改,然而现在很多人却仍旧好为人师,不懂得谦逊,反而用无知的行为掩盖自己的错误。当别人的做法不迎合这种人的心意时,他们就会给人指出“正确”的答案。这看似帮助别人指正不足的行为却往往给别人造成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这种优越感常常是以一种征服性的高姿态表现出来的。他们乐于为人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学识传授于人,而更多的只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因此,这种好为人师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如果说好为人师者只是想炫耀一下自身的学识,那还不是最差的情况。而有些好为人师者常常给别人灌输一种错误的知识信息,这就是好为人师最可恶的地方。
小李在一家电脑售后服务公司工作,工作环境还不错,但是让他烦恼的是公司里有位老员工经常会摆出老姿态来教育他。
当小李工作时,这位老员工就会走到他的身边指手画脚,“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错误的……”,“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你应该这么做……”小李很厌烦他在自己耳边的絮絮叨叨,更厌恶他这种好为人师的态度。最让小李无法接受的是这位员工并不只是在工作上好为人师,更希望成为他的人生导师和生活导师,“小李啊,你今天衣服搭配得不合适。你不妨试一下黑色的裤子……”,“小李,遇到事情你应该淡定,不要一味地逞强,否则要吃亏的”。久而久之,小李开始有意地疏远这位老员工,其他同事也都有意无意地敷衍这位好为人师者。
在我们周围也会遇到这种好为人师者。他们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用自己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别人。他们还会同这位老员工一样企图成为他人的生活导师,对别人的生活和人生走向指手画脚,这种做法无疑是遭人厌恶的。
在生活中,这种仿佛驱之不去的好为人师者总会以一种锲而不舍的态度坚持着,企图改变你的观点,仿佛只有采用他们的观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其实好为人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总是以“师者”自居的态度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厌烦,有时好为人师者说的话根本经不起推敲,最终导致贻笑大方的结果,还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
作为一个聪明的说话者,说话一定是谦虚而恭谨的,其话语也一定不是说教的,而是娓娓道来,平易近人,容易让人接受的。这种交流方式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必要时,学会说善意的谎言
说谎是一种最让大众厌恶的行为之一,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偶尔还是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的。有些事情坦白说出来,其结果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如果换一种方式,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
有两个盲人靠说书、拉二胡糊口,老者是师父,70多岁;幼者是徒弟,不到20岁。师父已经弹断了999根弦,只差一根就弹断1000根弦了。师父的师父临死的时候对他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把它封进你的琴槽中,当你弹断了第1000根弦的时候,你才可以取出药方。记住,你弹断每一根弦时都必须是尽心尽力的,否则,再灵的药方也会失去效用。”当时,师父还是20岁的年轻人,可如今他已皓发银须。几十年来,他一直朝着那个复明的梦想努力。他知道,那是一张祖传的秘方。
一声脆响,师父终于弹断了第1000根琴弦。他直奔城中的药铺,当他一脸虔诚、满怀期待地掏出“药方”时,掌柜的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他的头顿时嗡地一下。
平静下来以后,他明白了一切:原来师父欺骗他说弹断1000根琴弦就能得到复明的药方只是真诚、善意的谎言,而自己就是靠着这个善意的谎言才有了生存的勇气。
回到家后,他郑重地对小徒弟说:“我这里有一个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入你的琴槽。当你弹断第1000根琴弦的时候,你才能去打开它。记住,必须用心去弹……”
徒弟如同当年的师父一般虔诚地允诺着,他也跟他的师父一样活在这个善意的谎言里。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美丽的谎言出于善良和真诚,它不悖于道德。如果师父不说这个谎,他的徒弟能愉快地面对自己的将来吗?说实话有时比说谎话更伤人,很多时候,善意而真诚的谎言比什么都有力量。善意的谎言不是以利己为目的,这种在适当时候说出的谎言饱含真诚,散发出温暖的光辉,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愉。
真诚是人人都需具备的美德,但它并不排斥善意的谎言。只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则,你所编造的谎言会比你的坦诚更能赢得人心。
有时出于对别人利益的考虑,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去编织一些谎话,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对方即使最后得知真相,也会因为你的善意和真诚而充满感激,不会因为你欺骗了他而充满怨恨。所以,聪明的人在说话之前通常会考虑清楚如何去表述自己的意思,是直截了当还是善意隐瞒。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情趣的玩笑。”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需刻意揭露真相的,比如,对癌症患者撒谎说他的病不严重,以免病人受到刺激,使病情恶化;对老人说他年轻,是为了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如果将善意的谎言运用好,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善意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第六节 繁简得当地说
该说时,口出千字不嫌多;不该说时,口出半字也啰嗦。说话的艺术就在于操控语言的整体布局,哪里该详细描述,让人理解,不因讲不明白而产生歧义;哪里不该重复、啰嗦,以免让人心生厌烦,这些都是说话时要注意的问题。唯有繁简得当地说话才能让人感到说话的美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说话要通俗易懂
说话时收放自如、详略得当、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且娓娓道来,这是每个人都想要达到的一个境界,但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这一效果让听者不知所云。因此说话一定要通俗易懂。
把话“说”得通俗易懂,是说者素质和说话质量的体现,也是为了达到让别人听懂并最终接受的目的。说话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时所借助的手段,它是交际工具却不是玩文字游戏。说话只有通俗易懂才符合口语表达方式,才能让听者轻松地接受你的见解。
就像民间小戏《小住家》里对一个小媳妇贪得无厌的丑态所作的精彩描绘。小媳妇回了一次娘家,临走时使劲地捞了一把,请看她的模样:“当腰围上半截布,身边系上两绺麻,三把漏勺胸前别上,背后再插把掏灰耙,下蛋的母鸡揣怀里,裤带结上把毛驴拉,左手拿葱右手拿蒜,豆角夹在手桠巴,茄子拴绳耳朵上挂,大萝卜连根肩膀上搭,柿子辣椒装袖筒,嘴里含着根大黄瓜。天!这哪是回娘家,分明是鬼子进村了!”细品这段戏词,果然极富表现力。这段话之所以形象地表达出了这个小媳妇内心无比贪婪的丑态,不正是作者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一段极富表现力、极其夸张的民间戏文吗?这就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所引发的效果,很容易让人记住。
古希腊大学者、语言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使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择那些通行的日常词汇。”那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演说家也是这么做的。
美国总统林肯就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有一次他向人们解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用通俗平易的文字时说:“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讲话而我不懂,我就非常生气,在我一生中,没有比这更让我生气的。我还记得因为一件事和父亲谈了一夜的话,我回到寝室里不停地踱着,花不少时间去想我不明白的话。当我要思索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我想去睡也睡不着,必须把那件事想明白之后才能入睡。想出了还不能满足,还得再三地想,把这件事用通俗的字句讲出来,让每一个孩子听了都能够明白,这差不多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了。”为什么人们大都不能把一个最普通的事理说得明白易懂呢?不妨,学习名人们的做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
说话通俗易懂、明了清晰在沟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拿破仑就非常重视语言的清晰、明了,他对秘书们一再申明的训令就是:“要清晰!要明白!”
说话的目的就是能够说明白一些事情,借助语言感动别人,并最终使对方产生兴趣。所以“通俗易懂”的确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听大师在对听众解释一些所不熟悉的问题时,多数会用浅显的比喻或者例子去说明;用人们知道的东西去形容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通俗易懂”的语言。
有位哲学家曾经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量变足以导致质变”的道理:“杭州西湖岸边有一座雷峰塔,这座塔原本高大巍峨。不料迷信的人们当知道塔底下镇着一条白蛇时,以为这塔底砖一定能避邪。于是,人们就在游塔时悄悄地挖走一块砖,就这样你挖我也挖,一年一年地挖着,使塔基变得越来越不稳固。终于有一天,就在某位游人挖走一块砖后,塔轰然一声倒了。注意,这塔轰然倒塌的一刹那就叫‘质变’——因为塔已经变成了废墟;而人们挖砖的过程则是‘量变’——虽然量变是在悄悄进行的,但它导致的结果却足以让人刮目。”
人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量变、质变”的道理,就是因为这位哲学家“说”得如此通俗易懂。因为他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极传神的比喻,这种浅显的语言所产生的威力就可见一斑。
说话要有明确的中心
说话如同写文章,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东拼西凑。如果说话不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来表达,就会让听者听得糊里糊涂,不知道说话者究竟想表达一件什么事情。如此说话就不能达到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服别人的目的。
在某公司一年一度的例会上,总经理端坐在会议桌旁,开始汇报这一年来公司的发展情况。他先从公司的创建史说起,谈到了今后公司的发展前景,又谈到了公司里的人员配置,最后说起公司的规章制度。在会议结束时,他谈到了公司存在的几个问题,但是此时会场里的员工已经被总经理的汇报工作搅得头脑发胀,根本不知道总经理究竟在这个年度会议上要侧重阐述的是什么问题。因此,大家也一直保持沉默,会议就在总经理一长串的谈话中尴尬地结束了。
这个总经理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妄想表达出这一年来公司里所有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反而让他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所以,他的长篇大论只会给人漫无目的、毫无头绪的感觉,最终只会让人糊里糊涂地听,丝毫没有起到开会的目的。说话切忌这样的错误,因为你所说的话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听者来说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让听者听起来非常混乱。
只有一段有中心的陈述才能表达得有条理性。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首先就应该理出一个头绪,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这样所表达的意思才会清晰、明了、有条理性。对于说者来说表达得也轻松、清晰,表现了说者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口才,对于听者来说也能听得明白,容易接受,执行起来也不会出差错。
说话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不是看你说的话是否冗长,而是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层次性、连贯性,是否能体现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你所陈述的内容是否在为这个中心服务。只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在里面,就会给人提纲挈领的感觉。
做生意的人说的话有的繁杂冗长,有的简短精炼,但是他们的吆喝里几乎每句都在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销售产品。
有一次张先生去集市买东西,远远地看到路边有十几个卖万能胶的小摊,但只有一个小伙子的万能胶卖得火,许多人都围着购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小伙子有一个小喇叭,很远就听见他在那儿不停地吆喝:“万能胶,胶万能,胶什么它都行;胶飞机,胶大炮,还能胶那火车道;能胶铁,能胶铜,还能胶那玻璃瓶;胶雨衣,胶水靴,还能胶那摩托车。”听起来这段吆喝有些冗长,但是你再细细听这段吆喝的说辞,就不难发现他句句都是在夸奖自己的产品,从而能够吸引别人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段冗长反复的话借助不同的说道来夸赞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让人加深了印象,但每句说道里又都离不开“万能”胶的意思,因此这个小伙子的万能胶卖得红火也是理所当然的。
说话要有中心,这也便于说话思路的展开。只要把握住说话的中心就可以围绕这根主线进行铺垫或润色,使话语听起来更加圆润、动听。有些话虽然很长,但是因为中心的存在就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使原本听起来冗长的话语也能被欣然地接受。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说话者的语言是否准确、周密,直接影响说话者主旨的鲜明性和说话的条理性。如果想将某个事件表达得准确无误,就要理出头绪,让自己的思路十分清晰,并找出一个中心来,然后再围绕这个中心有条理地逐次展开会话。只有一段清晰明了、有条理、有中心的话语才能让听者听得舒服,才能打动听者的心。
说话适量,切忌啰嗦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一门艺术,如果意思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不要反复论述,因为这样不仅会显得自己非常啰嗦,而且会让别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说话要掌握适量的原则,能简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