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24868100000015

第15章 常虑忧患,低调敛锋芒(1)

人们常常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便开始贪图眼前的着安逸和成功,忘记了前面或许还有危险。只是心满意足地沉浸于成功的喜悦里,从此不思进取,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大笑,甚至开始目空一切,变得骄狂起来。当我们丧失了忧患意识时,那么成功也将会变成了失败之母了。

事实上,当我们有所成就时,更应常虑忧患,这才保住成功之道。一脸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副颐指气使的表情,一副得意忘形的面孔和专横跋扈的气势,迟早会让我们走向失败,如果我们傲字当头,往往因蔑视别人而导致自身的失败。社会的门楣虽有高低,而低调和谦卑的姿态却能让我们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正所谓“谦卑处世人常在”,不妨试着低调一些,敛起锋芒,这样一来,无论我们处于哪种境地,都能如鱼得水。

低调处事,远离雷池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道出一个现实,太过优秀且过于张扬的人难免会招致灾难。尤其是当我们处于优势地位之时,更是如此,因为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本身行事就已经受人瞩目了,若再不时地张扬一番,别人即使表面上信服,笑脸相迎,恐怕背地里也会奚落你一番。精明从不应表现在表面,也不在一时的能耐,那些口若悬河、逞一时威风的人实际上是愚蠢的,即使他们富有才华,但不知道藏锋,也可能会遭人嫉妒和暗算,因而最终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应该低调处事,方能远离雷池。

孙叔敖在做楚国的令尹时,整个楚国的官吏和很多百姓都去祝贺他。可是一位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像吊丧一样来了。

孙叔敖虽然纳闷,但也整理好衣冠出来接见了他,他问老人:“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这么大的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这里的人都是来祝贺我的,只有您好像吊丧一般,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赐教于我?”老人回答:“的确有话要告诉你。当了大官的人,如果对人骄傲,人们就会离开他;那些职位高的人,独揽大权,皇帝就会讨厌他;有优厚的俸禄,却不知道满足,祸事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听后向老人拜了两拜:“我真心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老人接着说:“地位越高的人,态度越要谦虚,官职越高的人,处事越要小心谨慎;既然俸禄已经够丰厚了,那就不要索取分外的财物。只要你严格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治理好你的辖区,而你也是安全的。”

仗着自身的优势去卖弄或者张扬,只能招致他人的不悦,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当我们行事张扬,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之时,定会伤及周围的人,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正所谓“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因自己处于高位而张狂,是不利于自己的前途命运的,稍有成就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的人迟早会吃大亏。人们常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无论我们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还是陷入被动境况,都要藏锋敛迹,千万不要将自己抛到风头浪尖上,趾高气扬地在他人的跟前炫耀,做人低调一点没有坏处,若是本身处于低谷之人,卖弄几分倒也罢了,顶多招致别人的奚落,也没什么大损失,而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则不一样,奚落的背后往往还有因嫉妒而来的怨恨,在这种怨恨的目光中行事,恐怕会步步为难。一个不知低调行事的人迟早是要吃亏的,锋芒毕露的人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靶子。

“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已经高高在上时,就不必以一副傲慢姿态出现在世人眼中,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我们应适时地修剪自己的锋芒,静时收敛锋芒,战时再锋芒毕露,平时谦恭一些,放低姿态,才能远离雷池。

另外,处于优势地位经常在无意间就越了雷池,也许做这样的事情时我们是好心,所以自己感觉不到高调,但有心人却可能已经记在心上了。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为人非常正直,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一年子路做某地的行政长官,正值夏季,因为雨水太多,子路担心洪水暴发不能及时排解,造成水患,于是他带着当地的人们疏通河道,修理沟渠。子路见到人们夏季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是辛苦,就准备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点东西吃。

孔子知道后,立刻派子贡去前去制止子路。子路得知是老师的意思,非常生气,他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我怕发生水灾才搞这些水利工程,现在看到大家这么辛苦的干活,又饥饿不堪,才想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弄点吃的。可是你却让子贡制止我,这岂不是不让我做好事吗?你平时总是教导我们仁义,但却不让我付诸于行动,我以后再也不想听你的了!”

孔子说:“你真是糊涂,如果你真可怜大家,不忍心看他们挨饿,为什么不禀告君主,用官府的粮食给大家呢?现在你拿自己的俸禄去犒劳大伙,不是等于告诉大伙君主没尽到对百姓没有恩泽,只有你是个大好人吗?我知道你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让有心人曲解了你的意思中,你肯定是会被君主治罪的!”

有些事情不该我们去做,做了便是越位、越权,这本身已经足够张扬了,即使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却对谁都起不到好作用。做了不该做的事,别人也不一定都念着我们的好。所以不如学学藏巧于拙,做一个善于收敛自己的锋芒和盛气的人,这样不仅能让你免遭暗算,还能为未来的成功蓄势。

谨小慎微,时时如履薄冰

荣华富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而能在取得成绩时依然低调,谨小慎微地做事却并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然而,却低调正是已得荣华富贵之人的为人哲学,抛弃低调,我们很可能在不久后败下阵来。富贵当然让人倾慕,但自古富贵险中求,成功的人也正是在风口浪尖上的人,荣华当然让人向往,但自古荣华难常在,因为拥有荣华的人多在枝头惹眼处。越是拥有荣华富贵的人,越要低调做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和保全自身。

晚清权臣曾国藩虽身在高位,可是时时如履薄冰,即使在大功告成之日,都觉得如蹈危局,然而正是他时时提醒和反省自己,才使得曾国藩不终也终,不胜也胜了。

当人们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拥有一份功劳时,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然而很多人都选择了最危险的一种,处处高调行事,恐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其实成功固然可喜,但若想保住成功,就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谨慎处世。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失去得之不易的成功。

西楚霸王项羽,自成就了一番伟业之后,就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为功高天下。于是,不听亚父的劝告,3次放过杀刘邦的机会,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他因为不够低调,不够谨慎,在得到成功的同时,他却失去了别人的爱戴,所以防止失去就要“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定要从得中察觉失,不断提升自己,反省自己。得到了,要不要顾着自喜,因为失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向你靠近。

我们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谨慎做人不但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也是一种高深的处世哲学。它不但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诫。真正的聪明人反而更低调,更懂得整整谨慎,不落人一点口实。

郭子仪扫平安史之乱后,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仪,并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

有一次小两口吵嘴,郭暧看不惯妻子摆出一副公主的样子,就愤懑不平的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你父皇的江山还是我父亲打下来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才没当这个皇帝!”升平公主听到郭暧出此狂语,气的立即回宫禀报皇上。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投诉后,不动声色的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就不是咱们李家的了。”他劝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要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在唐代宗的劝慰下,公主消了气,主动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事后,吓坏了,他听说儿子口出狂言,几近谋反,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到宫中面见皇上,请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却没把这件事当成一件重要的事,而是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仪说:“小两口吵嘴,话说的过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老话叫‘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装作没听见就行了。”唐太宗糊涂了一把,这一举让郭子仪放宽了心,对唐太宗也更加信服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谨慎小心的人持取笑的态度,认为他们想得太多,于是有资本傲慢的人多数选择了傲慢,但事实上,那些谨慎小心的人最终能更上一层楼,而傲慢只会为让人摔得很惨。其实唐太宗会做人,郭子仪何尝不会?他是真心把儿子绑起来吗?恐怕未必,只是他担心皇帝多心,所以才这么做的。谨慎小心地处世总是不会错的,正所谓“强在弱中取,进在退中求”,锋芒毕露者定会前途无“光”,而处处谨慎行事之人,看似胆小怕事,却是事端最少的人。海纳百川成汪洋,是因为它将自己放在最低处,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常常因为不太过大意而失却荆州。想保持现在的成就,则一点大意不得,时时保持低姿态,把自己放低一些,这种低姿态会让我们避开不必要的纷争,甚至损失,为人谨慎一些,多想一些,多退让一些没什么不好。

求缺惜福,生时不忘地狱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如同太阳只要一到中央,立刻就会偏西,月亮到了极圆之时,马上就会开始月亏,而且有些事情即便看似完美,事实上,也并不完美。所以不必强求完美,无论我们处于哪种人生阶段,都应学会求缺惜福。求缺,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因为你所拥有的已经够多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什么幸福可言,有何福可惜?事实上,你没有想过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能有份工作,能有容身之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比起那些正在遭遇各种天灾人祸的人,你没有受到伤害,没有四肢不全,这就已经是幸福了,不要等到灾难来临的时候,才想起今日的好;而惜福则是一种感恩的情怀,懂得用心去感谢所有的人和事。求缺与惜福才是让人感觉到幸福的关键,如今的物质生活这么丰富,可是许多人都说没有幸福感,也没觉得快乐,其原因就是少了“求缺惜福”的心态。

在我们感叹着今天的成就和好日子时,当然也不应忘记还有苦难的存在,无论是经历过的还是没有经历过的,都要记得它是真实的,人生需要时时谨慎,因为很可能在我们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时候,也极也可能是走下坡路的开始,正如曾国藩晚年回顾自己人生时写的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生时不忘地狱”确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不忘“地狱”,才有惜福之心,不忘“地狱”,才能避免入地狱。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只斑马在一次逃避狮子的袭击中,出于本能,向后踢了一脚,巧合的是它刚好踢中了狮子的头部,狮子当时就倒在地上,没过一会儿就一命呜呼了。于是斑马群里就流传着这只斑马是上帝派来的保护整个马群的神马。在众斑马的推崇之下,这只斑马成为草原上斑马群的领袖人物。而狮子们自从知道它们的同伴有一个就丧命于这只斑马的铁蹄之下,都开始躲避着它走,毕竟,谁都不想找麻烦。

于是这只斑马过了一年多的好日子,整日趾高气扬,等着大家进贡的食物,除了晒太阳和玩耍外,它再也不与大家一起奔跑了。这只斑马在幸福中发福了。油光发亮的毛皮和庞大的体形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是马中之王,加之它刻意慢悠悠的走路姿态,无不显示着它的领袖身份。

不幸的是,一只从外地流浪到这里的狮子在看到斑马群后,对着斑马们垂涎三尺。可是它仔细看了一下斑马群,却发现其中弱者不少,但大多骨瘦如柴,就像小羊羔一般,实在值不得自己下手。正在犹豫要不要换个地方找猎物时,它的眼前突然一亮——猎物出现了,一只油光发亮、体态肥胖、走路像散步一样的斑马进入了它的视线。这只狮子并不认识它,只是它断定,这只斑马虽然并不老,可是绝对没有太强的奔跑力量。想到这儿,狮子喜出望外,立刻动身向那只斑马发起袭击。那只斑马也已经发现这只狮子向它冲了过来,此时他除了加快速度夺路而逃以外别无它法,可是,一年多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它失去了逃跑的力量。它还算聪明,在狮子临近的时候,还使出它曾经踢死一只狮子的经验,抬起腿向狮子踢过去,可这只狮子动作非常矫健,也或许是这只斑马的速度太慢了,它一偏头就躲过去了,追赶了没一会儿,它就一口咬断了斑马的喉管。斑马群体看到它们的领袖被一只非常一般的狮子没费多大力气就捕获了,甚至停下奔跑,瞪起眼睛琢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