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的娇惯,造成了许多女孩子对父母的依附性很强,仿佛丝瓜秧,不依附着支架或攀附他物便很难独立起来。
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立做事,不能独立生活,怎么能承担使命,又怎么能在社会上立住脚,扮演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呢?因此,自立意识的灌输,自立能力的培养,自立习惯的训练,应自幼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的父母们就非常重视从小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1)英国,餐桌当课堂
在英国自立教育是从孩子吃饭的餐桌开始的。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①鼓励幼儿独自进食
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有的母亲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该积极鼓励。
②杜绝孩子偏食、挑食
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因而特别重视在孩子幼儿时期拒绝他偏食、挑食。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饮食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③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
3岁以上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即会让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可帮助孩子礼貌待人。
(2)美国,从小独立睡觉,自己的事自己做
美国人也很注重对孩子自立观念的培养,让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一个人睡在自己的卧室里。曾有一个美国家庭保姆描述道:
我睡的房间离孩子卧室有两层楼。为了便于知道他的动静,科尔夫人买了一个婴儿监听器,一头放在孩子的床边上,一头放在我身边。我可以从那个小小的“窃听器”里听出那孩子是否醒了,是否在哭,他翻身和吮手指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白天倒没什么,晚上如果孩子生病,我就得一次次爬两层楼去他房间。孩子的卧室里有一张带栏杆的小床和一张大床。孩子还小,睡在小床里。我想睡在孩子房间那张大床上,省得一趟趟来回跑。这样既方便大人,孩子又能得到细心的照顾。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科尔夫人,她说:“这不好,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和大人一起睡有许多弊病,比如胆小怕事,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行为变得怪异等等。”
美国人这种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的手段,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今天,竞争充满着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人人凭本事吃饭,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已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美国人培养孩子的方法很多,下面就是他们的一些最通常的做法:
年轻父母会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里,让其学游泳。
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他费用。
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有的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的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自己无能。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的独立。
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一起进公园或歌舞厅买票,还是入餐馆吃饭,一切费用都是“AA制”——各掏各的。
(3)芬兰,让孩子在雪地里锻炼自己
在芬兰,父母对孩子的一贯主张就是: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一个朋友谈了他在芬兰的经历:
我在芬兰的住所前后都是树林,却有不同的风景。
前面,一片平地上有两架秋千,一间小屋,几条凳子和一个大棚,棚内地上铺满沙子。一天,两个4岁模样的孩子拖着船形的滑雪板,上面放有小书包、靠垫、小铁铲和小簸箕等,踩着齐胯深的厚雪,连跌带爬地推开小屋的门,进去后门关上了。好半天,不见出来,我好奇,又着急,室外是-10℃啊!时间一长,我发现凡有民居的地方,都有这些器具,专为孩子准备的。凳子是休息的,秋千是练胆量的。木棚是供孩子们在大雪覆盖时照样有一块沙地可以活动。小屋内有小桌子、小凳子,板壁上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画,是孩子们活动的小天地。活动的内容,全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结束,他们也许讲给大人听,如若不讲,大人绝不去问。如果父母陪同来,也只能在门外等候。
后面,一个土丘,满是松柏,覆盖着厚厚的雪。下了土丘不远,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学生们往返于学校、家庭,宁可“翻山越岭”,也不愿走平地绕圈子。这对大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况且他们中有人还带着滑雪工具,伺机便滑一程;而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困难就大得多了。这些孩子们背着那大而沉的双肩包,足以遮掉他们的上身。没有大人接送,全凭他们那穿着连衣皮靴的小脚,插进齐股深的厚雪,又拔出来,再插再拔,慢慢地向前挪动。有的脚拔不出来,想用手撑一下帮忙,结果手也插进去了,人便趴在雪地上,这时他们不叫不哭,不企求别人帮一把。我见过多次,孩子走路跌倒了,或者陷在雪地里了,大人就站在旁边看,不吭声,不指点,硬等孩子自己爬起来。一次去滑雪场,见一男子后面跟着一个小女孩,最多5岁。不一会儿,孩子就陷进雪里动弹不得了,那男子只管向前走。我大步上前,想抱起孩子。男子觉察了,摇手阻止我,咕噜了几句,继续向前走去。孩子不哭,不急,只是努力地拔出小脚,但没站稳,便顺着坡势滑向人行道。爬起后,又走上雪坡,赶那男子。
陪我去滑雪场的翻译告诉我:那男子的“咕噜”,是说“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