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24873100000006

第6章 上篇:低调为人,智者之道(5)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居下位,随物赋形,故能成其大,成其久。”平和就是一种甘居下位、不张扬的处世态度。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平和作为一种心境,胸中印有松风水月,花香与鸟鸣会很自然地涌入心间。”现实生活正是如此,只有谦虚为人,平和处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不显者,可以安然进退爱显本事、好炫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少人都有此弊病,有的人卖弄才学,有的人则喜欢宣讲自己的英雄事迹。其实,这并非聪明人的做法。真正聪明而有能耐的人不会张口闭口地说自己多么有本事,更不会说自己多么了不起。

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智者能人都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一个人名头太大,总会有人不服,甚至惹人憎厌。这些人的行为一旦有所偏差,就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一个和尚与一个贵公子同乘一条船。贵公子一上船就高谈阔论,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这让和尚顿生敬畏。由于船上空间小,和尚生怕侮慢了贵公子,因此蜷缩着自己的身子,抱膝而卧。

哪知那个贵公子越说越离题,其学问深浅被和尚摸透了。和尚知道贵公子的学问其实不怎么样,便问道:“请问相公,澹台灭明(孔子弟子)是一人还是两人?”贵公子答:“当然是两人。”和尚又问:“那么尧舜是几人?”贵公子答:“是一人。”

听完贵公子的回答,和尚笑了笑说:“这样说来,老僧该伸伸脚了。”

有才能的人不需要卖弄,只有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才喜欢吹嘘、卖弄自己,更有些人往往自恃有几分能耐便张狂行事,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蜀汉名将魏延开始时跟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后期,又特别受到诸葛亮的倚重。但是,魏延性格比较矜高,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时常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比如说诸葛亮胆小,自己怀才不遇,尤其是与杨仪简直势同水火。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军,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

当时,王平呵斥魏延:“丞相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你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

魏延很狂傲地说:“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吗?”

后来,魏延更加张狂,他竟然在众人面前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身后的马岱手起刀落,砍下了人头。

任何狂妄自大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即便有才能,也不要自以为是,拼命显示自己、炫耀自己,否则只会招来不测。事实上,做人应该以“不显”为基准,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积极做事。

唐朝的李泌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几度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了卓著功勋。唐玄宗曾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唐玄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与太子结为布衣之交。尽管太子与李泌结交,但是太子不称他的姓名,而称之为先生。

名震天下的李泌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倾向于隐世修仙,极力隐藏自己的才华。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急形势,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杨国忠听说了李泌的议论,非常嫉恨,正想找个机会下手除掉李泌时,李泌却又潜遁名山。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唐肃宗即位,特召李泌陈述天下之事。唐肃宗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再次请辞说:“陛下屈尊对待下臣,把我当成贵宾和朋友,这已经比宰相显贵多了。”

唐肃宗知道自己的朋友兼老师有能耐,一定要李泌任一个官职。最后,李泌实在请辞不过,便做了银青光禄大夫,虽不是宰相,但权力却超过了宰相。

李泌还规劝唐肃宗以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在李泌的出谋划策之下,唐肃宗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求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我和先生同忧,也应该与先生同乐,如今终于收复了河山,您为什么就想着离开呢?”

李泌说:“我有四个不能留下来的原因,一是我遇到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用我过重,三是陛下对我的恩宠太深,四是我的功劳太大了。因此,我不能留下来。”

经过一番劝说,李泌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到了唐代宗时,唐廷再次遇到危机,皇帝又特召李泌出山,要拜他为宰相,然而,李泌一再请辞。代宗没办法,只好在宫中筑了一个书院让李泌居住,一遇到军国大事就找李泌商量,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时局好转后,李泌又一次辞归山林。

人要懂得适时收敛自己,规避风头,应该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还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把握全局。

低调也要有原则低调并非畏首畏尾、唯唯诺诺,而是一个人尊严立世的根本方式,低调做人即是不卑不亢做人。

晚清一代名臣左宗棠在穷困落魄时常常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大骂同僚。同僚都知道这位书生惹不得,往往都绕道而行,因此没有人敢欺负他。

但等左宗棠扬名立万,成就一番事业后,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小,甚至有人在背后骂他,他也不生气。相反,他还会开诚布公地和骂他的人长谈,以德报怨、以德服人,这让很多人更加倾心地追随他。

对自己的转变他曾经这样解释:“当我一无所有时就像一粒沙,难免会被人踩一脚,如果没有火爆脾气,那么等不到机会降临,就被人欺负得奄奄一息了。如今,我身居显位,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脾气暴躁,就会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难免被人嫉恨。”

在贫困中,每个人都要昂起头争得尊严,而在富贵时,低下头才能赢得尊重,这是一种大胸怀、大智慧。

知道什么时候高高扬起头,什么时候谦虚忍让,成就人才的往往就是这种看透世情的智慧之心。

中国著名作家三毛曾在西方留学,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刚刚入住学校的宿舍时,三毛用自己的勤劳、善良、付出和忍让赢得了全体室友的好评和认可。可是,在得到大家的好评和认可之后,三毛却接受了大部分的额外任务——扫地、擦桌子、整理床铺。

起初,那些外国舍友还会对三毛的付出说一声“谢谢”,可到后来,她们就变得心安理得起来,甚至还颐指气使:“给我熨衣服”、“给我打饭”等一道道指令飞向三毛。

再后来,三毛的衣服也变成了公共财产,谁想穿就穿,她经常不知道自己的衣服在哪里。有的时候竟然五六个同学同时都穿着她的衣服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毛本着善良之心一忍再忍,她总以为应该息事宁人。

可是有一次,因为三毛的一点小小的要求犯了众怒,结果招来了室友甚至院长的谩骂、侮辱、栽赃陷害。

这一次,三毛再也难以忍受了,她愤怒地抡起扫把一顿乱打,把宿舍砸了个稀巴烂,还打了阻止她的人一个大耳光。

三毛“疯狂”的爆发震慑住了所有人,没有人会想到一向与人为善的她发怒的时候竟然如此让人恐惧。不过,这次彻底改变了三毛的命运,所有的事情都翻了过来:有人替她铺床、有人替她打饭、有人给她做头发,甚至连院长也请她吃点心。

经过这件事之后,三毛做事变得不卑不亢起来,所有的同学都对她刮目相看。

没有尊严的善良是愚蠢的,没有尊严的低调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和平”而付出尊严,那么这种和平不要也罢!

“低调”还是“高调”要看具体的环境、背景。在压迫的环境中,一味地沉默的结果就是让压迫愈来愈沉重,尤其是大尊严在前,如果一味地退让,那就是怯懦的表现。

春秋末期,楚国势大,首先称王,俨然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诸侯国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于是,小国前来朝拜,大国纷纷与之结盟。

齐景公派出相国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齐国使臣是相国晏婴后便对左右说:“齐国使臣晏婴身高不足五尺,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名不副实,如今楚强齐弱,不如借此机会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楚王说完,太宰从一旁走出说道:“晏婴善于应对问答,要让他受辱恐怕不容易。下臣有一个计策。”他把自己的计策仔细地说了一遍。

楚王听后大为高兴,连忙吩咐依计而行。

不久,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楚国都城城门外,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谁料,守门人指着城门旁边的一个小门洞说:“相国还是从这个门洞中进出吧!此洞宽敞有余,正好适合您这等身材的人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呢?”

晏婴听罢,微微一笑,道:“哈哈,出使狗国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从人门出入,难道楚国是一个狗国不成吗?”

守门人听了哑口无言,连忙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得报,沉思了一会儿,只好无可奈何地吩咐打开了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国都城。

晏婴不卑不亢的行为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名声,也为齐国保住了尊严,低调与否就在于分清楚具体的情况,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抗争。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看重自己的尊严,也看重他人的尊严。他们知道,尊严是在互尊中映现的。

有原则的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可以获得成就的处世态度。

第三节 糊涂者,方为真聪明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充分地表现自己,尽管自己不是天才,也绝不愿意放弃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然而,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并不是聪明人的行径,反而是愚笨的做法。

人人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很多,而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而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很少。其实,真正的聪明不是处处表现自己,而是用糊涂来掩藏自己,为人处世让三分,退一步,以图长远的福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其实,这是最不聪明的做法。很多时候,伴随智慧而来的不是处处聪明,而是貌似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和智慧者其外表往往是愚笨的。

古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首次用到“大智若愚”这个词。苏东坡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格高尚,对先哲的思想自是体会深刻,才会有此感想。

其实,大智若愚是一种故作糊涂的智慧。

况钟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便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因为自己出身小吏,况钟深知吏治中的积弊,也知道苏州小吏的奸猾。

不过,初到苏州,况钟并没有立刻着手吏治,而是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当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时,况钟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都听从下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一个大笨蛋。

过了3天,况钟召集苏州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事不可行,他却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就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况钟说罢,当即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的下属心惊胆战,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从此,苏州人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大智若愚”者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他可以利用这种“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灵巧”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一家日本航空公司需要向美国制造公司购买一批飞机,双方已进入后期的谈判过程。

谈判会议从早上8点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美国公司的代表通过图表解说、电脑计算屏幕显示等方式向日本提价。

美国公司代表以压倒性的准备资料压倒了日方代表,从前面的谈判过程来看,三名日方代表的表现让人感到失望,尽管美方代表希望带动起对方,然而,日方代表只是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也不说。

美方的负责人把一切介绍完毕后关掉了机器,看了一旁的日方代表一眼,不由地微微一笑。

美方代表重新拉亮灯光,转向日方代表问道:“请问,意下如何?”

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礼、面带微笑地说:“我们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脸色霎时惨白,说:“你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斯文地说:“都不懂。”

美方发言人不解地问了:“从哪里开始不懂?”

第三位日方代表不急不缓地说:“当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

美方代表松了松领带,他突然觉得很累,喘着气说:“那你们希望怎么做?”

日方代表齐声说:“希望你再重复一遍。”

美方代表没有将混乱而冗长的介绍重新讲一遍,而是不惜代价达成了协议。最终那家日本航空公司以原来买10架飞机的钱,买了11架飞机。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因为不争,别人愿与你相亲相近;不辩,别人也就找不到你的破绽。所以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不可否认的非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