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如何聪明,如何能干,家世背景如何的好,如果不懂得做人处事,那么等待他的最终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失败。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很多有识之士为了心中的理想,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智慧,但仍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想要真正获得成功,就要懂得处事的学问:做人要低调,谦卑;待人要本着以和为贵的出发点,互相留台阶,互相给面子;在人际交往中,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容人之短,不念旧恶;做人不能耍小聪明,凡事多动动脑筋,智慧处事的人能安危度过大风浪;冷静为人,理智处事,平和是良好的工作方法与态度;最后需要记住的是,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任何一个将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给他人留下一个踏实肯干的印象,为自己将来的成功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一节 低调做人,谦卑入世
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它是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谋略,更是一种胸襟。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正所谓“曲高者,和必寡;如木秀于林,则风必摧之;那么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是拥有一颗平凡的心,不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能够冷静、务实地处事。这是一种助人深耕的力量,也是一种高明的智慧,更是一种谦卑豁达的境界。
身在高处,应常反躬自省
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自然会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质疑,被人品评,在所难免。因此,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要低调做人。这样,才能避免使自己成为处处被盯着的靶子,有效保护自己。
很多做大官的人,尤其是位高权重者的人生结局大都不完满。谁都想要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很多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如何才能给自己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呢?曾国藩以他的为官体验,给出三个结论,以防居官之败。
曾国藩总结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种。
一为不参与,如同丝毫没有交涉一样,和这些事情完全划清界限;
二为无结果,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天需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要职、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
三为不胜任,只怕自己不能胜任。《周易·鼎》里面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意思就是不胜其任。
方苞曾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也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所体会。
孟子说周公倘若碰见与自己有意见冲突的人,安静思考事情的原委,有时甚至是夜以继日,这也是在唯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所体会。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所以,每升迁一次,就要用比以前多十倍的谨慎小心来处理各项大小事宜。
曾国藩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作比喻,说明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
他曾经讲过:国君既然能把生杀予夺的权利交授给督抚将帅,如同东家把所有银钱货物拜托给店中各个伙计一样。如果对国君的名器不加以爱护,好比低价抛售东家的财物,损坏贵重的财物一样,是对东家的货财不爱惜。
相通的道理:“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坚持认为利用职权牟一己私利,这就严重违背了不干预之道,将来或早或晚是一定会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以致将自己陷于不利之地。
曾国藩对于不终、不胜的体会更是深刻,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时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基于这些因素,曾国藩虽身当要职,也常常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觉如蹈危局。
这反倒成全了曾国藩,使他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不终也能“终”了,不胜也“胜”了。
曾国藩作为一名政府要员,无论是出于自卫,还是鉴于名利,他曾迎接过无数次空中乱石袭击的危险,但他都能通过反躬自省将其化险为夷。无论别人怎么评价,他最后还是得到善终,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不可居功自傲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带着骄矜之气。在组织活动中,也许有你擅长的一件事情,也许在这件事情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你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你就不行。
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人,面对功名利禄,无须看得太重,抱着淡然一笑的态度即可。曾国藩带领他的“曾家军”攻破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立下如此显赫的战功,他却马上给弟弟曾国荃传去一封信。信中以一首诗作为主旨:“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这是在提醒他的弟弟,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应该谦虚,这个时候的一举一动都是受人注目的,低调是上善之策。
诗中提到屠羊说的典故,出自庄子的《让王篇》。楚国的一个屠夫名叫屠羊说,楚昭王遇难时他曾跟着一起逃亡。在流浪的过程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多亏了他的帮忙,才顺利渡过难关。楚昭王复国之后,派大臣去问屠羊说想做什么官。
屠羊说的答复是:“楚王失去他的国家时,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顺利复国,我的羊肉摊也恢复了,生意红火,并且比原来更红火,还要什么赏赐呢?”
昭王仍然记挂曾经的恩情,再次传令,一定要屠羊说领赏。屠羊说仍然不为所动,说:“这次楚国失败,没有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靠我的力量复国的,所以我也不该得到奖赏。朝中文武知识、本领优于我的有很多人,若现在因为逃难时偶然跟国王在一起,如果国王因此事封我官做,则是违背政体的一件事,我不愿意刚刚复国的楚国,被人讥笑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到这个答案,更觉得屠羊说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个更大的官去请屠羊说出来做官,并金口玉言说出封他为三公。可屠羊说依然不改其志,仍然不肯做官,并回绝:“我知道,官做到三公已是最大了,与整天守着羊肉摊相比,是要高贵很多倍。那优厚的俸禄,与杀几头羊赚得的小钱相比,更是要丰厚很多倍。这是君王对我这无功之人的厚爱。可是我不能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使得君主落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因此,三公职位我万万不能接受,摆我的羊肉摊更心安理得。”
豪宅美服,万贯家财,是谁都想拥有的,谁人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敬与爱戴?但面对忽然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屠羊说没有得意忘形,没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是保持了一颗平常心,不仅践行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也同时保护了自己。
曾国藩借用这个典故,是想告诫他的弟弟,对世间的名利要看淡,知道人生“随处有乘除”。
“万事浮云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罢,都不过是天空中的一朵浮云,终会被风吹散不见成为过去。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居功自傲,低调做人,方能自保。
出头的椽子易烂
如果一个人就职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岗位上,则很少能与别人发生矛盾,他的秘密被人知道的几率也很小。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以便静心做事。
如果遇到棘手的事情或是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事情时,切勿凭一时冲动硬拼,保护好自己是大前提,要先把自己隐蔽起来。这时若迎上去就是逞莽夫之勇了,对自己的前程是没有帮助的。
因此,任何人要做一番事业,在实力无法与强手匹敌的时候,应该不显山、不露水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很久以前,在我国北方一个地方,两个部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结果自然是一胜一败,胜利方首领下令杀死战败部落里的10岁以上的所有男人,不过一个14岁的男孩却成为例外。
当一个手持长矛的首领刺向卧伏在草丛中的男孩时,另外一个头目将其制止住了,原因是这个大男孩着实是个愚钝的人。当长矛刺向他的时候,他没有躲避,也没有害怕的表情,仍然傻乎乎地看热闹,没有求饶,更没有反抗和逃跑。
于是,这个男孩奇迹般地幸免于难,他与其他10岁以下的男童一起,被当做奴隶卖了。
但事实上,这个14岁的男孩不是愚钝的人。他的名字叫关山,并且智慧超群。
一直到他29岁的那一年,他率领本族人最终战胜了仇敌,拯救了整个部落的族人,并且报了仇。
当初如若不是关山假装傻气和柔弱,早就被杀死了。所以,在处境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让自己不被注意是保全力量的一种办法,是为日后东山再起蓄积力量。
古今中外,一些做事高调、锋芒毕露之人,无论是战功显赫,还是位居高官,不得善终者为绝大多数,这是需要后人反思的历史教训。
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启迪。
一日,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兴趣所致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自如戏耍的猕猴们,看到吴王一行人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在深林与荆棘丛中消失不见了。
可是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自己灵活的技巧。它先是在地上旋转,旋转完之后,又纵身跳到树上,攀援腾荡。
吴王看这猕猴如此不将自己放在眼里,很不悦,就弯弓搭箭射向猕猴,可猕猴准确地拨开吴王射来的利箭,还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被气绿了,命令左右侍卫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处可逃,立即毙命。
吴王过后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这猕猴显耀自己的灵敏,倚仗它的敏捷傲视本王,如此狂傲以至丢了性命。要引之以为戒呀!勿用自己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
如果有了名气就到处扬扬得意地自夸,想让别人奉承,吃亏是迟早的事情。
智慧的做法是,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守拙、装憨卖乖,别为一时的风头将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进退自如,收放有度
汉代公孙弘幼时家中贫困,后来贵为丞相,其生活习惯依然不改俭朴,吃饭时通常只有一个荤菜,睡觉也只用普通棉被。可是他这样的习惯,在汉武帝面前被大臣汲黯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皇上给的俸禄相当可观,却如此简单吃饭盖被,实际上是使诈沽名钓誉,目的是以此换得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转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普通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公孙弘的这一番话说完,汉武帝听了反倒认为他为人谦和,随后更加器重他。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弹劾及汉武帝的询问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并全部承认,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汲黯弹劾他是“使诈以沽名钓誉”,这样来推理,无论怎么辩解,旁人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他在继续“使诈”。
公孙弘明白这个指责的分量,因此他采用了迂回的一招,不为自己作任何辩解,索性承认自己就是沽名钓誉。这就表明自己现在“至少没有使诈”。
也因为现在的“没有使诈”被弹劾者和旁观者都看见了,罪名的分量相对减轻很多。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弹劾自己的人赞赏有加,评价他是“忠心耿耿”。
如此一来,给皇帝及同僚们留下的印象是:公孙弘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所有人都有了这个共识,那么公孙弘再去辩解沽名钓誉就是多此一举了,况且这不是居心叵测的政治野心,对皇帝没有威胁,对同僚没有伤害,而只是个人处世的一种哲学,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遇事先考虑别人,利益先分配给别人,这反而是保全个人利益的高明之策,也能成就自我。即所谓:名为退,实乃进;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赫尔·鲍姆是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矿冶专业的高材生,后来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继续深造,并拿到了硕士学位。
然而,当他揣着证书来到美国西部的一个大矿上面试时,却困难重重。
赫尔·鲍姆在约定好的时间走进大矿主的办公室,准备参加面试。他心想自己的文凭递上去,对方看了之后一定会爽快地雇用他。可大矿主看完之后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果断地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
“先生,正因为您有硕士学位,所以我就不能聘用您。”大矿主很直接地说,“我知道,你们学了系统的理论,可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可用不着这种温文尔雅的工程师。”
究其原因,是源于这位大矿主的工人出身,他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直到后来成为大矿的“掌门人”。
此人性格耿直,脾气倔犟。因为自己未曾上过大学,所以很不喜欢高学历的人。尤其对那些只是善于张口讲一堆大道理的工程师,更没有好感。
面对应聘时出现的这种意外和无奈,聪明的赫尔·鲍姆回过头来,很快想出了对策。他没有恼怒地离开,而是先缓和气氛,巧妙地转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