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4892800000040

第40章 顺其自然,尽上人事(5)

量力而行,不盲目逞能

在经历了“从一米八高的窗台上跳下”的经历后,季老自己也不禁后怕不已。他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形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说自己的毛病就是“忘乎所以”。季老对自己的盲目逞能之事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亦有应量力而行的深刻教训。老子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被人们广为传诵。人要能估计自己的力量,了解自己的能力,若自不量力,欲求不可获得的成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落得个可预料的失败景象。盲目逞能而不量力而行,是对自己能力不清晰或者不诚实的认识,妄想从小聪明中获取大利益,以少的付出得到大的回报。无论是生活所迫,还是利益所诱,此类投机取巧的心思自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恶果。人各有所长,能力自然有不同程度之分,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都不能成功,要么得不偿失,要么无所作为。自身具备的智慧和力量的真实情况,需要自己谦虚而诚实地认识。“量力而行”的“力”是指内在智慧和外在力量合二为一的能力,也是解决当前难题的能力。不知自己有多聪明,则好高骛远,不晓自己有多大力量,则会急功近利。自不量力之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多有出现。所用的劲都成白费,所做的事变成徒劳。在庄子的《庄子·徐无鬼》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吴王乘船在大江游玩,之后便去攀登猴山。猴山上有许多猴子,见到有人上来了,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躲到荆棘丛中去了。但是,有一只猴子没有躲起来,而是很得意地在山林中跳来跳去,故意向来人炫耀它的技巧,卖弄它的灵巧。这时,吴王拿起了弓箭射向这只猴子,这只猴子却敏捷地接住了射向自己的箭。此时,这只猴子更得意了,骄傲地等待着下一支箭。吴王命令侍从一起放箭,结果那只猴子被射死了。吴王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不量力,骄傲自满,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灵巧和敏捷,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自不量力、盲目逞能之事来自于与生俱来的贪心。人若不自不量力也不会留下“夜郎自大”“班门弄斧”“夸父追日”的笑话。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所能之事,不了解自己的智慧所及,妄自尊大,甚至不了解自己所能拥有的谋生手段,浮躁不知所向,则会迷途不返,不得安生。从前,印度有一个波罗门教的人,贪图名利,还特别好面子。他时常用骗人的伎俩牟取小利,而不是做正当工作。久而久之,大家都了解了他的为人,他就在当地待不下去了。后来,他带着儿子去了另一个地方。为了生活下去,他们在街上摆摊给人算命。随便挂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预知未来、先知祸福”之类的牌子做广告。但是却没人算命,赚不到钱。一天,他想出了一招。他对众人说:“我能先知未来祸福,如若你们不相信,可以做个试验,我算出我儿子只能再活7天,7天之后各位可以看到我说的确实不假。”7天之后,他儿子果然死了,是他自己把儿子杀死的。于是,众人都相信他能预知未来,都来找他算命,而他只是胡乱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挣到了一点点钱。但是,日久天长,大家都知道他的话不准。而他又不能挣到钱,只好到另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去求生了。这个波罗门教人欲用头脑,却不够聪明,只得以招摇撞骗的伎俩谋生,向人家许诺自己能力不及之事,求一时之安生,得一生之落魄流浪,却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不聪明,更不知自己走的路不是途。“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恰到好处地认识自己,放弃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标,才是明智之举。“量力而行”的“力”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能准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地解决难题。人的力量和智慧是随时随地变化的,虽然细微,却也有不同以往的程度。如实地估计自己的能量,也应考虑其不断发生的变化。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与齐、鲁两国谋划一起灭了许国。谈到由谁来管辖,齐历公提议鲁国,鲁隐公建议郑庄公。郑庄公诚实估量自己的能力,将许国分成两块,一块交给许庄公之弟许叔管理,一块给大夫公孙获管理。单田芳语出:“没有三把神砂,不敢倒反西岐”。郑庄公“量力而行”,深知通过自己一国之力不能灭许国,遂联合齐、鲁两国;清楚仅靠他自己一人之力也不能全权管辖许国,遂分给许叔和公孙获管理,成就了他非同寻常的聪明之举。季老“从一米八高的窗台上跳下”,就像许多老年人不承认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在用力气的时候盲目逞能。经历之后,季老才知道自己是“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本来是“志在十里”,做此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万里”。季老也就此提醒世人,量力而行,不盲目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