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格言联璧
24894500000009

第9章 存养类(1)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人的本性中未曾缺少一物,人的本性上也不可增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君子小心翼翼,但气量宏大涵盖天下。小人野心勃勃,而志向拘守一方。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暴怒如猛虎伤人,欲望像深渊难填。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原注】故君子立身,其大要在乎惩忿窒欲。

【译文】忿怒像烈火一样,不遏止就可以燎原;欲望像洪水一样,不遏止就可以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原注】《集古录》云:学者之惩忿窒欲,即使八战八克,终惧冷灰之复燃;倘其七纵七擒,必至狂澜之横决。直须一刀两断,方是澈底澄清。

【译文】控制怒气要像摧毁高山一样,断绝欲望要像填塞深谷一样。控制怒气要像救火一样,断绝欲望要像防洪一样。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心如果松散就凡事做不成,心如果疏忽就凡事不能专心,心如果固执就万事不得真谛。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①,是错到底。

【注释】①决裂:固执、顽固不化。

【译文】一念之疏忽,便是错误的开始。一念之固执,便是错误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①之符②;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手心,则为实德③之病。

【原注】陈榕门云:诚于中,自然形于外;制乎外,所以养其中。

【注释】①盛德:美貌,②符:符信,标志。③实德:本性。

【译文】古代的学者,在内心下功夫,所以表现在容貌上便是美德的标志。现在的学者,只是在外表上下功夫,所以反省于内心便成为本性的缺失。

只是心不放肆①,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②,便无逸志。

【注释】①放肆:放纵。②怠忽:怠慢。

【译文】只要心不放纵,就没有过失;只要心不怠慢,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原注】智慧如镜,富贵福泽,其翳之者也;困苦艰难,其磨之者也。徐曙庵云:最妙是一个逆字,今人处顺境,现成受享,有何意味!惟逆则艰难险阻中,陶炼得几许事业。故逆来顺受四字,随在当有自得处。薛文清云:国以逸欲而亡,家以逸欲而败,身以逸欲而为昏愚、为戕贼,患无不至。盖忧患是天理之行,震动惊醒,心胆变换之地;安乐是人欲之窟,般乐怠傲,志溺魂销之地。故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语云:富贵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处顺境者,可以知所警矣。

【译文】处在逆境时必须有开拓进取的思想,处在顺境时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世路①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②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③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注释】①世路:人生的道路。《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②世情:世态人情。陆士衡《文赋》:“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③世事:当世之事。《史记·屈原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译文】人生道路上的风霜,是人们锻炼意志的环境。世间人情的冷暖,是人们培养忍性的场地。世间事态反覆,是人们修养品行的资本。

青天白曰①的节义,自暗室屋②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③,自临深履薄④处得力。

【注释】①青天白日:比喻清白、光明磊落。朱熹《答魂元履书》:“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②暗室屋漏:语出《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代称房屋的西北角为屋漏,是安藏神主人所不见之处。所谓不愧屋漏,犹言不愧暗室,都是指人独处时能够光明正大。③经纶:《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朱熹注:“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用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④临深覆薄:语出《诗·小雅·小■》:“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用以比喻小心谨慎。

【译文】光明磊落的品行,是从独处幽室、不为人知中培养得来。扭转乾坤的才干,得力于小心谨慎中。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原注】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薛文清云: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又云:自古大智大勇,必能忍小耻小忿,皆是享福泽处。颜光衷云:每任天下事,则是非交集,非受垢受不祥,火气都尽,未有能休休有容、沉默济世者也。故世间大丈夫每以忍辱为第一精进。

【译文】名声荣誉从屈辱中显扬,道德气量从忍耐中光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谦让是护身的第一方法,随和是处事的第一方法,宽容是待人的第一方法,洒脱是养心的第一方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原注】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如今要将此种浮气,觅个销归安顿处。平时养得定了,自然发而中节。

【译文】高兴时检点一下。发怒时检点一下。怠惰时检点一下。放肆时检点一下。

自处超然①,处人蔼然②。

无事澄然③,有事斩然④。

得意淡然⑤,失意泰然⑥。

【原注】非有盛养者,不能。

【注释】①超然:超脱貌。《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②蔼然:和气貌。如言“蔼然可亲”。③澄然:沉静貌。澄,止水。④斩然:决断貌。如言“斩钉截铁”。⑤淡然:平淡貌。⑥泰然:安然貌。

【译文】独处时超脱,待人时和蔼。无事时沉静,有事时果断。得意时平淡,失意时安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①,缓能制急。

【注释】①褊:指气量狭小。《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译文】安静能克服躁动,沉潜能克服浮夸。宽宏能克服狭隘,和缓能克服偏激。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①,惟静者能看得透。

【原注】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澈。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了一刻不得,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阖,枢常静;妍媸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主张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不静,做个梦儿也胡乱。人心至活,倏忽之间,起灭万状,未有无所事事,而能悬空守之者。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必须涵咏圣贤之言,使义理津津悦心,方得天机流畅,断不可空持硬守也。

【注释】①机括:《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括。”机,用来发矢的弩牙。括,矢末。本言张弩发矢,以括入机,机动即发。此指奥秘、自然规律。

【译文】天地间的真滋味,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尝出来;天地间的真机关,只有心静的人才能看得透彻。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①为大智。

【注释】①斯:则。

【译文】有才能而性情和缓的人,一定属于大才能;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则是大智慧。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气忌太盛,心忌自满,才忌大露。

有作用者,器宇①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②决然不露。

【原注】口头有一句话,定要说出;胸中有一毫才,决要露出,只是量窄。然因其无量,即以卜其无福。

【注释】①器宇:指人的仪表。《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风度宏邈,器宇高雅。”②才情:才能。

【译文】有作为的人,仪表必定不平凡;有智慧的人,才能决不外露。

意粗①性躁②,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③。

【原注】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心。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败,此之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其处事也不能再思,其与人也不能三反,其治家也不能百忍,乖舛谬戾,可胜言哉!吕新吾云:天下之物,纾徐柔和者多长,迫切急躁者多短。人生寿夭祸福,无不皆然。褊急者可以思矣。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若一动火,则神昏气乱,便种种都不济了。又云:涵养不定底,恶言到耳,先思驭气,气平再没错著。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注释】①意粗:粗心大意。②性躁:性情急躁。③千祥骈集:指万事得理。

【译文】粗心性急的人,一事无成。心平气和的人,万事得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①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注释】①浓艳:指繁华。

【译文】遭遇世俗烦恼时,要能忍耐得住。遭遇世事纷扰时,要能清闲得住。胸中有所牵挂时,要能抛得开。境地繁华时,要淡然处之。意气愤怒时,要能沉住气。

以和气迎人,则戾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