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4869700000039

第39章 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是“王道”(2)

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两个企业要进行某种市场竞争,可以把眼光放在双方发展的前10年。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些数据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因为时间久远,而且市场形势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导地位,在博弈中的一方必然要掌握很多新鲜、有效的信息,而对手如果没有掌握这么多新鲜、有效的信息,你们之间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只要一出现,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胜算的可能性就大。

经济学家指出,双方都互相了解对方的信息,这种情况被称做是“白箱”。而了解对方一部分情况,还有一些情况没有被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灰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对方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这种现象被称为“黑箱”。在这3种情况中,如果是“白箱”,你就可以很果断地进入博弈局,因为这样的博弈你是站在有利的一方。但是,如果对方的信息呈现出“灰箱”和“黑箱”的时候,进入博弈局时务必要谨慎。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博弈结果的胜算率都是不明朗的,所以作为博弈者来说,此时不宜贸然进入博弈局。

天堂好还是地狱好

有一个笑话说,一位罪犯在死后见到了上帝。上帝给了他两个选择: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罪犯因为不知道这两个地方哪一个比较好,所以他要求参观一下。上帝先带着这个罪犯去了天堂。在天堂里,这个罪犯看见人们生活的比较悠闲,甚至有一点无所事事,这样的状况让罪犯感到非常无趣。于是他又要求上帝带他去地狱看看。在地狱里,他看见人们都在喝酒聊天,到处欢声笑语,生活得非常有滋味。罪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狱。等他真正到了地狱的时候,却被抬到一口油锅前。这个时候,罪犯问上帝:“你给我看的地狱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啊。”上帝微笑着说:“地狱也是有很多规矩的,你看见的只是比较好的景象而已。”

在这则笑话中,上帝很好地利用了信息不均衡博弈。罪犯并不知道地狱更多的信息,他只是从眼前看到的信息对地狱做出了选择,但是对地狱的完整信息他却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这场博弈中,他选择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了解信息不均衡的博弈原理。

田忌赛马是《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比赛规定每人拥有的马匹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赢得一场比赛,就可以获得千两黄金,如果输了就要付给赢家千两黄金。但是,齐王无论是哪一等的马匹都比田忌的强,所以如果田忌规规矩矩地拿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胜算的机会肯定是零。

孙膑为田忌出了一个主意,不但没有输还轻易地赢得了比赛。人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说孙膑的计谋了得,其实这个计谋之所以能使田忌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田忌和齐王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处于信息均衡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对彼此要用什么马,好像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就像两个人在打牌的过程中,彼此都知道对方手里握着什么样的牌,但是却不知道彼此出牌的顺序是什么。

在赛马的过程中,规则是既定的,但是为什么在赛马的时候能轻易地将自己的马匹换了,却没有让齐王看出来呢?这是因为齐王对马匹信息不了解。这里,换马的计策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原理。因为大家在比赛之前的信息都是透明的,孙膑和田忌都了解齐王对马匹种类的了解程度,但是齐王却不知道孙膑比他更了解马匹。所以,在这场比赛中,无论齐王出什么牌,田忌都是赢家,因为他们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在什么情况都透明的前提下,胜算的结果就是靠对这些马匹信息的了解取得的。所以,在赛马的过程中,孙膑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齐王每次用的是什么样的马,但是,齐王却未能将田忌的马看得那么透彻,所以在这场博弈中,最后的胜利者是田忌。

信息不对称往往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胜利的保证,在很多商业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商家赚取利润的原因。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才出现了下面的情形: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很多品牌开始进入我国的内地。人们渐渐有了一种品牌意识,很多商家就是因为了解到消费者的这种品牌意识,所以就开始进行了贴牌生产。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销售手段。贴牌生产就是某企业的产品有市场、有渠道,而且销售范围非常广泛,但是这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有的甚至连生产线、厂房都没有,但其产品的销量在市场上却一直非常高,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减少运营的成本,这个企业可能不会考虑新开发生产线。但是为了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多的时间,这个企业就把自己的产品委托给同类的生产商进行生产,然后再贴上这个企业的牌子,这就是贴牌生产。

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贴牌生产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赚取了大额的利润。也就是说,某商家委托一个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为自己生产一类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出售给消费者。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是贴牌产品,所以在买的过程中完全是一种不设防的心理。有时候,还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样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有很多厂家选择对贴牌生产的产品偷工减料,从而牟取暴利。有很多厂家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被弄得声名狼藉。其实在这场博弈中,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贴牌生产商。因为委托厂家的信誉受到了打击,而这样的信誉是千金难买的;而消费者出了钱,购买了商品,却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品牌产品。所以说在这场博弈中,真正靠信息不对称盈利的是贴牌生产商。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贴牌生产这个概念,所以,在鉴定商品的时候,顾客会更加仔细。这个时候商家的盈利面就比较小,所以贴牌生产商再想以次充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即使买家知道很多信息,但是对卖家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因为很多关键的信息都掌握在卖家手里。所以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始终是存在的。卖家的信息是他们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一旦让买家知道了这样的信息,那么卖家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很多卖家都说自己有保密配方,这其实就是卖家对某些信息的绝对掌控。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主动权,卖家才能在与其他商家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也才能赢得利润。

位列“13”的异教徒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15个基督教徒和15个异教徒共乘一船,这条船出海没多久就遭到了强烈的暴风雨的袭击。如果不想出一个办法,可能所有人都会丧命。为了挽救这条船和船上人的性命,船长决定将15人扔下海。但是,这里有15个异教徒和15个基督教徒,如果平均来算的话,对谁都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了公平起见,船长决定让这30个人围成一个圈,然后他围着这个圈开始点数,每点到13的时候,这个人就被请出这个圈子。就这样,一直数够15个人,然后再将这15个人扔下海。

在基督教徒中有一个人是数学家,他利用了一个数学上的规律将所有的异教徒都排在13这个位置上,每次当船长点到13这个数的时候,就有一个异教徒出列。就这样,最终这15个基督教徒都安全地待在了这条船上。

这个基督教徒是怎么样做的暂且不说,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15个基督教徒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地待在这条船上,无疑得感谢这个数学家。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船长和那些异教徒都知道这些基督教徒里有一个数学家,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方法对自己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但是,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条重要的信息,才造成了最后的结果。所以从结果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些异教徒性命不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场博弈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这些异教徒丧失了生命。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败给对手的也有很多典型事例。

明朝建文帝时期,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后,燕王朱棣一直非常不乐意。他在不停地努力,训练军队,收买人心,伺机谋反。但是,纸包不住火,朱棣这种打算很快就被识破了。这个时候,朱棣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然而,朱允炆已经发现了,他开始阻止朱棣。这个时候的朱棣因为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在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之下,没有办法,朱棣只好想出一条缓兵之计,就是装疯卖傻。这场博弈的前半段,是以朱允炆的胜利结束的。在前半段的博弈中,因为朱允炆对信息掌握的充分性,使得朱棣没有办法估计到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对付自己,因此,朱棣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场博弈在第二个阶段中,朱棣将自己的活动转到了地下,也就是说他不再将自己的打算昭示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他的信息变得非常隐蔽。就在他装疯以后,有人曾将他“疯了”的形态报告给朱允炆。这个时候,朱允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后就开始放松了对燕王的监视。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再一次在两个博弈者之间出现了。

朱棣知道自己是装疯,但是朱允炆对此的判断却没有那么准确了,他不知道朱棣是装疯还是真疯。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还在用第一局的方法来和朱棣进行较量。在第一局中,他都是通过朱棣正面的表现来判断其有谋反的意图的,这个时候他还是根据正面的信息来判断朱棣是不是真的疯了。

根据他派去观察朱棣的人回来报告朱棣的种种表现,他判断有90%的可能是真疯。但是,这个时候有身边的人提醒他说,朱棣非常狡猾,不应该相信他,应该再进行刺探。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始终存在的。也就是说,朱棣装疯和朱棣知道皇帝会不断地刺探这件事情的虚实都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但是朱允炆却不知道朱棣是不是真的疯了。所以,这样一来,朱棣只需把装疯的事情做好,就已经为自己扳回了一局。

此时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是朱棣的长史,他知道朱棣装疯的事实,并把他报告给了朱允炆。这个时候,两边的信息出现了暂时的均衡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对朱棣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长史道出了信息,朱棣面临着被杀头的危险。朱允炆派张信去逮捕朱棣,张信对这件事情犹豫不决,他回家向自己的母亲说了这件事情,母亲的态度是反对他去逮捕朱棣。当然,其中的原因不可考证。

张信听从了母亲的话,他偷偷地到朱棣那里,将朱允炆要逮捕他的事情告诉了朱棣,这个时候,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又一次出现了。就是说,朱允炆以为张信去逮捕朱棣了,但事实是张信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棣。这样的举动让朱允炆很快地陷入了被动。因为这条信息被朱棣掌握了,所以两人之间出现了信息的落差。很快地,朱棣就利用他的信息优势将朱允炆打败,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然说朱棣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足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但是可以看出来,两个人之间的博弈优势就是看谁对关键信息掌握得多。在最后的博弈中显然是因为张信的原因让朱棣掌握了关键的信息,这也是他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博弈中,像这样类似的政治斗争没有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博弈中,人们所要得到的是胜负,而不是正确与否。掌握信息多且准确的那一方,很容易成为博弈中的胜利者。也就是说,掌握信息多的人可以将这件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在很多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博弈的双方一旦进入了博弈局中,掌握信息就是赢得胜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某一方掌握的有用信息越多,胜利的机会就会越大。在掌握信息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对方不知道的或者是比较模糊的。拥有了这样的信息,才能在对方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商家会有很大的赢利空间,但是为了能在消费者那里得到很好的信誉度,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否则,消费者一旦被骗,商家立刻就会失去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