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2487800000006

第6章 禅与慈善(2)

卫兵说:“是啊,但是你没有邀请函,安南秘书长邀请的都是那些捐了很多善款的大人物。”

这个小女孩就答了一句话:“叔叔啊,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

安南听说了,马上很高兴把这个小孩子带进去,结果整个晚宴中心人物不是秘书长安南,也不是捐了三十万美元的巴菲特,中心人物是那个只有六岁的小女孩。而整个晚宴的主题也改为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所以我们要消除召感贫穷的负面心态,这是真正的播洒财富的种子。

孔子说他每一天担心四件事:

一是德之不修。担心自己今天道德提升了吗?再看看现在的人,每天担心的是赚的钱不够多,我可能还不够支付买一套别墅的首期。但是从来很少有人担心我今天的道德品质增长了没有。要像古人一样,不患贫而患德之不修。

二是学之不讲。我今天有没有去讲学利益众生呢?

三是闻义不能徙。听闻到正义,听闻到善法,我能不能马上依教奉行呢?马上去做呢?

四是不善不能改。自己有缺点、有过失的时候,并且有人给我们指出来了,或者自己觉察到了,我能不能够及时改正呢?正如《盘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够“日日新”就是圣人。

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博学的大儒叫做吕新吾,他也说:“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要有四个标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大事难事看担当:是指要有一个负责的态度。

逆境顺境看襟度:是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临喜临怒看涵养: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最后还要有卓越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大事,这是我们调整心态的方法。

美国奥巴马总统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叫做《无畏的希望》,上面提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杰出的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些教诲。

富兰克林著有一本书叫做《穷理查智慧书》,一纸风行,连续出版了几十年,是一本历书。就是像现在这种日历,上面摘录了很多的一些启迪人智慧的教言,成为当年除了《圣经》之外最畅销的书。书中就提出了十三个人生的信条: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这个人生的十三个信条都是年轻人的座右铭,激励了一代一代的美国人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提高道德修养,并且富兰克林自己也身体力行,从1748年开始,他努力地承担慈善公益项目,包括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等等。

我列举了这么多例子,归纳起来说,负面的心态是指贪瞋痴。容易起贪心、起忿怒心、愚痴心,这些都是召感贫穷痛苦的黑子场,所以我们要培养正面的心态才能够成就财富自在,才能够成就人生的幸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幸福指数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

第二方面就是对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

第三方面就是对人际和社会的和谐感。

也就是说满足感、愉悦感、和谐感,有这三种就是在幸福的状态之中。那么戒而不贪就生出满足感;定而不瞋修禅定,不起瞋恨心就有愉悦感;慧而不痴就生出和谐感。所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能够增长我们的幸福指数。这是播洒第二颗财富种子。

突破思惟定势、改写默认的未来,播洒第三颗财富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迈向未来,但是要知道人们所迈向的是他们所预见的未来,而不是某一天他们会实际得到的未来。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默认的未来。我们对未来有某一种期许,而事实上这种期许会受你的心智模式所局限,会让你自己限制自己,让你自己画地为牢,这种默认的未来就使大家都陷在僵化的片断式的思惟定势里。我们习惯的养成就犹如以前纺纱一样,一开始只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最后它就成了一条很粗的绳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被缠得死死的,就被绑架了。

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思惟定势绑架了我们的生命的活力,绑架了我们创新的能力,让我们自己划地为牢,让我们自己不能达至财富自在,不能成就幸福,所以要打破这种思惟定势。

我们平时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要运用灵性生命思惟,才容易成就幸福。凡夫的大脑思惟是什么?就是用记忆和解读,而灵性生命思惟是运用觉照和欣赏。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和谐?因为总是用大脑思惟。你所看到的你先生不是他本身,而只是你心里对他的解读,你看到他的行为,就调动你以前对他的行为的这种记忆,再运用这种记忆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所以你并没有看到他本身,而只是看到你对他的印象,所以夫妻之间的隔阂、矛盾就产生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灵性生命思惟,要超越大脑思惟,因为我们运用大脑思惟所看到的只是人家在我们心里的一个印象、一个投影,并不是这个人本身,因此我们就不能够进入到别人的心,就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对方。正如佛说:“能够进入别人的心这是慈悲;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心就是智慧。”所以我们要少用记忆力,而多用欣赏去看待自己的子女、配偶、同事和朋友,人际关系就会更和谐,我们的人生就能更幸福。

底下有一张态度与思惟取向关系图,图中讲到,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这五类是根据主动、被动和乐观、悲观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来的,这个不同态度的组合就产生了五大思惟取向。

第一就是主动加乐观就等于策划者。这一类人总是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自己也很主动去做计划,这类人是策划者。

第二类就是被动加乐观,就等于推广者。这些人也会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但是他自己不懂得出主意,只愿意为某个领导人去效劳,去推动他的思想、推动他的策略、去执行。这是推动者。

第三类就是主动加悲观,等于批判者。这一类人会认为前面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不公平和错误,所以他很悲观,但同时他又很主动,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拨乱反正。这类人属于批判者。

第四类就是被动加悲观,就等于守业者。他能够守城,他认为做事情不出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能够做一个守城者。守业者的心态、想法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就会认为服从命令是美德。这类人是守业者。

第五类就是适应者。这一类是个多面人,或者是没有一个基本态度的人,有些时侯他很主动,有些时候又很被动;有一些时候他悲观,有一些时候他乐观。所以这种人叫做适应者。比如说,当有人问他:“你想吃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随便,或者说不知道。这类人对自己不抱很大的期望,没有固定的大的目标,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突破自己的思惟定势,要懂得运用这五种思惟取向,才算是精通了多角度思惟,但是这类人是很少的,其实每一个团体之中都需要有策划者、推广者、批判者、守业者、适应者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这个团体才能够正常运作。一般的人总是偏向于某一类思惟取向,所以我们彼此都互相需要,也因此才组成了这个社会。

第二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帮助、推动的关系。策划者能够推动推广者;推广者能够帮助守业者;而守业者他会召感批判者;批判者能够召感适应者。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

第三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关系。策划者会抑制守业者;守业者会抑制适应者;适应者会抑制推广者;推广者会抑制批判者;批判者会抑制策划者。都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

有一个叫薛俊良的人写了两本书,大家可以看一看,对这几张图就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一本叫做《系统思惟法》,还一本叫做《思惟锻炼法》。一个健全的组织需要兼有这五种思惟在运作,如果偏向于某一种思惟取向,发展就会有障碍。

比方说这个组织都只是策划者,那谁去执行呢?这个组织要发展当然就有困难;如果这个组织都是批判者,那更加没人做事;如果这个组织都是守业者,那当然也是难以守得住的。所以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对一个组织来说都需要有,而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公司,能够越来越兴旺,能够越来越成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灵性财富,又怎样来激励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呢?我们要打动这五种人,让他们为团体效劳,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策划者做事的动机是愿景,他容易被价值观所激励,所以我们要有高尚的价值观。

推广者做事的动机是被人认同,所以他会被奖励所激励。

守业者做事的动机是安全感,所以他会被薪酬和福利待遇所鼓舞。

批判者做事的动机是解决问题,他容易被对错辩论所引导。

适应者做事的动机是选择变换的可能,所以他容易被趣味性所吸引。

对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励他们,我们这个团队才能够良性运作,才能够成就财富,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惟定势。我也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好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参选总统的时候,他竞选的宣传册子刚刚被印好,突然间发现其中有一张相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而是为某一家照相馆所拥有,他们无权使用。美国是一个法制很健全的社会,哪怕你曾经做过总统,如果你违法,人家照样可以起诉你。

所以大家突然一下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时间已经很短了,你如果去跟照相馆协商,或者人家会狮子开大口,或者他拒绝给你使用,那都会很麻烦。如果你把它毁掉重新印过,时间也来不及。

但是竞选办公室他们就打破平时的思惟定势,运用逆向思惟想了一个方法:他们就写了一个书面的通知给这家照相馆,然后在通知上面说,我们总统竞选办公室正在印一个宣传册,这个宣传册中将要选最精美的总统的照片放在其中,贵照相馆也有一张在被选之列,但是由于有几家照相馆都同时拥有精美的总统照片,而我们只能够刊登一张,所以我们决定拍卖刊登权,价高者得。贵照相馆如果有意向,请在三天之内把你们竞拍的标书和支票寄到我们竞选办公室来。结果两天之内,竞选办公室就收到了那家照相馆的投标书和支票。

所以只要改变思惟,突破思惟定势,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我说一个禅宗的公案,沩仰宗有一位大德——香严禅师,他开悟以后,在一次上堂的时候,为了启发大家开悟,用了一个比方来说法。

他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就是说,假设有一个人在一个悬崖边上,这悬崖边上有一棵大树,这个人用牙齿咬着这棵树的树枝,手也没有抓着树枝,脚也没有踩着树枝,就一颗牙齿咬着。这时,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教说:“请问法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那么这位牙齿咬着树枝的法师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你开口回答他,马上一张口就会掉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而如果你不回答他,你是大乘比丘,人家向你求法,你不回答就犯了菩萨戒,所以答也不对,不答也不对,那怎么办?

禅师教人开悟的方法就是这样,他一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再让你转过身来豁然大悟。

有一位虎头招上座,他也是一个会家,是开悟的人。他马上就回答:“请问和尚,已上树后且不问,未上树前请和尚道。”香严大笑乃罢。香严禅师哈哈大笑,知道自己遇到了对手,一笑就休了。因为香严也不能够用语言来说,因为招上座的回答同样也是一个两难境地。

我们要知道,口咬树枝在树上这个代表什么?代表本体,代表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代表本体界,这个本体界当然不可以用语言这个相对法来表说的,所谓“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招上座所回答的“未上树前请和尚道”这个未上树前也是指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是指本体界,也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同样是一个两难境地。因此香严禅师是一笑而休。大家看禅宗的公案,如果你懂得这个,你就很容易体悟到那个禅宗的公案。

比如说,有一位陆亘大夫去请教一位禅师如何是禅,这位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把一只小鹅养在一个瓶子里,这个瓶子的口很小,肚子很大。鹅就一天天长大,长到它已经充满这个瓶子,禅师就问陆亘大夫:“你既不能打破这个瓶子,也不能够杀死这只鹅,瓶口那么小,鹅那么大,你怎么让它出来?”

陆亘大夫说:“我没办法。”

禅师就说:“你问我。”

陆亘大夫果然就问他,师父马上就叫一句:“陆亘。”

陆亘马上回答:“在。”

那位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你看,这不就出来了吗?”

其实就是说他是启发我们如何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如何能够突破凡夫的思惟定势。

后世的禅师就颂“香严上树”这个公案说:

狭路转身难,东西尽是山。

行人不到处,风定落花闲。

所以,禅门公案是打破一切思惟定势,经常是问在答中,答在问中。有些人说:“这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是。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甚至马上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

比如说,在有些公司里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还有些人会问:“顾客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我电话呢?”还有一些人问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资讯呢?”

要知道,只要我们问的问题里有“什么时候”这四个字,那就表示你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就表示你在向外推卸责任,好像认为我们只能够别无选择,我不晓得顾客什么时候会给我回电话,我也不晓得他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才能继续做,只能够被动地等待,因此我们的事情就越积越多,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就开始互相抱怨,公司的运作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有禅的智慧,我们就知道要打破定势,要向内开发能量,任何时候都不要问“什么时候”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改过来问:“对那些问题,我能够提供什么解决方法呢?”

或者是:“我怎样能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来接触客户呢?”

或者是:“我该如何取得决策所需要的那些资讯呢?”

这样我们就会马上转被动为主动,启发内在的能量。禅的智慧教导我们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向外去找借口,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所以禅门公案经常是答在问中,问在答中。

我举个更浅的例子来讲,《一美元的智慧》。

众所周知,犹太人和温州人、汕头人是最会做生意的。有一个犹太的富豪叫做拉宾,他走进一家银行,来贷款部前,负责贷款的经理就问他:“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们效劳的?”同时一边也打量拉宾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镶嵌着宝石的领带夹子等等,通过拉宾的穿着来判断他的实力。

拉宾说:“我想借点钱。”贷款经理马上很热情地说:“那完全可以,您到底想借多少呢?”

拉宾回答说:“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