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24868100000017

第17章 常虑忧患,低调敛锋芒(3)

美国某社区公园要开展一次活动,在活动的前几天,都是万里无云,天气预报也说活动当天是个大晴天。一位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的年轻人发现在活动场地的一个角落,堆放了许多帐篷。于是他问主办人,天气这么好,为什么要准备帐篷呢?

主办人回答:“为以防万一啊,倘若一会儿下起雨来,帐篷立刻就能支起来。”他还指着不远处坐着的几个人告诉这个年轻人:“看,他们就是帐篷公司的人,他们会随时待命。”

年轻人一问帐篷的价格,吓一跳,这部分费用居然占整个活动费用的六分之一。

接下来是登山活动,领队在山路上遇到每个岔路,都会停下来排列石头或折树枝作记号。年轻开始感到不解,问:“我们是由山的这边上去,由那边下去,也不用走回头路,为什么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

领队笑着回答:“对熟悉的路,我通常会做进一步的打算,而对不是很熟悉的路,则习惯做退一步的打算,不管爬什么山,我都会做好迷路的准备。”

人生也如同登山,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必要的准备,在美国却是理所当然的。其实,退一步想,假如真的遇到点什么事儿,他们的损失的确是最小的。

不要说他们神经质,事实上,孔老夫子也是个懂得规避风险的人。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鲁国的城门已经非常破旧了。有一天,孔子经过此城门,只见他非常快速地走了过去,好像很怕城会倒埸的样子。周围的人都笑着告诉他:“哎呀!这里的城门早就已经这样了!”其意思很明显,“孔老先生您未免也太紧张了吧,哪会那么刚好,就压着您了!”

孔子却说:“我正是怕这城门早就已经这样了,说不定它突然就垮掉了呢。”

孔子是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他有句名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说明白些,就是君子以谨慎的态度面对人生,唯恐发生不幸,所以总退一步想,小人则比较喜欢投机行险,觉得不幸的事,不会那么巧地落到自己头上。

就像搭乘飞机的安全检查非常严格,但是一般的旅客是不会抱怨的,他们会安安静静地排队,因为他意识到:严格是为了让乘客更加安全,这其实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形式。不要因为现在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想着“反正灾难临到我身上的机会很小,值不得花这么大的心思。”如果真的出了事,恐怕后悔就来不及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是个很好的习惯,这样于危险突然来临之时,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不要总等着临时抱佛脚。

身处高位,更要理会小事

人们有这样一个习惯,当身处高位时,便不愿意再沾惹小事,好像恐怕做小事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或姿态。其实,当我们顺风顺水时,更应常做些小事,不要安于现在的成功,只在上面下达命令,而不肯轻易为小事出面。身在高位便不理“俗事”的人,在成功的位子上是呆不长久的。

一个人如果在高位时尚能做些分外的“小事”,自然不必担心因高位蒙蔽了眼睛,看不清楚现在的行情,也不必担心别人议论自己的得意忘形了。

日本东芝的士光敏夫说:“上级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对下级的教育。员工三倍努力,领导就要十倍努力。”士光敏夫在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早就不再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它的生产每况愈下。在士光敏夫接任后,他每天巡视工厂,走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还经常和普通员工一起吃饭。每天早上,他总是提前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每个人问好。在士光敏夫行动的感染下,员工增加了相互间的沟通,慢慢团结起来,上下一心,没过多久,东芝的生产力就恢复正常,而且有了非常大发展。可以说,日本东芝电器公司的名誉和成绩与士光敏夫的以身作则做法是分不开的。

如果身在高位的我们能在率先示范,那么这种热情和精神就会影响所有人,你积极,大家更积极,你努力,大家更努力,它就像一种无声的命令,激励着每个人,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

沃尔玛家族做超级市场的零售小生意的,服务的人群只是普通人,但沃尔玛却是最富有的人。在2004年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排名中,沃尔玛是第一名。管理人沃尔顿以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从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美国《财富》杂志的一位记者要去采访沃尔顿:“请问明天我可以去您的办公室采访吗?”

沃尔顿回答:“当然可以。”

在他们见面的那天,那位记者很早就来到沃尔顿的办公室,等了半天,还不见沃尔顿,于是准备出去透透气,结果他在超市外面找到了沃尔顿。此时沃尔顿正在路上爬上爬下地为客户修理汽车。原来,一位客户到超市买了许多东西,出来的时候汽车抛锚了。沃尔顿刚好从这路过,而且自己对修理汽车比较在行,所以拿起工具来替那位顾客修起车。过了半个钟头,汽车修好了。沃尔顿这才和这位记者一起走向他办公室。

记者对他的行为感觉不可思议:“你是董事长,为什么还要自己做这种事情?”

沃尔顿却笑着回答:“这是我做生意的原则,我的办公室就在街上,这是客人需要我的地方,而且我相信,我们集团的每位员工都会像我一样,乐于为顾客提供热情的服务,只要把客户稳住了,他以后还会愿意到我这儿来买东西的。我想那位顾客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忠实顾客。”

有如此身先士卒的领导者,员工岂会懈怠?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就是为了鼓舞士气,也了解一些真实的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失了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在经历过数次战争,而且常常是亲身到战场杀敌。有一次,李世民与窦建德交战,他只带尉迟敬德一员大将和几名士兵前去诱敌,当窦建德率五六千骑兵追杀过来时,李世民毫无惧色,亲手射死敌军将领和几个士兵,几个人居然吓得几千骑兵不敢动弹;还有一次,李世民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不幸敌军的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想杀掉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上前,把单雄信刺落马下,才得以让李世民突出重围;李世民作为全军的统帅,几乎每次作战都带头冲锋,这激励了将士们士气,每个人都奋死争先,手下人的团结为李世民夺取作战胜利提供了保障。

当然像李世民一样的皇帝并不多,可是御驾亲征的皇帝却并不在少数。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要提高效益和效率,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假如我们总是强调某件事情如何重要,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可是我们却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别人会作何感想?想让别人做事认真负责,身于高位的人首先要积极地做出认真负责的样子,身体力行,让别人能经常看到你冲锋在“第一线”,你才能影响他们。

能不伤人时,就不要伤人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些不顺心的事,与人发生口角,此时,我们能不伤人时,尽量不要伤人,因为伤人既会刺伤别人,也会刺伤我们自己。做人低调一些,为自己留点退路,忍耐一时,要知道,极少有人锋芒毕露还能全身而退的,反而有很多人却因此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据说,世界上有一半的麻烦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说话不注意的危害和愚蠢是相同的。说话不当者虽然未必都是愚人,不过却是在做愚事。在生活中,我们每一言,每一行都要谨慎,话,要考虑后再说,能不伤人,又何必与人结了仇?

一位年轻人上了公交车,买完票后,拿着一张地图在那仔细研究,不过这张地图可能没解决他的实际问题。年轻人犹豫了一会儿,问售票员:“请问我去XX地应该在哪站下车?”

车辆正在行驶中,售票本也无事可做,她抬眼看了一下年轻人说:“你坐反了,应该到对面去坐车。”

事情到这儿本来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售票员紧接着来了一句:“你看这么半天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看!”

虽然这话有点不中听,但是年轻人也算有涵养的人,他笑了一声,收起地图,准备下一站下车。

年轻人没说什么,可是旁边有一位老大爷看不下去了。他告诉年轻人:“你不用下车,再往前坐四站换乘一辆公交也能到。”要说老大爷话说到这儿也可以了,可是他也没说完,他也紧跟着说了一句:“现在的人哪,没素质的真多!”明显,这位老大爷说的是售票员。可是,他这打击面又有点大了,没轮到售票员说话,站在边上的女孩说话了:“您这话我可不爱听,也不能说年轻人都没素质吧,没素质的毕竟是少数呀。”

整个车厢的气氛,因为几个人多说的几句话,变得沉闷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车上,可能除了惹一顿气之外,对故事主人公的人生再无伤害,但是为一件小事生气伤人又何必?这种说话的形式可能是一种习惯,如果面对的不是陌生人,而是自己朋友、客户甚至是对手,他们仍以这种口气说话,那么对于自己的前程又怎能无害?

不必因一时图痛快而伤人,这等于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和余地,把自己暴露于弹火纷飞的战场中。我们应该隐其锋芒,至刚则易折,能够避免不必要伤害时,不如多留一分情面。

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关羽之死,正和他爱伤人有关,这让他在关键时刻众叛亲离。关羽攻打曹操时,吕蒙渡江得荆州,而重镇南郡和公安和还在蜀军手里,这两个地方由糜芳和傅士仁分兵把守。

关羽与曹军打仗时,曾因后勤不到位而对他们二人发火,这让两位将军和手下们担心自己的性命,于是,在关羽回去救荆州时,许很多人偷偷去投靠东吴。在关羽半路被包围时,手下的很多将士都没有士气,战至黄昏,周围已全是荆州士兵,此时军心大乱,大部分士兵都投降了。关羽止喝不住,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

在关羽退到麦城的时候,刘封和孟达两位将军又找借口不出兵相救,关羽的失败在这时已成注定。

我们不妨想一下,糜夫人的亲弟弟糜芳和刘备所收的义子刘封为什么会在关羽最危险的时候不出手?无非是他们恨关羽,不想救他。糜芳、傅士仁二将在荆州城外屯扎时,因不小心失火,把粮草烧毁。关羽为此惩罚了他们,在这之后,关羽还说:“若吾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这样的人,谁不害怕?于是两个想:“想到关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可见,关羽伤人伤得多么深,以至于两个人对他的危难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