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24868100000010

第10章 随遇而安,随缘而行(1)

水在流淌时是不选择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随遇而安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正如佛家所说: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精心算计,最终天公不作美的事情有许多。此时心态不好的人,则为此出现急躁等情绪,可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地消极生活并不能改变什么,最后还会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这又何苦来的。对于世事,无论好与坏,都需用一颗达观的心来看待。正所谓“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尤其是困境和失意。人活的是一种心态,随遇而安的人才能笑对人生。

当然随遇而安并非是消极的等待,也并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更准确地说,随遇而安是寻求生命的平衡,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时,我们自然是最快乐的那个人。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有时,人们总是过于执著,而这可能也是很多人不快乐的根源。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些事是不能改变的,此时,若是强求则是痛苦的,与其痛苦,不如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的职责是做好那些能改变的事情,这便足够了。

一个人自出生起就有残疾,他两条腿的长短不一样。从小他就看惯了别人的白眼,听惯了别人的嘲笑,于是他变得自卑起来,这种自卑一直持续到他参加工作以后。

每次有集体活动时,都是他感觉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在一群人中,他是如此显眼。而且,很多活动他都无法参加,只能坐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大家娱乐。还有就是每次出去跑业务的时候,更令他感觉难堪,客户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他,这让他有些受不了。因此他每天就更加沉默了,除了拼命地工作外,一切娱乐活动都不参加。

有一次,单位组织去爬山,领导说每个人都要去,谁都不能请假。这让他慌乱不已,因为自己的残疾,他从未爬过山。他没办法想象在爬山的时候,大家会怎样嘲笑自己。但是他必须要去。下车后,到了山脚下,那座山并不是很高,却非常陡,而且没有现成的路,只有一步步地向上爬。

领导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向山上爬去,他想反正也已经来了,丢脸就丢脸吧。他鼓起劲也向上猛冲,一开始他还有些蹒跚,但一到了山坡上,这种感觉马上没有了。原来在爬山的时候,大家是看不到他的缺陷的。而且,因为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缘故,迈步攀登在高低不平的山路时,居然比别人省力得多,这个发现让他感到惊喜,没一会儿他就超过所有的人而遥遥领先。他回头看时,身后的领导和同事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天回到家,他忽然有个疑问:为什么自己在平地上走路不稳,而爬山的时候却又稳又快呢?思索过后,他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上天给了他两条长短不一的腿,就是让他比别人走得更高。想到了这层意思,他终于一扫二十几年的阴霾,变得快乐起来,也许正是因为心态改变了,他的生活似乎也顺利起来,他突然发现嘲笑他的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多,而且人缘变好了,帮助他的人增多了。因为他的勤奋,公司还决定让他出国深造了。

不要因为那些已经注定的事情而烦恼,毕竟它已经不可改变,为它不快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量去改变那些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你接受了某些不能改变的东西,也等于放下了它,这才能让你有精力做其他事情。

一天,法国名画家纪雷有参加一个酒会,酒会中有个其貌不扬并且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跟前,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出自己的请求——他想让纪雷收他为徒。

纪雷仔细看了那个人一眼,发现他并不是个身体健全的人,而是个两只手臂都没有的人,于是纪雷婉言对他说:“你学画画好像不是很方便,不妨试试其他行业。”

对于纪雷这种回答,那个人好像已经预料到,他并不在意地笑着回答:“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没有双手,可是我有两只脚可以学画画。”他边说边请人拿来了纸和笔,他坐在地上,用脚把画笔夹起来,开始作画。虽然他是用脚画画的,可是他画得相当不错,可以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场的宾客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纪雷也是其中一个,于是他立刻答应收这个人为徒。他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画,没过几年,他就名满天下了,这个人就是无臂画家杜兹纳。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你不接受它,便会永远为它所操控,接受它人生反而可能出现转机。生活中的很多人面对不能改变的事情选择抱怨,事实上,为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抱怨的人是愚蠢的,而懂得接受它的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是一种不抱怨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场,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人,让我们和周围的人都能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其实,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只要我们有勇气接受那些已经不能改变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转向好的一面,因为我们的信心和努力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接受不完美,必是随缘之人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当我们对完美的期望越高时,失望也就越大。凡事力求完美的人,其实只是和自己过不去,也让旁人跟着受苦,这样的人一生和幸福无缘。反之,那些不苛求完美的人,却随处可见美,因为他们明白,所有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不完美,则万事都会完美,即使连残缺都能成为一种美。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接受身边所有不完美的事,这样的人才活得自在。接受不完美,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营造快乐人生的技巧。善于接受不完美的人,必是随缘之人,也必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在兄弟二人长大以后,他们的父亲把他们叫到跟前说:“你们两个都长大了,应该到外观去做点事情了。在群山深处有一块绝世美玉,现在你们两个就去寻找它,如果找不到,就别回来了。”

兄弟二人遵照父亲的意思,第二天就出发到山中去了。

老大是一个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的人,在找玉的过程中,他即使发现一些有残缺,或者是成色一般的玉,甚至一些奇异的石头,他都会把它们装进自己随身携带的行囊中;比起来,老二则吹毛求疵得多,如果一块玉有残缺,即使再美,他都不看一眼。

过了几年,就到了他们兄弟二人约定的会合回家的时间。这时老大的包裹已经装得非常满了,虽然这里面装的玉不像父亲所说的是绝世美玉,而且成色不等、造型各异,但在他看来,已经非常满意了。而老二来到约定的地点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弟弟对哥说:“你所捡到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父亲要我们找的绝世美玉,这只不过是一些普通的玉,甚至还烂石头,就算你拿回去,也不会让父亲满意的。我现在还不想回去,因为我还没有找到父亲所说的绝世美玉。我仍会继续寻找,绝不放弃。”

老大见说不动弟弟,就带着他的那堆玉回到了家中。父亲说,你现在可以开一个玉石馆了,只要把这些玉石稍微加工一下,它们都是稀世之宝,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几年以后,老大的玉石馆已经十分有名了,他找到的奇石当中,有一块经过雕琢,已经为了不可多得的美玉,被皇帝御用做了玉玺,哥哥也因此成了全国首富。

哥哥回来的时候,也把弟弟的寻玉的经历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完后叹息道说:“你弟弟他是不会回来了,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寻宝者。假如他够幸运,能在中途醒悟过来,明白完美是不存在这个道理,那就是他的福气。假如他醒悟不了,那么他就要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了”。

许多年过去了,父亲得了重病,危在旦夕。看着躺在床上他,老大不忍地说:“不如我派人去把弟弟找回来吧。”父亲艰难地出声制止他:“不要去找了,假如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和失败他还不能有所领悟,即使把他找回来,他又能干成什么事情呢?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玉,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可以说世间就没有绝对的事情。为追求不存在的事情而浪费生命的人,是愚蠢的!”

完美其实是一个不正确的信念。生活中,有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于我们对完美的追求。诚然,人人希望完美,可也正如俗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且不肯变通,必定会陷入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想除掉珍珠上斑点的那个人,最终只会失去整颗珍珠,而且完美主义者一定世界上失落最多的人,也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都是残缺,都是阴暗,因此,即使机遇一次次地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也会和成功遥遥相望。醉心于完美的事物的人是愚蠢的,我们人不必追求完美的事物以及完美的自己,用有限的精力去探索更有价值的东西最有意义,才能更接近成功。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完美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假如世间一切都是完美的,那我们岂不是没有了发展空间?假如世上真有十全十美的人,那他笃定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他将不知希望和追求是什么,完美得无以复加,做人便失去了乐趣。所以,有缺点和遗憾,意味着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争取,进一步完善。人生苦短,不要因苛求完美而错过了鸟语花香的暖春,如果你已经错过春天,就不要再错过硕果累累的金秋了。

尽人事,听天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统领三军,运筹帷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似乎无所不能。诸葛亮有太多辉煌的成绩,哪怕是失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在诸葛孔明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时,眼瞅着司马懿父子就要失败,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忽然救活了这父子二人,从此,奠定了司马父子的江山。诸葛亮不得不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机智如诸葛亮,他尚且如此,我们又岂能摆脱命运的摆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起来好像有些消极无奈的味道,事实上却是句至理名言,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认命,虽然“成事在天”,可是我们依然应该“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不成功,但我们尽最大努力了,就会无怨无悔,这也是一种随缘的心态。

人们常常为了一些事情,费尽心机,殚精竭虑,千算万算,眼见就能功德圆满,可是中途却可能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个小插曲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于是人们无奈地埋怨:“我真倒霉。”与其埋怨,不如回头看看自己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将感到一丝欣慰。

有些事情既然已经是注定的,我们大可不必偏执于某次失败或某种逆境,摆正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有些人所说“世界是绝对不公平的”,每个人都面对着沉重的生活压力,所处的生存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于是人们开始懊恼,开始埋怨,或许是为了缓解压力,也或许真的认为埋怨的声音上帝能听的到。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被漫天的抱怨所淹没并非好事,它既不能缓解压力,也不能改变环境。假如我们正面对不幸,能做只有尽人事,听天命,然后乐观地对待生活,这于我们而言,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女人住在一片将要拆迁的棚户区中,虽然住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她家窗户的玻璃总是擦的非常干净,窗上挂着的是最便宜的棉布窗帘,可是却很漂亮也很干净。

也许在这一片满目狼藉的棚户区,就因为她家干净,所以是最为显眼的。路过的人只要一看到她家的窗户,心情就会从刚才的满眼凄凉变得清爽朗起来。人们都认为这肯定是个幸福的女人,不然她怎么有心思把要拆迁的棚户整理得这么好?

马太太经常路过这条街道,自然而然地和那个女人熟悉起来。原来,这个女人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而且刚好相反,她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人。这个女人的老公在大病一场之后离她而去,留给她的除了一屁股债,还有一个儿子和现在的栖身之所,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老公去世不久后,本来还能维持生活的她又下岗了,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照理说命运这样对她,她算是有资格抱怨,可是她并没有向人们诉苦,而且人们从她身上找不到一点悲观的影子,虽然她们的家具是亲戚朋友们不要才给她的,可是经过她的巧手装饰以后,居然像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让人看着就感觉舒服。儿子在她的悉心培养下,既孝顺又懂事,年纪这么小就知道帮她分担家务,儿子的学习也非常优秀。这个女人给别人的印象一直是那么亲切地微笑着,就像她那个布置的整洁、大方的小家一样,她给人的感觉永远乐观。她总是热情的请人到她家中作客,让身边的人都分享她的快乐。马太太也曾好奇她面对如此的困境怎能这样乐观,女人总是笑笑回答:“凡事尽力就好,能做的我都做了,这便足够了。”马太太听后,不禁羡慕起她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