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气度 做事要有尺度
24876300000011

第11章 上篇:做人要有气度(10)

事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走在我后面的战友。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我开那一枪?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那发热的枪管。可当晚我就宽容他了。为了活下来,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仅存的鹿肉,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的30年,我一直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对他人提及。战争太漫长,太残酷了,他的母亲最后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去世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他的母亲。就在那一天,他在我的面前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让他说下去,因为我已经宽容了他,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释迦牟尼曾说:“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纵然是一个自认为很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和亲人直接的恶意诽谤和致命伤害。但此时唯有以德报怨,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无比广阔的世界。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杰斐逊在就任美国总统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希望之前彼此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对亚当斯说明自己的想法,亚当斯便对着他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达数年之久没有再碰面交谈过,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倔犟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让他感到难堪的事,但随后又说:“其实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们后来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熟悉他们彼此的老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对他的深重友情。再后来,他们相互通信,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

这个例子生动地告诉我们,宽容一个人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宽容意味着理解和包容,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稳固友谊之桥的强化剂,是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的转换剂。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错了所在的地理位置。于是一位听众就写信来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说:“不错,我是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不懂礼数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写信回击她,他试着鼓励自己将这些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说:“如果我是她的话,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在尽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后,他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了真挚的歉意。这位太太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敬佩,甚至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过失,必要的批评与指责无可厚非,但若能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境界往往体现在对成就的看法上

能容他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不时地会遇到他人无意或有意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如果不是大的原则和利益问题,不妨一笑了之,尽显大将风范。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的很多商人知道于右任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为了宣传自己、彰显不同,于是纷纷在自家的店铺、饭店、公司门口挂起了署名为“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此来招徕客户。但这其中真品极少,而赝品居多。

一天,一学生从外面匆匆地跑回来见于右任,非常气愤地说:“老师,我中午去一家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的店面上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您老说可气不可气,他们这真是明目张胆地以假乱真,欺世盗名!”而此时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了放下手中的毛笔,然后缓缓地问那个学生:“你看到的他们那块招牌上的字写得怎么样?”学生叫苦道:“要是好我也就不说了,可问题是一点也不好,真不知他们在哪儿找了个新手写的,字写得歪歪斜斜,难看极了。下面还签上老师您的大名,连我在那里看着都觉得害臊!”

“啊?这可不行!”于右任听后又问道,“刚才你说你平时经常去吃饭的那家馆子,他们卖的那些饭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铺子叫什么名?”

“那是一家陕西面馆,店面虽小,饭菜都还做得干净、可口,尤其是羊肉泡馍做得很地道,所以铺名就叫‘羊肉泡馍馆’。”

“哦……”于右任沉默不语。

“我现在就去把它摘下来。”学生说完,就转身要走,却被于右任喊住了:“慢着,你等等。”于是,顺手从书案旁拿过一张宣纸,拎起桌上的毛笔,刷刷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然后交给在一旁刚准备出去摘牌的学生,说:“你去把这个东西交给店老板。”

学生接过宣纸一看,不由得呆住。只见纸上写着“羊肉泡馍馆”,笔墨酣畅、龙飞凤舞,落款处则是“于右任题”几个小字,并盖了一方私章,整个书法可称漂亮至极。

“老师,您这是……”学生看后大惑不解。

“哈哈。”于右任看着学生笑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块假招牌上的字实在是惨不忍睹吗?这冒名顶替固然可恨,但毕竟说明他还是看得起、瞧得上我于某人的字,只怕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见那假招牌,还以为我写的字真的那样差,那我不就是亏了吗?不能就这样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名!所以,还是索性帮忙帮到底,麻烦你再跑一趟,把那块假的给换下来,如何?”

“啊,我明白了,学生遵命!”听了这番话,学生转怒为喜,拿着老师的真迹匆匆离去了。就这样,这家羊肉泡馍馆挂上了于右任这个当代大书法家的真迹墨宝,喜出望外,惭愧之余未免心生敬仰。

低调大度的睿智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对他人的小的过失以大度坦诚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人的低调,这种低调的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感激涕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容得下才能聚得拢、用得上,古今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莫不是善于容人、用人之人。既能容人,就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不能对人要求苛刻、求全责备。

能够笑看自己输赢得失的人,深信自己的潜能足以实现任何梦想。他们总是能够在有限的精力中给自己留出时间,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欢乐,借此来整理思绪、展望前程,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他们享受宁静和孤寂带给自己的好处,不断在反省中看见自身的不足。然后做很充分的准备,再投入到紧张的生活中去。

他们会把损失看得很淡。因为他们相信相比较一个整体来说,损失的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后果,并宽恕自己和他人,不会因此难以释怀。他们会迅速采取行动来挽回损失,满心喜悦地投入到下一步工作中去。

乐于忘记,不念旧恶

有人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这样的人很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朋友。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记,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最好的治愈方法就是赶快忘记。

乐于忘记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理平衡。“生气往往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一个人总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深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何必要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呢?这样做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最后两败俱伤。

乐于忘记同样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装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的,况且人们自以为的“恶”,到最后未必就真的是“恶”。再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是“恶”,如果对方已知悔改、心存歉意,你就应该乐于忘记,礼义相待,进而也会使为“恶”者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任隋炀帝时的郡丞的他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世子李世民坚决反对报复,再三向父王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征战不疲,驰骋疆场,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暗自鼓动太子杀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同样不计前嫌旧怨,适才重用,后来魏征同样为唐王朝立下丰功伟绩。

李世民用自己的宽容大度换来了属下的信任,不计前嫌,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自己。

宋代的王安石当宰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意见向左,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至黄州,弄得他很凄惨,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然而,苏东坡却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更乐于忘记,不念旧恶。

后来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下台之后,两人的关系反而比先前更好了。苏东坡一直写信给隐居在金陵的王安石,要么是共叙友情,要么是讨论学问,互相勉励,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热情的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长谈。临分别时,王安石特意叮嘱苏东坡,将来隐退时,务必要在金陵买一处宅邸,这样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道:“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由此一扫前嫌,成了知心好友。

自古不计前嫌之人都是胸襟大度之人,在原谅别人的同时,往往也是在帮助自己。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曾偏听偏信,断定太常博士李吉甫是个结党营私的家伙,便在自己有职有权时将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道李、陆有私怨,便借机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好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干掉,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不计前嫌,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欢乐,这使得现任宰相的借刀杀人计划终成了泡影。对于这件事,陆贽内心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李吉甫不蓄意报复,宽待他人,同样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事理,辨是非。这里面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能没有过错呢?假使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我们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又是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既然我们能如此想别人,为什么不能在别人犯下过错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乐于忘记,不念旧恶地对待他人呢?

豁达,跨越得失的界限

豁达是一个人博大的胸怀,是一个人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之一。一般来说,开朗豁达之人能够对别人不同于己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至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给以理解和尊重,不会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的想法之上。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独立评判的权利。很多时候,豁达产生宽容,宽容让人自由。胡适先生曾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一定的自由,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谨慎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看待自己;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以此来包容别人。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有这两种态度,你会容忍我有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有你的意见,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对一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使自己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一些不健康情感带来的隐患;对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朗,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融于社会的体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豁达”也并非无限度地容忍别人,豁达开朗并不意味着接受或宽恕自己已经构成或将要构成危害的行为。

无论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一颗宽容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有位学者曾说过: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古今中外因豁达、宽容这样的良好品德而获得他人的深切爱戴,或者不计前嫌、恩怨的例子不胜枚举。

唐高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裴行俭,家里有一匹皇帝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有个部下私自将这匹马骑出去玩,结果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这个部下害怕裴行俭责备他,因此连夜逃走。裴行俭知道后叫人把他招回来,并且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又有一次,裴行俭带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结果获得了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于是就宴请大家一同欣赏。其中有个部下在抱着一个直径两尺、很漂亮的玛瑙盘出来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无价之宝的盘子给摔碎了,顿时害怕得伏在地上拼命叩头请罪,以至头破血流。裴行俭看到后笑着说:“你起来吧,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脸上并无责怪的样子。

在历史上一个个“豁达”的故事中,受到损害的一方并没有因自己的损失而怀恨在心、借机报复,恰恰相反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宽宏大量、豁达开朗的传统美德和大家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损失和难堪,反而在不知不觉、平平静静中平息了纠纷,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