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4892800000023

第23章 舍与得的人生博弈(1)

人生的智慧尽在这一“舍”一“得”之间,“舍”与“得”既是主观上可做出的抉择,又是客观上的一种要求。从主观上来说,人们在“舍”与“得”之间的选择,最能看出人生境界,“舍”“得”都是一种应变之策,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各不相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客观上讲,人生本就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大戏,在这场戏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淡薄的心,透过“舍”与“得”的现象,窥探人生真正的奥秘。

临财不苟得

贪污腐化之风古已有之,近些年来,在中央反腐倡廉的打击行动面前,越来越多的贪官们被揪到了台前。贪污腐化的问题成了一个很难忽视的社会问题,很多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吃皇粮”的人,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发财致富”之路,而这当中有一些明显违背了社会道德。莫怪季老见了这种现象,要发怀古幽思,想起陈寅恪先生的清廉自持,赞叹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行。莎翁曾有过一段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与其说莎翁厌恶金钱,还不如说他厌恶那些因为金钱而丧失了人格的万物之灵。贪婪地奢求不义之财,会让一个人变成丑陋的怪物。不义之财,不可取,从那些名人到小学生都明白个中缘由,但世间并没有几人能够做到。很多人都在修身成怪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季老讲临财不苟得,讲清廉自持。季老所言的临财不苟得,不是让大家都视钱财如粪土,鄙视所有的财富,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修道之人,只不过对于那些诱惑性极强的不义之财,应保持冷静,以保自己的一身清净。北宋名臣吕蒙正任宰相时,经常有人来给他送礼,但吕蒙正持身以正、律己以明,从不贪恋这些不义之财,每每会给送礼之人吃些软钉子。有一次,一个官员来给吕蒙正送礼,礼物是一面古镜。官员拿着古镜笑嘻嘻地说:“这面镜子可不一般,您别看它其貌不扬,其实它能够将两百里内的东西都照进去,是个宝镜。”吕蒙正听后也笑着说:“哦,是这样啊。不过我的脸也就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要这样一面宝镜有什么用呢?”送礼的官员听后,随即脸红地走了。不久后,又有人来给吕蒙正送礼,这次的礼物是一方古砚。这人来之前听说了不少吕蒙正拒礼的事情,此次前来绝口不提送礼一事,只是说有好东西要卖给吕蒙正。吕蒙正想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一直不做声地坐在大厅中。只见送礼者对着那个古砚说:“我的这个砚台可是好东西啊,只要哈一口气就能够润笔写字,根本不用加水研磨。如果您要是喜欢,我就收十文钱将它卖给您。”吕蒙正马上就明白了,这又是个变相送礼之人。这样的一方古砚,实乃宝物,怎么可能上门兜售还只要十文钱。吕蒙正随即有了个主意,他不动声色,假装看了看古砚,然后说:“即使它是一个能一口气哈出一桶水的砚台,也就值十文钱而已。”送礼的人听到吕蒙正这么说很尴尬,这个砚台卖也卖不出去,送又不能送,他只好拿着砚台悻悻地走了。吕蒙正对待那些送上门来的钱财宝物,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气节,从不因为这些身外之物屈就自己纯洁的灵魂。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就金钱也曾说过:“金钱不是做奴隶就是做主人,二者必一,别无其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吕蒙正无疑是做了金钱的主人,也正因为他做了金钱的主人,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他真的收受了别人的礼物,必然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做出一些有违自己良心的事情,那样金钱就像一块永远减不掉的大石压在眼中,压在心上。世间能够成就大事业并流芳千古之人,也有爱慕宝贵财富的人,但他们总能自我压抑那些蠢蠢欲动的贪恋欲望。北宋时期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一个爱“财”,但又洁身自好的人。在他担任校书郎时经常有人想要走他的后门。大家都知道米芾爱石、爱字画。想托他办事之人,自然也懂得投其所好,经常给他送来一些名人真迹。而米芾又是真的喜欢这些东西,他很怕自己忍受不住将这些宝贝据为己有,上了这些人的当,毁了自己的一世清名。一天,又有人来米芾家拜访,来人还特意精挑细选了一幅珍稀而贵重的画作,当成礼物送给了米芾。这幅画一直放在米芾的家中,第三天米芾便让仆人把它还给送礼之人。仆人很纳闷,心想:这幅画根本没有被打开过,怎么老爷就让我把它送回去呢?于是就问米芾为什么不先打开看看再还。米芾却对仆人说:“正是因为没有打开,我才能自我安慰,把它当成是一幅赝品。如果我忍不住把它打开却发现是真迹,我一定会想要得到它,那样一来我将自毁清名,威信扫地。所以我还是不要打开了,你将它送回去吧。”米芾的志向是要当一个真正的清官、好官,但是他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爱石、爱画成痴。其实这本不能称之为什么缺点,但作为一个手握重权之人,这一点又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所利用。所以他尽量做到不接触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比起吕蒙正,大多数人更像米芾,总会对这些身外之物有一些放不下。既然做不到吕蒙正的心无旁骛,那么就学习米芾的忍耐吧。有了钱财固然可以做很多没有钱无法做的事情,也能拥有更多的享受,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点破了金钱的弊端:“爱钱的人很难使自己不成为金钱的奴隶。多数人在有了钱之后,会时时刻刻为保存既有的和争取更多的钱而烦心。他的生意越大,得失越重,越难以找回海阔天空的心境。”

把别人当成傻瓜,自食其果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正如季老所说,这个世上的傻瓜太少,也太多。少的是大智若愚之人,多的是自作聪明之徒。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锱铢必较,斤两必争”。然而到头来,很多人还是争不过命运。而真正的聪明人正是那些外表普通,却又与世无争,享受既有生活的人。说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倒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智能不足,相反他们往往都受过一些教育,并有那么一点过人之处。蒙田曾将无知分成两种,一种是基于没有知识而产生的;另外一种则是在有了知识之后形成的。自作聪明之人的无知属第二类。他们不但从语言和心理上抬高了自己的智能水平,还经常错误地预判别人的智能。因而他们也错判了形势,那些在他们看来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的计划,不仅不能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还经常愚弄他们。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妻子十分美丽很受丈夫疼爱,然而妻子却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反而背着他在外面找了一个情人。妻子总是趁着丈夫不注意的时候,与情人去浓情蜜意一番。时间久了,妻子觉得这样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而且也无法满足她时刻想要和情人在一起的愿望,于是她决定和情人私奔,但她又怕丈夫知道后会不放过她。后来她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她趁着丈夫出远门的机会,找到了住在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她对老妇人说:“我要和情人离开这里,又怕丈夫知道后怪罪,请你帮我尽快寻觅一具女尸,然后等我丈夫回来你就说我已经死了。”老妇人答应了她的请求,美丽的妻子高高兴兴地与情人私奔了。不久后,她的丈夫返家,得知自己的妻子死了,悲痛万分。丈夫对她死亡的事情并没有怀疑,而是仔仔细细替她置办了身后事。她的丈夫是个深情的人,不管走到哪里,一直将妻子的骨灰带在身边。而美丽的妻子自从和情人私奔后,两人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妻子开始对情人感到不满,不久后她竟然像从前抛弃丈夫那样,又抛弃了情人。无处可去的妻子慢慢想起了丈夫的好,就又回到了原来的家中,然而丈夫却并不认她,于是妻子就对丈夫说:“我是你美丽的妻子呀,你怎么能不认我呢?”而丈夫却说:“我的妻子已经死了,是我亲自为她料理的后事,你不要骗我了。”听到丈夫对自己以前撒的谎至今还深信不疑,妻子着急地对丈夫喊道:“我没有死,那是我骗你的,是诈死,那具尸体是别人的。”然而无论妻子怎么向丈夫解释,丈夫都不相信她说的话。最后,妻子只好离开原来的家,在外过着流浪的生活。为了一时之欢,美丽的妻子貌似聪明地算计了自己的丈夫,还沾沾自喜。等到悔悟之时,再想找回曾经的生活却已是难如登天。丈夫虽然没有发觉妻子的诡计,但对妻子已逝的事情深信不疑,在美丽的妻子眼中丈夫蠢笨如牛,但到头来,自作聪明的妻子却丝毫没能占到一点便宜。自掘一座坟墓埋葬活着的自己,这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学得的“智慧”。很多人确实是聪明的,但又总会被自己的聪明所误,铸成无法回头的大错。人们要这样的聪明何用之有?将聪明智慧用在合适的地方,自然会产出巨大的价值,若将聪明用在不当的位置,则误人尤误己。也有些人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做不得,却又常仗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铤而走险,其结果不过是抱憾终生。有一个寓言故事清晰地勾勒出这些聪明人反被聪明误的原因。一条河中住着一条很聪明的鲫鱼,它知道自己有许多同伴都因为一个香香的东西消失了。它认为那些鱼实在是太笨了,那明明就是钓鱼者用来捕杀它们的鱼饵,那些笨鱼却连这么简单的一个陷阱都不曾察觉,竟然还命丧于此,真是可笑。有一天,这条聪明的鲫鱼刚在水中畅游了一会儿,就闻到了一阵香气,很快它就发现了香气的来源,它围着鱼饵转了几圈,很快做出了判断:这确实是一个鱼饵。虽然知道有很多同伴都因此殒命,但这条鲫鱼还是无法不沉浸在香气之中,它的心里很煎熬。“这是个陷阱,不能上当。”鲫鱼不断告诫自己,然后游到不远的地方继续盯着鱼饵。来来回回几次,这条鲫鱼不断地游走在鱼饵边上,后来它实在经不住诱惑,就用尾巴拍打了鱼饵,鱼饵轻轻地晃动后归于了平静,并没有什么异常。鲫鱼又奋力在鱼饵边转了几圈,还是没有事情发生。鲫鱼对自己说:“嗯,应该没什么问题,我不会像那些笨鱼那样傻的,咬住鱼饵我就赶快离开,一定不会被发现。”然后鲫鱼飞快地咬住了鱼饵,同时它也被岸上的人狠狠地拽出了水面……人生一世就是一种摒除欲望,还我真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欲望会接踵而至,其中有一种名为贪欲。人若被贪欲所缚,则所有的聪明都将化成捆仙咒,只会将自己越逼越紧,越聪明的人也就越近于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