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37

第37章 顺势而为,宠辱不惊(4)

好汉不吃眼前亏

季老是一个脾气犟强很有傲骨的人,不谄媚、不阿谀奉承,做事讲求原则。当他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这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他却拒绝了,他认为应该将所学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况且国内有他抛舍不下的责任。“****”之后,季老有一位任高官的老友胡乔木多次走访他,并邀请他常去坐坐,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都越加珍惜彼此的友谊,生怕哪一天谁会先走一步,因此也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相聚,知己好友偶尔清谈一次,对老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季老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过。这不仅是因为他不愿串门,更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走动的频繁有谄媚奉承之嫌,他其实是个很怕见官的人,也不愿与为官的人走得太近。但胡乔木逝世后,季老特地撰写了《怀念乔木》一文,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虽然在他生前与他刻意保持距离,但在他去后,季老却着实怀念他。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季老的倔脾气和讲原则。而同时,季老也并非冥顽不灵,在他的思想中,还有另一种处世原则,那就是非常之时要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时期,季老也受到了批斗,起初他并不认为自己将成为批斗对象,心中多少还是抱着一份侥幸心理的,但是当灾难真正降临在自己头上,躲也躲不掉的时候,他就采取了“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他知道对于那些折磨他的造反派是没法与之讲道理的,因此他的态度是尽可能地配合和接受。当听到他们在远处高喊“季羡林”的名字时,他说自己会连忙“用上四条腿的力量,超常发挥的速度”跑到前面的大院子里,等待审问。这种“积极配合”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受苦的程度。晚年时,有一次季老觉得全身发痒,起初并没有当回事,但是到了夜里痒得越发厉害起来,双臂上开始出现红点,如果按照他一向的方式方法,每次遇到生病,能挺过去就挺过去,有时连药也不用吃,这次他也采取同样的策略,拖了几天,却丝毫不见好转,于是他笑着对自己说还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好,去医院检查检查吧。“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暂时避过不利处境,免得硬碰硬而得不偿失的智慧。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聪明人的所为。有人说这是一种懦弱,其实不然,懦弱是害怕、逃避,不敢正视现实的体现,懦弱的人唯唯诺诺、不讲原则。而好汉不吃眼前亏则表现为生活的智慧,这样的人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中并不是总会一帆风顺,有时候要适时地走迂回路线。如果一味地向前走而不懂得变通,这事实上是很不明智的。在强大的阻力面前,人要懂得放下执著,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让自身得到缓冲,以待更好的时机重新出发,这或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时期的韩信幼年贫苦,但是抱负远大,他看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知道这正是改朝换代的关键时期,因此每天专注于研究兵法,丝毫也不放松练武,希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当时,当地的地痞流氓经常挑衅韩信,时常对他侮辱一番,他则能躲就躲。一天,有个年轻人对韩信说:“别看你个子高大,又喜欢带刀佩剑,舞刀弄枪的,看上去高大威猛,其实内心却是很胆小的。”这还不够,说完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当真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从此我就再也不为难你了。”韩信一言不发,紧紧盯着那个年轻人,弯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当时,围观的人很多,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成不了什么大事。殊不知,这正是韩信的策略,通过一时示弱而断绝了日后的骚扰,为自己换回了空间和时间。一时的受辱却可以一劳永逸地躲开麻烦,从此能够专心于研习兵法。假如那时他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杀了那个街霸,这虽然对习武多年的他来说易如反掌,但真的就是好事吗?杀人偿命,从此以后他要么会受尽牢狱之灾、要么亡命天涯,心中的伟大抱负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可以说,韩信吃的只是眼前的小亏,却避免了后患无穷的大亏,事实证明,他是个真正理性的人,能够看到事情的两面性,虽然受胯下之辱丢掉了面子,却成就了他一生的功名。因此,事到临头,要懂得忍让,要知道有时吃些小亏也是一种福气,暂时的失败或挫折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这也说明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性格,忍一时所不能忍正是为了今后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如果连受点委屈都忍受不住,如何能够控制住自身的情绪呢?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掌控不好,又要如何去领导千军万马呢?要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好汉应当学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些懂得忍让,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生活中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懂得避重就轻,将自身所受到的危险降到最低。从而也为自己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