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14

第14章 情满胸怀,重义人生(2)

伟大的母爱

季老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题为《赋得永久的悔》,文中追忆了幼时母亲对他的深爱,字里行间充满了歉疚和直到母亲临终也未能相见的悔恨之情。这里所谓“永久的悔”,即是天人永隔的悔恨,他在母亲身边只待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6岁的季羡林不可能在母亲以外的女人怀里撒娇,母亲也不可能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这对母子二人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情。季老对于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无法对母亲尽忠尽孝感到终生遗憾。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成了季羡林一生赋得永久的悔。母爱是伟大的,尽管季羡林一生并没有得到母亲时时刻刻的照顾,但有那血浓于水的母子情,已足够让他牵挂一生。虽然季老说自己“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甚至“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但是在季老心中,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母子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那时的他就像是生活在蜜罐中,只要有母亲,即使衣食条件再辛苦,他也觉得快乐与满足。由于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季老的母亲受尽了苦难,她经常跟邻居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却包含了一个母亲思念儿子的无限辛酸和悲伤。可以想象,一个母亲不分昼夜地眼望远方,时刻盼望自己的儿子归来,这是多么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在《人间第一爱》这篇短文中写道:“我一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中国自古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历史上关于母爱伟大的故事数不胜数,孟郊的《游子吟》道出了世间所有母亲的心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亲切而真诚地表现出了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也是从小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他能有后来的成就,与母亲的关爱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并经常给他讲做人的道理。欧阳修的父亲做过地方官,是位为人正直的好官,他在世的时候,家中常常门庭若市,经济也很宽裕。父亲去世后,欧家家境逐步衰落,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刚强的人。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手将儿子抚养长大。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并时常通过寻常小事教他做人的道理。家里没钱买纸买笔,母亲就找来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母亲的管束很严格,但是欧阳修并不觉得苦,在他逐渐懂事之后,很心疼母亲,于是就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从未给母亲招惹过麻烦。一次,母亲对欧阳修说:“你知道我这些年为什么这么严格地教育你吗?”欧阳修摇了摇头。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坚持守寡抚孤,是因为我知道你父亲的德行操守,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官。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待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应付。他白天办公,晚上回家也难得休息,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身体状况变得很差,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他长大后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荣华富贵,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说:“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而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能够保持精神不衰,我就为你高兴。”母亲们就如同欧阳修的母亲一样,无论自己受多少累,吃多少苦,只要看着孩子正直、善良地长大成人,母亲便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天下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哪怕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利地位,只要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地生活,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事实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母爱时时刻刻都包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母爱就如同涓涓细流,润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并不因时间、地点而改变。著名作家冰心大力赞扬母爱,她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温馨绚丽、多姿多彩。

难以割舍的故乡情

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故乡,故乡的一草一木对流浪异乡的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季老一直以来都对故乡怀有特殊的感情,他虽然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在他的思维里,是故乡那片土地孕育了他。在散文《故乡的月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饱含的先生浓浓的乡情。他曾经说,无论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的月亮,都会“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曲《乡愁》不知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思乡之情人所共有,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话题。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永恒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时候甚至是个人情感都无法控制的。翻开季老的自传,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故乡怀有的无限深情。从6岁离开故乡到去济南上小学、中学,再到去北京上大学,留学德国,再到回国任教,在漫长的岁月中,他时刻牵挂惦记着家乡的一切。2001年,季老回老家官庄村给母亲上坟,母亲的坟就在村口附近,年近九旬的季老跪在母亲坟前泪流不止。当时有人劝他说:“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再下跪不好了吧。”可季老对周围的人说:“我就是要跪给别人看,教育每个人都要对母亲孝顺,对家乡更加热爱。”回到故乡,回到母亲的身旁,这是季老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他曾在《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刚到德国哥廷根不久的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想得不能忍耐。”季老深爱他的故乡,虽然他只在那里生活了6年,在那里有他和母亲在一起时会心的笑,池塘边的芦苇丛似乎也在摇曳着幸福的过往,在那里他曾种下最美好的童年。他爱济南,那是他第二个故乡,虽然这里的记忆有时并不是那么温馨,但他仍然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爱那里的每一个曾经玩耍过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变成了他心中的音符,每每会在心中奏响回忆的音律。对于故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丝难以抚平的伤感,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伴随你成长、赋予你勇气的神奇的土地,故乡就是无论多苦多累都有人在牵挂你的地方,亲人、朋友,还有那些一直在默默关注着你的人,思乡之苦只有体会过才能深藏于心。从古至今,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奈,还是“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无不在诉说诗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唐朝思乡诗尤为经典,杜甫的《春望》一诗历来被称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一共8句,前4句感时忧国,后4句思亲念家。诗人抒写面对家书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溢着离愁别绪,心思沉着而蕴藉,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在烽火岁月中满载着深情不远万里而至,带着故乡的亲情眷念,诉说着妻儿家小的平安。面对这样饱含深情的家书,诗人怎会不欣喜动情,归心似箭?白发早生,谁又能说不是因为思乡情切而致呢?全诗从自身写起,描摹自身的感觉,抒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人的眷眷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身经生命的沉沦,在被抛弃、被拘囚的生涯中度日如年,对故乡产生永恒的忆念和向往。对他而言,故乡犹如恬淡冲和的一副悠远的画,可以消释他那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故乡唤起了他心灵深处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思念中,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真年代,回到了母亲的羽翼下,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充实和舒缓。故乡成了终极的归宿地,对故乡的思怀,化作一曲思乡的悲歌——《南中书来》:“旅情偏在夜,乡思岂惟秋?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远离家乡,有思之而不得的苦痛,又有憧憬未来的美好。追忆的是曾经的无忧年华,惆怅的是未来的路途未卜,留念的是家乡的一切,惋惜的是离开父母而不能尽孝的绝望。叶落归根,这是很多人一直坚守的终极理想。所以有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使头发白了,牙齿掉光,老得走不动了,也一定要回到故乡。中国人大都有或浓或淡的故土和家园情结,听到乡音,便不由得泪水涟涟,举头望见了明月,低头便思起了故乡。当心中那抹浓郁的乡愁涌起的时候,内心必定是恬淡平和而无任何杂质的,这种感觉是柔软而又温暖的。那份明净的向往之情常常可以照亮心灵深处任意一个哪怕是曾经不敢触碰的角落。古时的人,多半背井离乡,归途难觅,离家的人大都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在现代社会,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使我们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变淡了很多。然而,对于故乡的那种依恋却是永存于心的。乡情的存在,不在于路途相隔的远近,不在于时间间隔的长短,却在于人内心深处那份永远在找寻中的归属感。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都在流浪。而乡情,便是那艘可以把我们带回到最初的船。如今,季老终于完成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回到了他的故乡,永久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他安详地注视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月伴离人眠,从此,先生可以安心地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