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4892800000007

第7章 谁道人生无再少(1)

人生是一场个人长跑比赛,结局无外乎两个,一个是中途放弃退场,另外一个就是坚持到最后。在人生的这场比赛中,中途退场者,并未没有,但却不多。坚持下去的人当中,则有很多选择“走”到目的地,鲜少有人以匀速的方式“跑”到目的地。苏轼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用最豪情的方式,为人们揭示了生命的壮美,一路跑向生命的终点,不仅会赢得别人的赞美,也是回报人生、感恩生命的最佳选择。

人一生,是一场搏斗

季老曾说过:“人类是社会动物。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这句话分明地表露出人生如战场般残酷的事实。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挣扎、在奋斗,丝毫不敢松懈。但到头来,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恍恍惚惚中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因为人生的本质就在于此,一生的课题当然要用一生来解决,季老活到了耄耋之年,从经验的角度看,他比一般人经历与感悟的都要多。他又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人生的问题早让他反反复复不知想了多少个来回了,他的思想的价值,自毋庸讳言。对于人生,他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搏斗。其实,说人的一生是一场搏斗,一点都不难理解,只要回头看看那至今不息的喧嚣与躁动就可发现。古往今来的每个人无论是哇哇啼哭还是白发苍苍,哪里没有搏斗的痕迹?人一出生就要赶快学会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然就会有夭折的危险。长大之后,则更复杂残酷,战场早就不止一个了,所以世间有个成语叫“步步为营”。人生一世,自然的威胁永远都在,无需详谈,与之相比,人心自设的战场则更是可怕,自古至今死在天灾人祸中的人在历史中还依稀能见,而死于自设的战场之人,则比比皆是,纵然有史也难详记。唐朝的奸相杨国忠就是一个败于人生斗场的实例。杨国忠原名杨钊,他其实与杨贵妃只有较为疏远的亲戚关系,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权倾一时,完全是他一点点钻营而来的。杨钊从小放荡不羁、好吃懒做,在乡里根本没有人看得起他。在30岁时,还在乡里无所事事的杨钊决定背井离乡去从军。然而,不思进取的杨钊生活并没有变得好过,他依旧困苦不堪。但为人精明善辩的杨国忠依靠上下打点,与杨贵妃攀上了关系,并由此谋得了一个判官的职务。此后他在短短几年之间就成为当朝重臣。在这期间,杨国忠一方面依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向玄宗邀宠,另一面又不断笼络宦官高力士。终于得到了他一直妄想的财富权位,然而他却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在其位而不谋其事,搅得朝廷昏天暗地、怨声载道。他为了与安禄山争宠还几次三番地调唆安禄山与玄宗的关系,最终促使安禄山叛乱。安史之乱后,杨国忠被哗变的唐朝将士斩首了。为了图一己之私,谋取金钱与权力,杨国忠无所不用其极,他谄媚上级、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虽然一时风光,看似爬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终究还是不得善终。这皆因他无法抗拒各种利益的诱惑,使自己沦落为欲望的奴隶。在人生这一斗场上,他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欲念。与之相反,有些人则看淡名利,无欲无求,战胜了人生中最难战胜的自己。孔夫子门下的原宪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战胜了世间的种种欲望,超脱了俗世的烦恼,心安理得地生活,虽一生贫困,却也幸福美满。孔子在世时发现弟子原宪非常刻苦,他的很多理论都被原宪所吸收,而且原宪还有很强的理财能力。于是,孔子就让原宪当了学堂的财务总管。有一天,原宪要回家探亲,孔子看原宪做事认真辛苦,想送他一些小米。然而原宪却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他并不接受孔子的馈赠。孔子见状就对他说:“你不要推辞,如果你家用后还有富余就送给乡里的穷人吧。”如此一来,原宪才肯收下了孔子给的小米。原宪就是这样一个无所图的人。最终让他立下安贫乐道、无欲无求志向的人也是孔子。有一次,原宪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才是可耻的?”孔子对他说:“不坚守信仰是可耻的。国家清明时出仕为官是为了信仰,不可耻。国家腐败黑暗时,助纣为虐入朝为官就是可耻的。”孔子去世后,原宪谨记老师的信仰。当时正值乱世,各国都是小人当道、民不聊生。于是,原宪选择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就这样1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同窗子贡已经在卫国当上了相国。他打听出原宪也在卫国,就坐着奢华的马车,带着各种贵重礼物和仆人来探望原宪。看到原宪竟然住在简陋的茅舍中,还穿着破烂的衣裳,面有饥色,子贡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讥笑他说:“我的老同学,多年不见你怎么过得如此落魄,你不是有什么病吧?”原宪听后却并没有生气,他平静地回答:“老师以前教导我们,钱财不多的人是贫穷的人;而饱读诗书、知晓礼仪的人对人刻薄、不讲仁义则是心中有病的人。”子贡听到原宪的嘲讽,恼羞成怒地将准备的礼物扔到一边,就带人离开了。此后,子贡再也没有提起探望原宪一事。在人生的斗场上,贫穷、病痛都是敌人,这些敌人异常强大,他们甚至能够轻易压垮一个人的身体与心理,并摧毁它们。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在面对这种攸关生存的敌人时,人们多了一些防备,故而可以谨慎以对,还不至于输个一败涂地。然而人生又是一个克己的斗场,这个斗场上的敌人更加隐蔽,更难防备抗拒,因为人心的种种欲望难以逾越,而这些就是人生斗场中最大的敌人。面对疾病,人们有药可医;面对贫苦,人们用更努力的工作改变现状;但等到一切都得以好转,人们反而容易迷失在灯红酒绿、奢华高贵的享受之中。每当这时,不妨想想杨国忠与原宪,也许人就此能变得清醒一些。其实,人们追求更奢华的生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切不可厚此薄彼,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否则就会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逝者如斯,狂奔不已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季老对时光流逝的感觉是心跳,他说每当他看到钟表上秒针的摆动,他的心也如是。这样的感触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有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长出了白头发,也有人参加了一次同学会后,发现记忆中的花季少年早已是人到中年。无论是哪一种,都顿感“其物如故,其人不存”。匆匆忙忙的生活仿佛从没有给过世人丝毫忖度的时间,就已经在无声无息中残酷地溜走。然而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人需要这样“直面惨淡的人生”。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管如何逃避,有些事情到了时间,总会找上门来。这些事情对人来说有好有坏,然而无论好坏除了看开接受以外,又别无他法。停滞不前、抱残守缺也只是徒增烦恼,并不能改变现实。释迦牟尼在王舍城灵鹫山开坛说法的时候,就曾经开悟过这样的一位老妇。这位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古就被视为人间至痛,老妇人自然也是痛不欲生。她甚至开始绝食,只是呆呆地坐在死去儿子的墓碑旁泪流不止。释迦牟尼知道此事后,随即就带着弟子们赶来劝说。看见悲伤不已的老妇人,释迦牟尼并没有马上用道理劝服她,而是轻轻地扶起她,微笑着问:“您如此伤心地坐在这里是为什么呀?”老妇人涕泗横流,哽咽道:“我唯一的儿子抛下我,去世了。没有了他,我没法活下去了,我还不如和他一起死去算了。”“您如此爱您的儿子,一定是想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子的生吧?”释迦牟尼问。听到释迦牟尼的话,老妇人又燃起了希望,抬起头对释迦牟尼说:“您是佛陀,您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办法?”释迦牟尼神秘地一笑,对老妇人说:“如果你能给我找来火,我就可以施法让你的儿子起死回生。”老妇人听到后十分高兴,马上就要去找火,然而释迦牟尼却叫住她说:“不是所有的火都可以,我要的火必须是来自从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别的火都是无效的。”老妇人听完想也没想就跑去找火,到了街上,她挨家挨户地问:“您家死过人吗?”听到她的话,所有人都惊诧不已,不答反问:“自古以来,有哪一家没有死过人呢?”老妇从早到晚整整找了一天,问了一天,但还是没能找到符合释迦牟尼要求的火。她万分沮丧地找到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问道:“找到救你儿子需要的火了吗?”老妇人唉声叹气地说:“我没能找到您说的那种火。”释迦牟尼哈哈大笑道:“你明白了吗?有史以来,就没有不死之人,所以世人都珍惜在世为人的时间,努力活下去。然而你却执迷不悟,不知如何珍惜在世为人的时间,反而一心求死,这不是太糊涂了吗?”逝者已矣,逝者如斯。无论是人还是时间,过去的总归还是无法找回,像老妇人那样,不肯面对儿子死去的现实,只会让时间浪费在悔恨与懊恼之中。与其如此,不如勇敢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中国人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思是每年都有新气象,新变化。而这里的“新”说的不仅是时间,也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在新的生活中寻找新的方向,一边生活,一边让过去的时间与往事归于静谧。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为轻松,让阴霾一片的心灵重新放晴。也有些人不仅拒绝面对“逝者已矣,逝者如斯”,还妄图将之改变,结果只能是用更多痛苦来掩盖先前的痛苦,究竟何者为痛也只有会做这样傻事的人才会知道。下面这个故事讲述的依旧是一个丧子的母亲,然而这一次的丧子完全是妇人自己不尊重事实而导致的。从前,有一个守寡多年但还深爱着丈夫的中年妇人,她和丈夫只有一个儿子。但她非常想再要一个儿子,然而她又拒绝再嫁。于是她每天都烧香拜佛,希望佛祖能够赐她一个儿子。附近的一个巫婆听说了此事,就跑来找这个妇人,对她说:“如果你想再要一个儿子,我有办法。”妇人兴奋地问是什么办法。巫婆回答说:“只要你肯求神灵帮忙,愿望就可以实现。”妇人说:“我每天都求神拜佛,但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巫婆摇了摇头,对她说:“那是你没有用厚礼祭拜,只有用厚礼祭拜,神才会为你实现愿望。”妇人听后急忙问巫婆究竟要用什么厚礼。巫婆邪笑道:“当然要用人来祭了,而且一定要是你最亲近的人才行。”妇人很犹豫,因为除了自己的儿子,她已经没有别的亲人了。巫婆却说:“你的儿子就是最好的祭品,只有用你的儿子来祭拜才能成功。”妇人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就狠心杀害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将他当成祭品献给了神。然而唯一的儿子死了,神却没能赐给妇人另一个儿子,对此妇人悲痛不已,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妇人的丈夫早逝,只留下一个儿子是不争的事实,时光无法倒流,人无法死而复生,妇人的愿望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妄想。然而她却无法认清事实,反而求助于逆天的巫婆,用愚昧的方法、残暴的方式杀害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最终不仅没能得到她妄想的东西,反而连本来拥有的东西也失去了,落得个一无所有,悔之晚矣。面对“光阴之荏苒,时序之飘逸”,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有认清事实,继续前行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停滞不前或胡乱盲从只能让人不断地偏离人生的正轨,痛苦加倍而已。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摆正心态,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不该失去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