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27

第27章 从容生活,淡定而歌(5)

用怀旧净化心灵

怀旧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怀旧也是一种让自己内心获得宁静的很好的方式。季老曾说: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他曾在《怀旧集》里这样写道:“怀旧能净化人的心灵”。纵观季老98年的生命历程,对于后人来说,其实这就是一部生动的怀旧史。他说:“我极重感情,绝不忘恩。”季老年轻时的师长和朋友,甚至他生活过的故乡,都是他怀旧的对象,那些对他的生命有深刻影响的人,季老一生都不曾忘记。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如果说会有什么能让人心灵得到安宁和净化,那么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回忆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有这样的专利,对年轻人而言,曾经的那些青葱岁月虽然已随风飘逝,但是保留在自己脑海中的经典记忆却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时不时地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忆,怀念一下曾经的友人和知己,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难得的积淀。回忆的过程总是美好的,留在记忆中的事情也多半是快乐的,所以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回忆经年旧事,或多或少地会给自己一些快乐的理由。季老是一个十分怀念故旧的人,他多次在文章中说自己“感情超过需要”。在《怀旧集》的自序里,当时83岁高龄的季老生平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怀旧观:“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他觉得他今生今世见过的某些人“对人毫无感情”,他“甚至想用一个听起来非常刺耳的词儿来形容这种人:没有‘人味’”。“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我庆幸我能怀旧,我庆幸我的‘人味’支持我怀旧。”季老时常回忆起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在异地求学的日子里,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回忆支撑他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助的时期。在《我的高中》这篇散文中,季老几次写到济南白鹤庄的胜景,赞美白鹤庄:“这真是一个念书的绝妙的好地方。”老人对白鹤庄印象之深,怀念之殷,溢于言表。他写道:“泉城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常言道:‘水往低处流’。泉城七十二名泉的水,流出地面以后,一股脑地都向北流来。连泰山北麓的泉水也通过黑虎泉、龙洞等处,注入护城河,最终流向北园。一部分注入小清河,向大海流去。因此,北园成了水乡。风乍起,吹皱一塘清水。无风时则如一片明镜,可以看见20里外的千佛山的倒影……塘边绿柳成行,在夏天,绿叶葳蕤,铺天盖地,都如绿雾,仿佛把宇宙都染成了绿色的宇宙……”1941年,当时的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城求学。5月的一天,他在去研究所的路上,突然在人家院子里看到像晚霞一样盛开的海棠花,欣喜异常的同时,勾起了季老浓浓的思乡情。季老回想起在济南佛山街的一段往事。当时的佛山街不像现在,南高北低,高差极大。有一天,他在南边的一个高崖上玩,忽然“这一片单调的屋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的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如今,在异国他乡,正在思乡怀国的季羡林看到熟悉的海棠树,焉有不激动的道理?他写道:“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在跟前。我离开他们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他才是。”晚上,离开研究所,路过此地时,季羡林再次驻足,欣赏那让他想到济南家乡和祖国的海棠花。对故乡的怀念支撑他度过了在异乡的艰苦岁月,再看看季老笔下的夹竹桃,1962年10月的一天,他写道:“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口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进大门,扑鼻的就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之所以有了文笔优美的《夹竹桃》这篇散文,是因为在两年前,季老曾访问了缅甸,在缅甸的万塔之城蒲甘,代表团入住的大楼前,季羡林看到了夹竹桃。他说“他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为什么是老朋友,季老的说法是:“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让我想起火,白色的让我想起雪。”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就因为生在故乡济南,便让季老如此着迷。老年时期,季老还会经常回忆起当初的岁月,于是成就了他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这些文章有着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同时,他把用怀旧净化心灵这种方法传递给后人,也不失为我们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喜怒应有度

我们知道,在季老的人生观中,有一定的佛家因子,这与他长年研究佛教思想是分不开的。在他的观念中,佛家的某些理念自然而然地会发挥作用,比如他主张诸事有度,进退有度和喜怒有度等。他说:“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因为他知道凡事要有限度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握分寸和原则,不可超出事物的临界点,同时还要防止过犹不及,事情一旦超出了该有的限度,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喜和怒是人的情绪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喜是怒,都不应过度,而应该掌握一个限度,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季老对猫的喜爱在北大是无人不知的,他曾经把猫算作自己的家人,说他的家庭成员不止自己一个人,还包括4只可爱的波斯猫,他对猫十分溺爱,在他孤单的晚年,是这4只猫一直陪在他身边,感情自然十分亲厚。他甚至与猫同吃同睡,猫生病了,他会寝食难安,亲自跑几里路去为猫买东西。可见季老对猫的溺爱程度。然而,猫也有调皮做错事的时候,有时他正在写文章,而猫偏偏不知道这文章的重要性,踏上桌子就尿到了他正在写的稿纸上,然后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一走了之,季老心里又急又气,半天心血又白费了。但即使这样,他也不会去打猫,他给自己定下了戒律:绝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这不仅是因为他爱猫如命的缘故,更是因为他严格坚持喜怒有度的原则,“仁者爱万物”,他认为动物都是通人性的,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待它们应怀有博爱之心。另外,大喜大怒都会对身体造成可大可小的伤害,也不利于情绪的稳定,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是不会好好去爱别人的。因此,他认为大喜和大怒十分不可取,做人要本着“真”和“忍”的原则,真诚对待别人,如果一旦生气,要忍下一部分情绪,要知道感情冲动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将事情扩大化的,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态度。季老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保持稳定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避免了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失于偏颇的情况,也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要时刻牢记“过犹不及”,过悲过喜都有害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高兴过头,就会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这种情况很容易给自己招致祸端却又不自知,从而使喜事转为悲剧;而大怒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不仅破坏了原本平衡的关系,更会造成自伤,使人自身陷入愤怒悲观中不能得到解脱,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因此,认识到福祸相依、喜怒有度是十分重要的。有一个小男孩很聪明,只是生性暴躁易怒,稍有不高兴就要向身边的人发脾气。为此小朋友们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他感到非常伤心,父亲也很担心,经常教导他要收敛脾气,但都收效甚微。有一天,父亲给了他一把钉子,建议他每向人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里的木栅栏上钉上一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木栅栏上密密麻麻地钉了一大片钉子。当小男孩又在钉钉子的时候,父亲趁机开导他说:“你看,你每次钉一颗钉子就是少了一个好朋友,以后你的朋友都被你钉起来了,谁还愿意和你交朋友呢?以后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慢慢改善和朋友的关系。”小男生听了之后似有所悟,决心改正自己的毛病。于是父亲又建议他在每一次克制住自己不发脾气后,就将钉上去的钉子拔掉一颗。又过去了一段时间,木栅栏上的钉子全都被拔掉了,但是,却露出了许多洞眼,像是在告诉他曾经这里受过的伤。父亲指着那些钉眼,又深入地启发他说:“你看,这些钉眼就像被你伤害过的朋友一样,心里肯定特别难受,你应该尽快抚平他们的伤口,修复大家的关系,与他们再一次成为朋友。”父亲一边说一边提来一桶油漆,告诉他每交一个朋友,就可以用油漆覆盖一个钉眼,这样还能顺便粉刷一遍木栅栏。又过了一段时间,钉眼终于全部被涂掉了,院子里的木栅栏也被油漆粉刷过,看上去焕然一新。这时,父亲十分欣慰地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你看,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努力克服了性格中的弱点,不仅我们的家变得更加美丽,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将会充满阳光。”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对人发脾气或者把自己的喜怒完全表现在表面上,就会给人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而喜怒有度不仅会使自身向乐观、豁达的方向转变,也会让别人看到这种转变,从而收获更多的友情。心胸开阔的人周围能够形成一个无形的气场,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气场中,并让这个范围圈逐渐扩大。因此,在人生旅程中要切忌过忧过喜,要知道,很多时候,人生还会出现乐极生悲的状况,如果不对情感加以节制,将会遇到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就是说,祸事中会有福事,而福中又含有祸的因子。好事和坏事之间总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福事会变成祸端,而祸也能转变为福事。正所谓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固执和较真,更不要过度夸大自己的情绪,这样既给了自己一定的回旋空间,又避免了对他人造成压迫感。如此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