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你有了切身的体验以后,我们身体里面的记忆才能消除,不然你从大脑思维理解了,你净化的只是你的心的表层,你的心的深处不能净化,为什么?因为你身体的记忆没有消除,那个能量结还在,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干扰你,这也是我们很多人来学佛、参禅、学禅久了之后觉得很无力、很无助的原因,因为他没有真实地用功,没有这种确知的体验,所以确知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凡夫的心智是无法确知本体的,他种种的描述都只是对本体的想象,一定要当下明心见性才是真正地确知本体。
但是对于开悟的大德来说,其实横说竖说都是没有挂碍的。
比如说径山智策禅师围绕《金刚经》这个偈子另外作了一首偈: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
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识得金针”就是指他见性。自从明心见性以后,就能够不住、不离世间的万缘,不住、不离世间的万相,无论是色相、声尘相,无论任何相,都能够不住著而又不离。就如《维摩诘经》上所说的,对一切法“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这样就能真正做到脱俗而不避俗,在任何时候他都能够超尘脱俗,但是他不会逃避这个世俗的世界,所以说,不离世间觉,随缘而不染缘,也就如六祖大师说的:“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我们来说一个马祖度化汾州无业禅师的公案。
无业闻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往瞻礼。
祖睹其状貌奇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师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师才出,祖召曰:“大德!”
师回首。
祖曰:“是什么?”
师便领悟,乃礼拜。
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
禅宗如果根器够,当下就能顿悟,是非常直截痛快的。无业禅师听马祖几句话一点拨,就开悟了。
一开始,无业禅师进去顶礼马祖道一禅师,马祖就启发他:“巍巍佛堂,其中无佛。”这么庄严的一座佛堂,可惜里面没有佛,其实意思也就是说无业禅师没有明心见性。
无业禅师就很谦虚来请问:“到底什么是‘即心是佛’呢?禅门的宗旨是什么呢?”
马祖就启发他说:“只你这个没有了悟‘即心是佛’的心就是。”你能够知道你还没有真正领悟禅门“即心是佛”的这个本体就是,“更无别物”。
但是这时候无业禅师还没有真正醒悟,还是处在大脑思维的局限里面,他还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禅一定是注重于当下的,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都是虚幻的,他注重于当下这一念。所以如果你在想“什么祖师西来意”等等,那都是过去心,都是妄尘,都是大脑思维。
马祖道一禅师是大德,机锋凌厉,马上就切断他,说:“大德正闹在!”就是说,你的心还正在闹腾,你一直到现在还没有醒悟过来,还是用凡夫的妄心、大脑思维,正在起分别。所以马祖马上就切断他,说:“且去,别时来。”你现在还是用大脑思维,你暂时先走吧。
师才出,祖召曰:“大德!”
无业禅师当然就退下了,刚走到门口,马祖就启发他了,叫他一句:“大德!”一叫,当然他马上就回头。一回头,其实这个电光石火之中,他是没有大脑思维的,所以在这没有大脑思维的一刹那马上就启发他:“是什么?”无业禅师马上就悟了。所以电光石火悟禅机,因缘具足,这个明心见性,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很快捷的。
正如黄檗禅师所说的:“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的性、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心。
当然,无业禅师这个公案所讲的这个层面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还只是识得本心,还没有起用,还需要进一步任运起用,悟后起修,水边林下,长养圣胎。
禅宗里面“任运起用”的法要非常多,往往是秘而不宣,每个宗派都不相同。比方说,临济宗就有“三玄三要”、“四料简”,曹洞宗就有“五位君臣”、“宝镜三昧”等等,这个都是需要禅门的大德,在弟子有个入处以后,小参的时候,根据每个人的根器,每个人的状态,来给他点拨,然后让他能够“任运起用”。
虽然禅宗的每个宗派的法要都是秘而不宣的,事实上整体来说,都是不离四种抉择,即是:阿赖耶与法身的抉择,心与智慧的抉择,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抉择,勤修正念与无修自然安住的抉择。
结语
此次非常欢喜我们能够因缘具足,能够与诸位善知识共同来探讨“禅与生活艺术——我们离幸福有多远?”
相信禅的智慧一定能够让我们非常有智慧、有慈悲地活在当下,零距离地来感受幸福和快乐,当下成就,获得当下的幸福、今生和未来世的幸福,以及永恒的、究竟圆满成佛解脱的幸福。
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现场答疑篇】
听众:大愿法师您好,平常我们工作压力比较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更宁静一些呢?
大愿法师:你的压力很大是来自于哪一方面?是来自于外部的动机,还是内部的动机?
听众:内部也有。
大愿法师:其实保持觉知,活在当下。我们遇到压力的时候,不要把它看做压力,而是要向内觉照,有什么事情让我觉得有压力呢?是因为我不熟悉的事情,对吗?或者,我觉得我还没有很成熟、很熟练地处理它。那么这样事实上就能照亮我内心一些黑暗的地方,内心的一些盲点,就是有一块是我不太熟悉的,那么这样的话,我会很欢喜地去面对它、照亮它,然后我就渐渐地能够很得心应手地去处理它,这样这块盲区就不见了,这块黑暗就不见了。
如果完整地说,佛陀有说过“苦集灭道”四圣谛,其实是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事的智慧。
“苦圣谛”就是遇到任何事情,尤其是让我觉得有压力的事情,我不要逃避,我很勇敢地直接去面对它。
凡夫众生第二个阶段是遇到这些事情以后,就会很慌张,很急促地,很希望马上有个方法急速地去把它解决掉。但是其实错了,不需要这样,因为你还没有充分了解,所以第二个就是“集圣谛”,就是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以后,这个问题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情,它都是有能量的。如果你很匆忙地急于处理它,那么你的心就会被它的能量吸附过去。然后你的心就变得很狭小了。所以我不要着急,跟它保持一个距离。我很充分地从多个层面多个方面去了解它,这个就是“集圣谛”。如果是人,我就充分地沟通;如果是事,我就想尽办法从各个层面去了解关于这件事的资讯,这个充分了解的过程就是“集圣谛”。
而集圣谛以后,接下来怎么样?我在充分了解的过程之中,当然相应的问题在我心里面,解决问题的智慧也在我心里面,外在的任何都只能给我们建议和启迪。所以这个解决问题的智慧就浮现出来,这个就是“道圣谛”。
然后我就能够处理好它,处理好以后,我就放下它。
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我们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处理事情的四种智慧——面对它,充分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对吗?还会有压力吗?
听众:您好,师父。我想请问一下佛陀有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何意?
大愿法师:你想得到禅的回答?还是想得到教理的回答?
听众:我想得到禅的回答。
大愿法师:就是这个意思(拿起一串佛珠),回答完毕。(众笑)
听众:您好,大愿法师。像我平时用脑习惯了,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马上大脑就要分析就要思考。那么我想请问一下,而且我能够体验到我的大脑是比较疲惫的、辛苦的,那么到底能否把我的脑袋和我的身体真的放下?
大愿法师:这个很实在。其实是这样,我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们在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之前,我们要完全没有大脑思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需要消除对于大脑思维的执著,而不是不用大脑思维。消除对于大脑的执著,就是说我有大脑思维,然后我尽可能地突破这个思维的局限性。
因为什么呢?我们从几点来说。
第一点,佛陀说,知识使我们免于无知,智慧使我们免于无明。所以知识一定是依靠大脑思维,用过去心去累积起来的。但是,无论我们累积多少的知识,都不会必然导致开悟。为什么?因为禅是在智慧的层面,而非知识的层面,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无论我们皓首穷经,尽一辈子的力量,乃至于多生多世的力量,我们累积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吗?都是有限的话,那他面对这个无限的世界,内心还是难以消除恐惧,对吗?因为世界的无限的,知识怎么累积都是有限的。所以像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思考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样我们都难以真正做到“无有恐怖”,心里面没有恐惧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会心有恐惧,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的心没有安全感,对不对?
所以我们其实需要去尝试一下,不要用大脑思维,不要用学的知识作一个中介,我直接用我的心去面对这个事物,这个中间没有一个中介。我们平时是有一个中介,对不对?你看我眼前的这个花,我的心跟这个花是直接地面对,不需要用一个知识,不需要经过中间这个中介、大脑思维。
但是我们总会习惯,一看到这个,我马上就会判断,这个是菊花,那个是玫瑰花,那个是百合花,然后就给它贴一个标签,就完事了。我的心又会去攀缘、又会去判断另外一个事物,但事实上这个没有用。为什么?
一个是生死轮回就起来了,因为你一直给它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你又在追逐下一个的时候,这一次有一个轮回,下一次还有一个轮回,起一次的念头,就会有一次轮回,那你一直会不断地轮回,难以脱离痛苦。
还有一种是什么?这个花本来是刹那刹那地在呼吸,它是活的,我的心也是活的,活的跟活的一相对的时候,事实上在当下因缘重组就会有新的生命产生出来,是什么生命?智慧生命。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这样来常生智慧的。因为花是无量因缘成就,我也是无量因缘成就,那么在因缘和合的时候,不断地有智慧力生起来,而不会僵化地贴标签。我们总是大脑思维,总是贴标签,把活的东西看成死的,把动态的看成静态的,所以这个就是局限性,然后我们还认为这个很正确,很执著于这个,然后就在我与世界之间就造了一圈一圈的围墙。所以这个是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