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29

第29章 勤于耕耘,自有收获(1)

人生的过程并不总是平坦风顺,没有波澜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岔路或波折,在这些磨难和曲折中,首先要做到自立自强、锲而不舍,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过早放弃。同时,还应牢记要与人为善。如此,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与温情,才能通过不懈的努力终有所获。在季老的人生观中,有许多积极的人生辩证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走近季老,就能零距离地感受他的睿智与豁达。

寻找成功的捷径

季老在谈成功时,总结了一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他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因此,在他看来,成功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天资是先天条件,机遇是外部条件,而唯一通过人为努力可以做到的就是勤奋。季老的一生在学业上都是兢兢业业,直到晚年仍然笔耕不辍,他是一个真正勤奋的人。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也有些人因为担心无法取得成功而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如果能准确地找到成功的捷径,则会指引人们一路前行,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又该如何定义“成功的捷径”呢?对一般人而言,所谓的捷径其实只是追求成功所必要付出的条件——勤奋。1981年,新疆博物馆的李遇春先生亲自送来了吐火罗文A残卷请季老解读,当时在国内,只有季老一个人能够读懂这些文字,因此,他希望季老能够翻译出这部残卷。季老看到这些久违的吐火罗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他已经三十多年没有研究过吐火罗文了。因此,他一方面因为得到了人生中这次难得的机会而高兴,而另一方面,却因为已经几十年没有接触过吐火罗文,对它已经生疏,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由此他很苦恼,对于接还是不接这项工作犹豫不决。这时,李遇春说了一句话:“您要是不接受这项任务,中国就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解读了,难道您愿意把这么珍贵的资料送给外国人去研究吗?”就是这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接下了这项任务。接下了残卷后,季老马上找出了从德国带回的吐火罗文书籍,一切从头做起,当知道残卷的书名叫《弥勒会见记剧本》后,他十分欣喜,因为由此可知这部书是有回鹘文译本的,他马上请了几位回鹘文专家帮忙。在他们的帮助下,工作进展快了很多,但是由于这部残卷被火烧过,没有一页是完整的,因此,季羡林通过各种方法,逐字辨认,上下推敲,一直到了1997年,这部44张纸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终于全部译完并着手出版。它的出版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轰动,为吐火罗文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本书的成功问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着手工作到正式出版,前后一共经历了17年的时间。如果不是他的勤奋认真和不放弃,也就没有如今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了。可见,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更好的捷径,天资和机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勤劳的拼搏才能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这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路径。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没有经过自身努力而得来的成功都不能在人的内心产生深度快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未来。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非常淘气,也很不喜欢读书。父亲原本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想培养他成才,但是看到他顽劣的样子就很生气,经常因为他的调皮而发脾气,可是左思仍然不思进取,无论如何也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左思在客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于是,父亲的朋友们都夸他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可是父亲却叹道:“顽劣小儿,不提也罢,他的聪明劲儿,还不如我小的时候,看来长大以后是不可能出人头地了。”父亲脸上流露出失望之色,语气中也包含了很多无奈之感,这些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心里十分难过,觉得自己以后要好好读书,不应该让父亲操心了。于是,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刻苦上进的好孩子。从那以后,左思果然说到做到,他坚持不懈,发愤读书,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长大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才华横溢的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名声享誉全国,他的作品一问世必会在第一时间被人们广为传抄,曾经一度因为纸张供不应求而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足见他的影响力和地位的突出。在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获得名利和地位而不择手段,不惜采取种种极端的方式达到目的,这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更不利于自身品格和修养的形成;很多人梦想取得成功,却又不思进取,坐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降临,结果终其一生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还有很多人为了取得成功,放弃许多人生中的乐趣,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目标而失去很多,甚至放弃了应有的幸福,最终得不偿失……这些都是获取成功的反例,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应该是能够使人获得身心的满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同样有所收获,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因此,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努力去实践、去创造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季老以做学问为例,提出如果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是不能听天由命的,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想要的成就。他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的一生不正是这一行动的写照吗?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有明确的信念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肯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其次是要能够持之以恒,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抗压能力,能够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要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小路,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得来的成功才更有意义,值得加倍去珍惜。

尽人事,知天命

季老谈人生,认为人要保持生命的平衡,做到胜利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失败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至于结果怎样并不那么重要,只要问心无愧就好。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尽人事而听天命”的道理,首先要尽人事,因为馅儿饼绝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其次要听天命,人世间,因果错综复杂,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所有愿望都可以实现的,但是也不能以为任何身处的命运都是天命,要真正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就要对它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还要以一种超凡的气度存在于人世间。我们都知道季老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在母亲去世时他还在外读书,终究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因此,对于家中的长辈亲人,他倍加珍惜。他有一位婶母,是叔父的续弦夫人,对于这位婶母,他在求学期间对她的了解甚少,只知道家里全靠她支撑和维持,如果没有她,家里的状况不知道将要糟糕到什么程度。因此,虽然并未与婶母有过多的接触,但他心里早已对她敬佩有加。在叔父去世后,他将妻子和婶母一并接到了北京,与妻子一同赡养婶母。到了北京的婶母仍然闲不住,一定要每天操持家务,外出买菜。对于这些,他都不加阻拦,在他眼中,能够让老人保持活力要比让她整日无事可做强上许多,家里也因为婶母的到来而温馨融洽、其乐融融。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婶母去世时已是90岁的高龄。婶母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去世了,两位至亲相继离他而去对他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然而,阴霾过后,他体悟到婶母在世时活得开心自在,去世时她是含笑离开的,对婶母来说,这一世已并没有遗憾,生死本来有时,何必苦苦纠结于对死亡的大悲痛中呢?就连他自己也早晚会有离世的那么一天,还有什么好悲哀的呢?因此他感叹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这里,季老显然已经有所了悟,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层体悟,正如他对自己年龄的看法,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是不是该停下了,可是一旦停下,又会觉得空虚,他常以鲁迅笔下的过客自比——他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一样,一直在往前走,并且非走不行。至于走到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是他所确定不了的,而他能够做的只是走好这个过程。这也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个道理,万事万物的存在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变数,没有人能够真真正正地把握一切。但是不能忽略“尽人事”的重要性,如果一味强调“听天命”而让自己陷入消极和无为之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听天命的前提是要尽人事。人们可以在顺应事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尽最大限度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知道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掌控的,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所思所想来实现。佛家有语云:“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要知道,烦恼的产生是因为不满足,心底无私则天地自然宽。因此,要学会乐观知足。失意时要处之泰然,得意时要处之淡然,如果能够看淡世事,心胸自然就会开阔。这是一种对待不可违的事物的人生态度,但同时也要知道,凡事都不能绝对。既然成事在天,那么一定就要事事听从所谓天命的安排吗?也不尽然。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正在经受的苦难和困顿是天命,因此安心顺命,不去反抗以争取更好的生活,安心地做了一辈子顺民。殊不知,有些命运是错误地降临在头上的,对待这些错误还要一味的不争与任命,这就是一种懦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就是一个努力争取自由和希望的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尽人事”的积极人生态度。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然而事实上凶手另有其人。被错判的安迪坐牢后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都在报怨的时候,他独自在院子里散步,看上去丝毫不见悲戚。一个月后,他请另一位犯人瑞德帮他弄到一把小锤,他的解释是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果然,不久之后,瑞德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由于安迪还精通财务方面的知识,很快就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财务问题,同时也逐渐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帮手。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看似平静的监狱生活——这个犯人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曾听说过安迪的案子,并且他知道真凶是谁。但是,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希望永久地占用安迪的财务知识,更何况,这么多年来,安迪已经知道了他们太多的秘密。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不惜设计害死了那唯一的一个知情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安迪变得日益沉默,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消失在监狱中。原来为了重获自由,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用那把小锤挖洞,早已得到灵魂救赎的他终于在20年后成功逃离了这加诸在自己头上的错误命运。可见,对“尽人事,听天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生存状态都是命运使然,如果没有努力争取过,谁都没有资格说天命如此。正像有人说过的那样:“上帝管两头,我管中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让这短暂的生命充满生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