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2487800000001

第1章 禅与孝道文化(1)

前言

【编者按】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又云:“一孝百善开。”先辈之教常能熟记于心并力行实践尚为做人之本,成功之基。凡事有个先后次第,谓为秩序,此乃无论为人之道抑或处事之理都不可忽视之常见。

孝道是至善,父母的爱惊天地、泣鬼神,在默默无言中成就着我们的人生,然而,大多数人却在这样伟大的情感面前选择了忽略,不断地被欲望追逼得困苦不堪,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现代教育的缺失。古德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绵延不衰的是广博深厚的伦理孝道文化,它与禅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古代很多名人的嘉言懿行都与行孝有关,历数上至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超凡的觉者佛陀,圣贤孔子及学生,下至宗喀巴大师,良价禅师等等很多大成就者都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至孝”。

既然孝道造就了那么多顶尖的大师级的人物,与他同为传统文化的根本的禅与孝道又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继多场禅文化系列公益讲座之后,又于2011年4月2日下午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影剧院为上千人对《禅与孝道文化》这个主题进行了最具精典的诠释。

“孝顺的极致是禅,生活中的一切,到了最高的境界都是禅,禅的日常实践就是孝顺”。法师先以简短精炼的话语总括了禅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又从禅与孝道文化的个体价值、禅与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禅与孝道文化的关系、禅与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这四大方面详尽地进行了解说。全篇沿袭了法师固有的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的语言风格,虽充满感性,但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感人至深的真实事例开启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至善之门,那些鲜为人知的至孝故事,以及标志着孝道文化之中所蕴含的普世伦理受到全球广泛认同的实例都向人们有力地展示出中国的禅与孝道文化的极致生发出的大美所体现的强大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孝并非那种毫无意义的怀念,应该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正如法师所说,孝顺的极致是禅,当一个人能够把孝顺父母的小孝推己及人至天下众生,那他就是至诚心、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他在人世间走一趟的时候将会不断地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尊敬的诸位善知识:

非常欢喜我们在清明节之前三天,能够有如此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禅与孝道文化》。孝顺的极致是禅,生活中间的一切,到了最高的境界都是禅,都一定是我们真心的显发。禅的日常实践就是孝顺。马上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中国的孝亲节、感恩节,在生死之间以孝贯之,即使祖先父母已经去世了,我们还是要继续感恩、行孝,因此每一年的清明节中国人都会需要祭祀。

那么禅与孝道这个主题,可从四个方面来跟诸位一起探讨、分享,也就是禅与孝道文化的个体价值、禅与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禅与孝道文化的关系、禅与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刚到的时候,我与华南农业大学的何方耀教授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何教授非常有智慧,他感叹地说:“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感觉到自己没有根,觉得我们的生命也好像没有根一样”。事实上禅是我们中国人灵性家族智慧传承的根,而孝道文化是我们中国人血脉家族遗传传承的根。

禅与孝道文化的个体价值

我们先说第一个部分,就是禅与孝道文化的个体价值:

首先孝道是至善的生活艺术。

我们不一定生得漂亮,但我们一定要活得漂亮,活得漂亮就是不要被欲望所蒙蔽,不要被物质所诱惑,能够顺应天性来生活。父母亲关心爱护子女是出于天性,儿女孝顺父母也是出于天性。

2008年5.12地震发生以后,在四川北川县地震灾区,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废墟里面发现了一具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的尸体,她双膝跪在地上,双手撑着地面,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早已经气绝身亡了。但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是,在她的怀中却发现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正在安详甜蜜的睡眠中,母亲是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刹那用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并且拯救了孩子。在场的武警战士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进一步发现在包裹婴儿的小被子里面塞着一个手机,手机的屏幕上显示着已经写好的一条短信。短信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妈妈爱你。”这是年轻的妈妈给孩子的最后的祝福,地震灾区这样一幕一幕感人的场面,为我们显示了母爱的伟大、父爱的伟大。父母亲是给你生命、包容你,对你的爱没有半点保留的人,也是从你投胎受孕开始,就为你牵挂一生,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人。为了儿女,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献出来,这就是父子有亲,父子这种亲情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本善,无私无我,完全的献身精神。圣人的教育,就是把孝道的天性保持一生。一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把这种天性扩大,对待所有的人都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和温暖,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佛家所说的“慈悲”,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

我们无权决定生命的长短,但是有权选择是幸福、快乐地活着,还是烦恼不幸的活着。活着的方式有四种:也就是算术的生活方式、技术的生活方式、艺术的生活方式和至善的生活方式。

算术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迷心逐物,每一天都活在功利主义的计算之中,做任何事情,跟任何人交往都要先计算我能够得到多少利益,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大,烦恼也越来越多,这一种是丑陋的、不幸的生活方式。但是非常可悲的是,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孩子听话,常常采用物质奖励的教育方法,这个是非常错误的。

有人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一次到公园玩,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在草地上又爬又闹玩得很开心,母亲就跟孩子说:“宝贝,时间到了,我们应该回家了。”但是这个小孩子就是不肯回去,妈妈就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巧克力,对着小孩面前晃了一下,那孩子的眼睛就盯着妈妈手上的巧克力慢慢地站起来了。妈妈就说:“宝贝,想不想吃巧克力?”那小孩子说:“想呀。”妈妈就说:“如果想吃,你就跟我回家。”然后这个小孩子就乖乖地由妈妈牵着手回家去了。这个孩子对母亲的呼唤可以充耳不闻,但是他面对那一块巧克力却服服贴贴地跟着妈妈回家,可见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童的眼中,巧克力比他妈妈还重要,妈妈让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他的心田里面种下了功利的种子,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的欲望也会逐渐地增长,长大以后,这个小孩子就很可能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当父母亲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儿女很可能就会把父母亲丢弃在一边,种种的人间悲剧都是从教育失误引发的。

刚刚何教授也说到,说他回家乡时听说,有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五子房子都建得很好,但是都不愿意跟父母同住,而是让他们住在生产队的保管房里面。这些其实往往都是跟从小的教育失误有关系。可见,如果我们采用物质奖励教育儿女的这种方法,是在培养动物面对物质享受的条件反射,而不是培养人的孝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活在功利主义的算术的生活方式里面,过着烦恼不幸的生活。

技术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人是选择技术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去贪著占有物质,但是他还是向外不断地去追逐知识,父母亲的教育也是在小时候很少关注小孩子的道德、人格的养成,孝顺心的养成,而是关注小孩子考了多少分,这样就让他们养成一个习惯,不断地去吸纳很多知识,但是言行举止却并没有同步变得更加文明。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是活得并不快乐、并不完整。现在大部分的青年人知识都是没问题了,技能也是没问题了,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不懂得人与人相处的礼貌,不懂礼貌的人走向社会就容易处处碰壁,被他伤害过的人如果是修养不够,就会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烦,就会给他障碍,所以踏出社会没有什么助缘,反而产生很多障碍。因此中国古人就会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学做人的智慧,再学做事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是先从顺应天性的孝道文化学起,先从孝顺最亲近的父母做起。《弟子规》就是围绕《论语学而篇》里面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围绕这么一段话展开来讲做人的规矩。

《弟子规》第一篇“入则孝”,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之中,儿女应该要做到的八件事情。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做得到吗?父母一说多了,我们就说:“我自己的事情,父母怎么这么啰嗦呀?”心里面不起逆反心理,不起反感的都很少。可见确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都很缺乏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日常生活之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就是:“冬则温,夏则凊(jìng);晨则省(xǐng),昏则定。”每天早晚请安,当然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不是一定说都要早晚请安,但是这种精神要在。“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我们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是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层面,而《弟子规》是侧重于文明的层面。文化一定要落实在言行举止的文明之中才真的有用。以前幼小的小孩子每天都会读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能够让小孩子从小这种天性能够保持,与父子有亲的天性相应,长大以后就能够成为有德行、懂礼貌、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们现在幼儿园的识字课本里面教小孩子念的是:“小猫叫,小狗跳。”这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传承断层的悲哀。只是教他认几个字,但他不知道其实不单单认几个字,小孩子从零岁到三岁或者到五六岁,这个阶段是养性的教育,要顺应他的天性来教育是最关键的,过了这个时间他天性已经蒙蔽了,再要教就很困难了。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懂得养性的启蒙教育,母亲的教育其实应该是顺应他的天性的,养性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所以其实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智慧传承已经断层的悲哀。

艺术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人是选择艺术的生活方式,艺术使我们能够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彰显无限的灵性生命的大美。古人杜甫在诗歌中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身体虽然有生老病死,不自由,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艺术,超越功利,让千百年以后的知音能够欣赏到生命力的大美。最近我们应邀访问了柬埔寨,欣赏了大吴哥、小吴哥。特别是小吴哥,不愧是神话与现实完美结合;历史与今天完美结合;天堂与人间完美结合;宗教与世俗完美结合的不朽之作,看了以后觉得特别的震撼。当时雕刻的那些人是一种什么力量来让他用一辈子的力量、一辈子的时间来雕刻这些艺术品呢?其实一个是信仰的力量,还有一个是以这个艺术来彰显生命的大美。

至善的生活方式:就是懂得禅与孝道文化的人是选择至善的生活方式。至善的生活方式就是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本性、与我们的天性相应的生活方式,就是时时刻刻具足觉悟、觉醒、慈悲,像菩萨一样的生活方式。《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父母亲跟儿女的亲情是自然的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顺着天性而行,因此称之为“德之本”。如果能够把这个德之本保持一生,而且发扬光大,以孝顺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就能够成贤成圣了,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可见,贪求物质的人,是活在算术的生活中;执著知识的人,虽然有文化但是被所知障蒙蔽的人,是活在技术的生活中。前面两种都是向外走,执著于外在的财富和过去心累积的知识,但是失去了当下的快乐自在,活得很累、很烦恼。其实真正有孝道的人、真正懂得禅的人,他是活得很轻松的,但是选择算术和技术生活方式的人活得很累、很辛苦。第三种人是超越了功利的分别计较,懂得生活的艺术。第四种懂得禅与孝道的人能够顺应天性,人之道与天之道合一,开发生命的深层,选择的是菩萨的生活方式。

其次孝道是超越生死的至诚心,是解脱悟道的大能量。

我们看《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就是从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孝顺父母的具体做法。

第一个是居则致其敬。比如说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喜欢干净,黄庭坚每一天退朝以后,都亲手为母亲清洗尿罐,生怕其他人做得不尽心,母亲不满意,尽孝没有大事小事的分别,纯粹用一颗孝心去做就是与天性相应。

第二个养则致其乐。不单单是让父母亲衣食丰足,而且精神快乐。孝养父母有四个层次,也就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养父母之智。

首先是孝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能够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其次,是孝养父母之心。就是要能够让父母开心、快乐,对父母亲要非常地和颜悦色,要非常恭敬。现在有一些人是物质能够满足父母,但是对父母亲的态度是非常不耐烦,这样就没有养父母之心;再次,是孝养父母之志。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努力做到,这个是养志;第四是孝养父母的智慧,帮助父母亲能够超越生死轮回,得到解脱的大乐。正如莲池大师所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使父母亲快乐,关键是要有孝顺父母的至诚心,不在于物质的丰厚,正如古语所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