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4871500000019

第19章 功禄财气顺自然,来之坦然,去之淡然(3)

人生本就不应该把所有的眼光都放在物质上,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那也是一种贫穷。一个对生活知足的人,就算一无所有,同样可以让自己过得快乐、幸福,并且把它们带给别人。

入夜,元圭禅师正在坐禅,一阵飒飒阴风过后,一位头戴高冠、身穿蟒袍、身材魁伟、相貌奇异的人,带领着一大群随从,来到了禅师座前。

元圭禅师不动声色地问:“来者为何来此?”

来者自负地说:“你难道不认识我吗?”

“我对佛与众生都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哪里会分辨你是谁呢!”

来者说:“你怎敢将我与其他人一同看待?你不知我是此地山神,掌握着你们的生死大权吗?”

元圭禅师微微一笑,说:“禅者看自身与虚空等同,与一切万物皆同。你不能毁坏虚空,亦不能泯灭你自己以及万物,你又如何能将我泯灭呢?”

山神说:“你所敬仰的是佛,我的神通仅次于你们万能的佛。”

元圭禅师说:“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佛亦不能。即使是佛也有三种不能。而你,至少有五种不能。”

山神不服:“我有什么不能的?”

“你不能违逆上天的旨意;不能让西天的星辰到东方运行;不能融化五岳;不能让河水倒流;亦不能幻化四季。此谓五不能。”

山神面有惭色。

元圭禅师接着说:“佛亦有三不能:不能消除既定之业;不能化导无缘众生;更不能让所有众生都成佛。”

山神怔住了。

元圭禅师看着发愣的山神,爽声一笑,正色道:“虽如此,然定业不能长久,无缘也只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在我看来,佛并非有何神通,佛的神通,在于能以无欲而通达一切。”

佛与常人一样,都有做不到的事情。任何人(包括神或佛)都不是万能的,但佛是强大的,它的强大就在于它以无欲而通达一切,因为无意于能力的强大,反使自己因豁达而彰显出强大来。世人热衷功名,正是要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能力之强,然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正是因为豁达而快乐,因为豁达而强大。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座宝藏,很多人因为追求外界的欲望,而忘了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

其实,一经挖掘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不缺少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到无欲,自然就可以顿悟,人生自然可以通达。

超然物外,才不会为富贵所累

佛说:“随缘自在,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是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道林禅师喜欢一个人住在树上,与鸟巢为邻,于是人送外号曰“鸟巢禅师”。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见道林禅师在树上坐禅,于是提醒道林禅师说:“你在这样高的树上打坐,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道林禅师说:“大树虽高,但却并不危险,只要我小心一点,就不会掉下去;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有心躲避,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躲过的,所以真正需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说:“我的生活平稳,而且我是朝廷重臣,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道林禅师说:“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道:“佛法是如何解释的呢?”

道林禅师回答道:“做坏事使我们心智迷乱,做好事使我们心灵明净!”

白居易听了深感失望,说:“这些道理连三岁的孩童都明白,又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何必说呢?”

道林禅师叹道:“三岁孩童都明白的道理,八十岁老翁却不一定会明白。”

白居易稍一沉吟,便解其意,连连点头称是。

世人皆为功名利禄所累,常常身处险境却仍执迷不悟。尽管也有人明白身处危险之境,但因受内心欲望的驱使,心智迷乱,结果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而欲望的不满足往往是悲剧的根源,正所谓“欲壑难填”,人生的灾祸皆源于此。有时就连3岁小孩也明白的道理,许多人却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

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当我们疲于满足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而且背负太多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疲惫不堪,无法体会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

南阳慧忠禅师佛法宏大,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慧忠答道:“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肃宗答:“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是欲望让世人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肃宗说:“如何才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道:“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肃宗说:“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肃宗答:“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慧忠说:“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如此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世人求佛究竟是为了什么?恐怕大多为了是求财、求福寿,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种种欲望,但是却没有人思考过,当所有的欲望都满足以后,人生又当何所求?其实人们祈求满足所有欲望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更快乐一点,更满足一些,但是,何苦要绕个大圈子呢?你现在就放下心头的欲望,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不滞于物,岂不快哉?

一位老和尚座前有两个得意弟子,他想从两个徒弟中选出一个做自己的衣钵传人。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到林子里去捡一片最好的树叶。”

两个徒弟领命而去。

大徒弟在外面转悠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很多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好的。”

不久,小徒弟回来了,递过一片在别人的眼中平平常常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可能算不上最好,但它却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树叶。”

老和尚圆寂之日,把衣钵传给了小徒弟。

世界上本没有最好的树叶,世间的许多遗憾,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而忽略了生活的快乐。因此,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寻找完美上,倒不如踏踏实实地从眼前做起,把握每一次机会。哪怕是一片最平淡无奇的树叶,也有它美丽的一面,就看世人怎样去看待了。

看淡名利,勿沉溺于物欲

有些人利欲熏心,终日追求钱财。因此,不免利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钱为人生活之源,断之则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切忌妄取。所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世间一切钱物是为人而设,人非为钱物而生,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因此人们万不可沉溺迷恋于钱物,致忘却本心,反为钱物所驱使。

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甚丰,心里喜悦,于是相约择期相伴归家。

二人在归程中,哥哥心里贪念忽生:钱是万能的,上可通神明,下可使鬼役。世间所有之物,没有钱断然不能取得!但钱少了做事很难见效,令人困窘,现在这荒郊旷野,四处杳无人烟。我如果将他杀死,将其所赚的钱装入自己的钱袋,此生便无后顾之忧,再也不用为生计奔波了。这时其弟心里也是同样的想法:我离家千里出外经商,栉风沐雨,异常辛苦,且利润微薄,这里异常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他杀死,取其金帛,便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此生无忧了。

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此言语和眼神,均现暴戾之色。

正值此千钧一发之际,所幸兄弟二人忽然念及平日手足之情,悬崖勒马,进而心中悔悟,各暗自惭愧,相对执手坦言:“为利不义,手足相残,做人薄情寡义至此,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二人挽手共至河边,哥哥将钱财投入水中。弟弟说:“善哉!善哉!”而后弟弟亦将金钱弃入水中。哥哥也说:“善哉!善哉!”

兄弟相对而笑,互问:“咱们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弃于水中,为什么还说善哉呢?”随即两人各自答言:“我们因为钱财而互生恶心,是贪欲太盛的缘故啊,以致我们欲相互为害,今天把这害人的钱财和贪欲一并丢弃,故言善哉!”

经过这番波折,兄弟两人大彻大悟,过起了淡泊的生活,只要有一点多余的钱,就拿去接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佛家有个观点是:“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由于所求太多、太繁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做不到“无求自安”,但是起码可以采取“减法”——当烦恼和痛苦的时候,要勇于删除一些欲望。

当减去那些对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的欲望,保留那个对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时,迈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拥有的快乐也会更多。过简单的生活,主动摒弃一些东西是一种成熟的心态。减少并不意味着退步,只是做了合理的减法,化繁为简。

当然,减少也不是懒惰或不思进取,而是要剔除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负累,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物欲所驱逐,不让生活终日忙忙碌碌,不让健康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不必为了功名利禄而去刻意结交自己不喜欢的朋友,不必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而去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我们要还原生活的本真,真实体验生活中的自由、轻松和属于生命自身的意义。我们要有节奏地适当放慢脚步,给生活多做减法,这样生活才会从容,身心才会舒畅。

得未必是福,失未必是亏

人的一生中有得也会有失,有高潮也有低谷,甚至有时候不幸都会变成万幸。

有一个国家,虽然地方很小,人也很少,可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却过着悠闲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有一位不执著于做官的宰相和一位很大度的皇帝。

这个皇帝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过他很喜欢打猎。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和宰相一起微服私访。

这个宰相除了处理国事以外,就是陪着皇帝一起探查民情。宰相有个爱好,他喜欢研究人生的真理,他最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这些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天,皇帝兴高采烈地到草原上打猎,随从们带着几十条猎犬,阵势很壮观。皇帝的身体锻炼得非常好,筋骨结实,皮肤很有光泽,看上去很有一国之君的风度。

手下看到皇帝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地追逐一头狮子,都不禁赞叹皇帝勇武过人。

狮子奋力逃跑,皇帝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狮子的速度减慢时,皇帝才从容不迫地弯弓搭箭,瞄准狮子,利箭顿时像闪电一样,眨眼间就不偏不倚地射入狮子的脖子,狮子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皇帝很开心,他看着狮子躺在地上很长时间都没有一点动静,一时失去戒心,竟然在手下没赶上他的时候,就下马检视狮子。没想到,狮子就是在等待这一刻,它使出最后的力气,突然跳起来向皇帝扑过去。皇帝当时吓得愣住了,看见狮子张开血盆大口扑过来,他下意识地用手一挡。

庆幸的是手下及时赶到,立刻发箭射入狮子的咽喉,皇帝觉得小指一凉,狮子就闷不吭声地倒在地上,这次狮子的确是死了。

手下忐忑不安地走上来询问皇帝是否无恙,皇帝看看手,小指头被狮子咬掉了一小截,血流不止,随行的御医立刻上前为他包扎。虽然皇帝伤得不算严重,可是他打猎的兴致已经被破坏了,本来皇帝还想找人责骂一番,可是想到这次只能怪自己太过心急,不能责怪别人,所以皇帝闷不吭声,众人也就跟着黯然回宫了。

回宫后,皇帝越想越不高兴,就想到找宰相来饮酒解闷。宰相得知这事后,边向皇帝敬酒,边笑着对皇帝说:“皇上,您少一小块肉也总比丢了性命强得多,想开一些,这些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皇帝一听,憋了半天的情绪终于找到宣泄的机会。他看着宰相生气地说:“你实在是无礼,你真的觉得这些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吗?”

宰相虽然明知皇帝在发怒,却毫不在意地回答:“皇上,的确,假如我们可以超越自我一时的得失成败,就会发现这的确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皇帝说:“假如我把你送进监狱,这是不是最好的安排呢?”

宰相笑着回答:“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依然相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皇帝说:“假如我吩咐手下把你拉出去砍头,这也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吗?”

宰相依旧笑着面对,好像皇帝在说一件和他毫不相干的事:“假如是这样,我依然深信这是上天对我最好的安排。”

皇帝勃然大怒,用力拍了一下桌子,两名手下立刻走上前,皇帝说:“你们立刻把宰相抓出去斩了。”

手下愣住了,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办。

皇帝大声说:“还等什么!”

手下这才如梦初醒地上前架起宰相,在他们往门外走的时候,皇帝忽然后悔自己这样说,于是又对手下说:“先把他关起来再做处置。”

宰相回头对皇帝笑着说:“这的确是最好的安排。”

皇帝挥挥手,两名手下就架着宰相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皇帝养好伤,他打算像从前一样找宰相一起去访查民情,但是一想到是自己亲手把宰相送入监狱的,碍于身份,他也放不下身段,只好叹着气自己一个人出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