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25

第25章 从容生活,淡定而歌(3)

快乐的感染力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同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但快乐却似乎并不比以前多。有人说:生活像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着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人生在世,犹如匆匆过客,难得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闲,难得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季老一生走过的虽不是一条平坦之路,但是他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却让他收获了无比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带给他的师长、朋友以及所有关心他的人。究竟什么是快乐,这就像“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快乐遥不可及,就像空中的风筝那样只能远观,但也有人认为快乐伸手可得,即使是一只风筝,那根线却永远攥在自己手中。快乐的人总是认为,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不在别处,就在自己手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快乐永存的,但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不会每天都有令人高兴的事情发生。所谓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才造就了完整的人生。那么就需要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心态:学会储存快乐,即使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也要学着用快乐的方法去面对。这样我们就可以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逐渐迎来新的快乐。快乐并不是狭隘的自己高兴,随心所欲有时候并不一定会让人快乐。有时候,我们努力地达成自己的心愿,却不见得多么快乐,相反,偶尔力所能及地给人以帮助却令我们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企及的。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努力地使别人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将是最快乐的。因为当你帮助别人时,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满足。虽然我们付出的也许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物质或些许举手之劳,但看到被帮助的人发自内心的笑容,谁还能不为之欣慰呢?得与失、舍与得之间本就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得失本一体,有舍才有得。从表面上看,我们舍去的是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却是各种无形的精神动力——也许是知识的增长和工作的进步,也许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在,也许是别人由衷的感谢和敬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平淡的、现实的,它就像泥土一样真实而粗糙,然而生活又是多彩的、绚丽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像自然界有风雨阴晴一样,生活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如果把风雨看成生活中的一道风景,那么生活中的快乐就会更多一点了。生活不是戏剧,不会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高潮,更多的时候它是平凡琐碎的,甚至显得沉闷。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乐趣,如何把这种快乐传递到周围每个人的心中,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当你真正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享受,能增进你的快乐时,你就会自觉地坚持帮助别人,真正地达到助人为乐的境界,快乐会感染,爱心能沟通。宋代大词人苏轼曾写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无奈,但并不是说生活是一桩枯燥乏味的苦事。快乐就存在于每一天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如果刻意去寻找,也许快乐就会隐藏。有个日子过得烦闷而无趣的人,非常想追求快乐,于是他就去找那些快乐的人,想问问他们快乐的秘诀。他想,国王尊贵而富足,一定是快乐的。但是他见到国王后国王却说:“我一天要面对那么多要处理的事,还要时时操心王位是否会被篡夺,晚上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哪有快乐可言?”这个人听了若有所思,他又想,流浪汉一天无忧无虑的,一定快乐。但没想到流浪汉却说:“我连今天晚上到哪儿睡觉都还不知道,我哪里会快乐呢?”这个人越发糊涂了,难道世界上真没有快乐的人了吗?我上哪里能找到快乐的秘诀呢?这时一个智者告诉他,国王也可以快乐,只要他不被权力和金钱迷住了心灵;浪流汉也可以快乐,只要他不被贫困压倒。最后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快乐不快乐不在于你是什么身份,而是要看自己最重视的是什么,能不能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寻找快乐。只要你能改变自己,让自己有开阔的好心情,你就能快乐起来。关于快乐的问题,不只困扰着每一个平凡的人,就连寺庙里的小和尚也会困惑。夕阳西下,在山上的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老方丈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和智者呢。”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称为高僧、智者、大师……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小和尚都津津有味地听着,老方丈继续讲道:“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他们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帮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就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高。“20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转眼又过去了10年,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都十分年轻,而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小和尚个个瞪大了眼睛,等着师父继续讲这个故事。老方丈还在摇着那把扇子,慢慢地讲:“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小和尚们唧唧喳喳地说。“其实,达摩祖师的小弟子是跑到山上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所以啊!想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小和尚们似懂非懂,都点头称是,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都笑了,一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他们自己似乎也成了高僧。快乐就是这样,只有靠自己去寻找,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传递给更多的人。季老之所以能够平和睿智地生活,是因为他能够不去计较生活中的琐事,从而就有了更多的快乐,并且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那种面对苦难要死要活的人,我们可以预测他根本不懂得快乐,即使苦难真正过去,他心里也会千疮百孔,难以修复。而如果一个人一直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即使不能预测痛苦什么时候会过去,但在你给自己快乐的同时,痛苦在你心里的阴影已经被淡化、被驱散了。著名女作家三毛曾说过:“我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感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群。”是啊,快乐还是“单细胞分裂繁殖生物”,你将它分成两半,它就会变成两个完整的快乐。把快乐分享给他人,快乐就会获得更多的分裂繁殖。珍惜自己拥有的,乐观地扬起头,这样的心房才会有快乐来敲门,这样的心才会有快乐繁殖生长。也许,一个不经意间的微笑,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