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18

第18章 与人为善,和谐共融(1)

儒家要求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做到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人生中一种境界的体现。无论社会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谦和有礼的态度、海纳百川的胸怀、谨言慎行的修为,还要学会欣赏他人的眼光和风度。唯有做到这些,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才会体会到做人的快乐和幸福。季老虽然成就卓著,但是依然能够谦和地对待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他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越是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的人,越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扬。所以,为了他人、为了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和谐共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处。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人应该用宽恕的心态去待人,他因此而提倡“恕”道,认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宋朝开国大臣赵普曾有“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之语,而季老则说,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完全概括出整部《论语》里面的精神来治理天下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老做人处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凡事都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幸福,也要想到别人得到幸福,起码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想为的,却硬要强加给他人,这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使事情陷入僵局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孔子提倡“恕”道,在这里,“恕”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要“恕自己”,而后才“恕他人”,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仁”。所以,做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应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恕待人。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需要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否处处做得完美?宋代的陈谏议有一匹劣马,性情极为暴烈不逊,不能够被人驾驭,因为有人接近而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陈谏议走进马厩,却没有看到马,于是就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少爷牵出去卖给商人了。这位少爷叫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在翰林院任学士一职。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都不能管住这匹烈马,商人又怎么能驯服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到别人身上啊!”训斥过后,陈谏议马上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那匹马,并把买马的钱退还给商人。他早已作好打算,即使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也不准再卖出去。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陈谏议有古人的仁人之风。陈谏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据史料记载,陈尧咨非常喜欢马,家里也养了很多马,然而对于这样一匹性情暴烈难驯服,又踢伤咬伤很多人的马,家人十分不喜欢,担心这样下去会有更多家人受伤,因此他才会把它卖给商人。而陈谏议让属下追回这匹卖给商人的马,表现了他淳朴、忠信、宽容的仁人之心,也用不言之教使自己的儿子得到了教育。季老曾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一个人要拥有这种美德,首先就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能否宽容别人在于自己心灵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这种人生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多一些宽容和相互理解,彼此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融洽、详和。有佛语说得好:“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还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做到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于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快乐。”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宽恕和放下是多么重要。当然,也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如果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那么自己首先就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做好与人为善才能与己为善。一个国家的白人政府推行所谓的“种族隔离”政策,也就是对不同肤色的种族区别对待,政策规定,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要知道,很多想法一旦形成文件被贯彻执行,就会产生一种强制效应,即使有些人并不赞同这些观点,久而久之也会被同化。逐渐地,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了,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连见面说话也觉得要高黑人一等,对黑人时常冷嘲热讽,嗤之以鼻。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女子在沙滩上晒日光浴,在暖暖的日光照射下,她慢慢睡着了。当再醒过来时,太阳早已经下山了。此时的她觉得肚子很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想吃点东西。进门后,她选了一张靠窗的椅子坐了下来,15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侍者前来招待她点餐。她坐在那里委屈地看着侍者们忙着招待那些晚于她进来的顾客,而对她却理都不理。她十分不解,在继续等待了很久仍没有人过来招呼她时,她怒气冲冲地想过去责问那些招待们。当她站起身,正想去吧台时,看到前面的一面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经被太阳晒得皮肤黝黑,看到这样的自己,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夺眶而出。此时此刻,她才真正体会到那些被白人歧视的黑人每天都是怎样一种自卑而又无奈的心情。这个故事虽是一件小事,讲的却是宽容的待人之道,人生在世,不能只想着自己,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外,还要对他人给予恰当的关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强加于他人。每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地替他人考虑考虑,自已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自已做了这件事情都会很痛苦,为什么要让别人再痛苦呢?每个人即将要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设身置地为别人考量一番,当你设身置地为别人着想时,别人会感觉到你的好意,并回以同样的信任和诚心。要记住,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就会相处得更加和谐、融洽,这样的人生才会充满快乐与温情。

不要封闭自己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宅男宅女”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虽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未对他人造成任何影响,但是久而久之,势必使自己愈加封闭,思想行为与社会产生偏离。季老曾在给老年朋友的忠告中提出这样一条:“切忌自我封闭”,虽然他针对的是老年人——而且多指知识分子,但是,这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忠告。封闭自己,不仅仅是空间上环境的缩小,更多的是思想上的禁锢,即使有网络这种先进的资源,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仍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自我封闭无异于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既不去接近别人,也不会轻易让别人接近自己。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不仅学习不到他人的长处,就连最起码的语言交流能力都会丧失掉。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坐井观天”的故事,如果我们都像那只青蛙一样,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丼里,每天自大地认为自己的天空就是全世界,那么我们也只能悲剧地接受被孤立的命运。如今的世界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变化,若是自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式,终有一天会被社会所抛弃。这些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就像植物如果没有阳光,迟早会枯萎而死,每个人都需要接受阳光的洗礼,让自己从身体到内心都阳光起来。不仅个人如此,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故步自封,那么根本谈不上任何发展,只会变成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号称“欧洲最大陆军强国”的法国在一个月内被德国击溃,迅速亡国,就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1940年6月,德军出动大批飞机袭击法国各大机场和重要建筑目标,以夺取制空权。在仅仅不到20天的时间里,法国便因抵挡不住攻势而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法国完全沦陷。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一战例仍被后人不断总结与回味。论军事实力,法国当时拥有陆军近200余万人、坦克3000余辆、飞机2300多架,并不在德国之下;论国际环境,法国有英、美等军事强国的支持,而德国只有意大利这一个形同虚设的帮手;论指挥员的素质,法国是有“欧洲战略家宗师”之称的拿破仑的故乡,可以说人才辈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欧洲最大陆军强国”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其实,除了疏于战备和武器装备的落后之外,军事思想上的故步自封才是法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法军的指挥员自恃实力雄厚,根本无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作战带来的新变化。时任元帅的贝当认为,像一战中凡尔登战役那样建立自动火器和铁丝网相配合的堡垒阵地,就足以御敌人于国门之外。于是,法国在北部边境花费巨资建造了马奇诺防线,并将100多万人的兵力束缚于防御阵地上。因此,当德军机械化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扑巴黎时,法军根本无力反击。加之法军认为坦克只能用于守势攻击,而把3000多辆坦克全都分散编到各步兵师,作为支援步兵战斗之用。而德军坦克虽然少于法军,却集中编成了装甲师用于机动作战。结果,在成群的德军坦克面前,法军坦克显得弱小无力。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对此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法军的主要弱点不在它的数量方面,也不在装备的素质方面,而是在它的理论方面。它的思想远不如对方那样进步……在历史上这样的例证太多了。胜利者每每产生保守的思想,结果遂成为下一次战争中的失败者。”法军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如果一个军队总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无视国际新形势,那么纵使有百万雄兵,也无法赢得一场战争。有这样一个关于清朝慈禧太后的笑话:当年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就像是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自以为天下只有自己生活的井口那么大。他们把所有的外国人都不放在眼里,清朝的皇族面对外来的使节竟然要让他们行下跪之礼!有一次,一个大臣告诉慈禧说:“洋人要用铁造大船,说可以在海上航行……”慈禧太后听了很不屑地嘲笑洋人在痴人说梦,铁那么重,怎么能够做船呢?还竟然妄想在水上行走!不沉到海底才怪!慈禧太后并未见过铁铸造的船,她便自大地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由一斑而窥全豹,清朝被外国列强侵略直至亡国也便没有什么可惊奇的了。英国人马嘎尔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的确如此,如果这些军官能够不那么自我封闭,能够敞开胸怀去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那如今中国必将是另一番景象。故步自封的结果必然导致自己的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然而追忆并不能改变历史,当代人只有居安思危,牢记前车之鉴,逐渐走向开放,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才能不被世界抛弃,才能展现出一个强国应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