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忠告
24867700000004

第4章 告别忧虑和孤独(3)

因为失去了丈夫这个伴侣和力量,克劳伦斯夫人在最初那段时间里根本不愿意出门。她怕见任何人,而且觉得自己长相平凡,又囊中羞涩,所以在那段被怀疑和被绝望包围的日子里,她问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才会被人们接受,并受人欢迎。

答案终于找到了!要想被别人接受,就必须乐于付出,而不是乞求别人的给予。

克劳伦斯夫人开始以微笑代替悲哀,辛勤地作画,出门去看望朋友。当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会经常提醒自己,要露出欢乐的表情。因此,在和别人相处时,克劳伦斯夫人总是谈笑如常,又从不过多地停留。不久,朋友们开始争相邀请克劳伦斯夫人去参加各种晚宴,社区活动中心也邀请她办个人画展。

几个月后的一天,克劳伦斯夫人在傍晚登上了这艘开赴地中海的客轮。在客轮上,克劳伦斯夫人很快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游客:她对任何人都是那么善良友好,同时又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从不介入别人的私事,也绝不依附任何一个人。

明天,客轮就要靠岸了。这天晚上,全体游客在克劳伦斯夫人的房间里举行了一次最快乐的聚会,克劳伦斯夫人则谦逊地回报大家的邀请。

后来,克劳伦斯夫人曾好几次出海旅行。每次旅行时,她都是这样做的,她也因此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克劳伦斯夫人已经懂得,若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并愿意奉献自己。因此,无论她到了哪里,都能制造出和谐的氛围,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

李思·怀特院长说:“对上帝和同胞的爱,都可以被称为纯真的热情。只要有了爱,我们就能对抗腐败灵魂的侵蚀,就能摆脱宇宙的孤寂,培养出善良友爱的精神氛围。”没错,如果想要克服寂寞,我们都必须努力创造怀特院长所说的“精神氛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温暖而友爱的环境。

对我们来说,要想克服寂寞,走进光明,就要结识新朋友,和他们一道分享快乐——虽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很多人都做到了。当女人守寡之后,必须学会像克劳伦斯夫人那样,独自走完人生道路,并快乐地走下去。只要女人能学会成熟,就一定能做到这些,而不是空度余生。

当然,并不只有寡妇鳏夫才会感到寂寞,即使是那些单身汉或选美皇后,也有可能患上这种孤独寂寞的大众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疾病或许更青睐都市里的陌生人和乡间教堂里的独奏者。

我在几年前认识了两个女孩,她们在纽约市的东区合租了一套公寓,她们是两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也都有一份好工作——当然,她们也都渴望受人欢迎。

其中一个女孩子对待生活很认真,可以说她的智慧超出了她这个年龄所应有的。作为一个单身女孩,要想在大城市里幸福生活,必须计划缜密。于是,她加入了一个教会,所有活动从来没有缺席过。她不仅参加各种讨论会,还选修了关于人格修养的功课。她努力结交那些好人,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健康幸福的生活。

她总是有理智和节制地享受娱乐,小心谨慎地安排她的生活,避免人们将她和哪个男孩子联想到一起。当然,初来纽约时,她也曾感到过孤独寂寞。她当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她采取了行动。

现在,我们成了常常见面的朋友。她幸福地嫁给了一位年轻而能干的律师。是她亲手造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请注意,我用了“造就”这个词。

至于她那位室友,情况又如何呢?她当然也一样孤独寂寞,但是选错了道路。

这位室友也交了朋友。不幸的是,她所结交的朋友全都是常常泡在酒吧里的人。终于,她也不得不加入这样一个俱乐部——解救俱乐部!

一个人喜欢与寂寞打交道,或者说寂寞已经在这个人的身体里占据了相当的领地,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展,其精神堡垒离倒塌就不远了。寂寞的体验是十分私人化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寂寞,它让人想到死,想到人生最悲惨的事情,它是情感当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种。

若想从寂寞的阴影中走出来,你就需要选择一条阳光的道路,努力去让自己成为受人欢迎与尊重的人,这样才能结识有益的朋友,让自己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纳。

避免“自怜”的情绪

对女人来说,自怜情绪似乎很常见,这是因为女子有着多愁善感的内心,很容易触景生情。

你和我应该感到惭愧,我们这么多年来每天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是我们却在混日子,看不见生活的美丽,却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而烦恼不已,陷入自怜自艾的情绪,结果导致日子越来越糟。

算算你的得意事——而不要理会你的烦恼,这是走出自怜情绪的良途。

5年前,我一位朋友的丈夫去世了。从此,她开始了饱受寂寞之苦的日子。在她丈夫去世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她来问我:“我该怎么办呢?我应该住在哪里?我怎样才能重新得到快乐?”

我向她解释说,她的忧虑都来自她所遇到的灾难,她应该及时摆脱忧虑。我建议她尽早走出忧愁的阴影,重新建立新的生活和新的快乐。

然而,她拒绝了我的建议,她说:“我不会再有快乐了。你看,我已经老了,子女们也都结了婚,我没有地方可去。”

这位可怜的母亲患上了可怕的自怜症,可是她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又了解不多。在这5年当中,我一直关注我这位朋友,结果很不容乐观。

“要知道,”我有一次对她说,“你总不能老是让别人来同情你、可怜你吧?你可以重新开始生活,结识新的朋友,培养新的爱好,来取代那些旧的。”

但她只是听着,并没有真的记在心里。她太自怜了。最后,她决定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她搬到女儿家住了。

然而,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她们母女俩后来竟然反目成仇。她只好又搬到儿子家住,结果也是很不愉快地分手了。

他的子女别无选择,只好让她搬到一层公寓中独自居住。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天下午,她哭着告诉我,说她的家人抛弃了她。

她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可怜她,她当然永远得不到快乐。她是个不可救药的自私女人,虽然她有61年的人生经历,但就感情而言,她还是个小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缺少成熟的情绪控制能力。男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会强迫自己努力奋斗,所以从自然规律来讲,他们的确比女人强壮,也更富于进取;而女人因为要尽到她们的“职责”,例如照料好她们的家庭和家人,所以她们很少有独自生活的心理准备。从表面上来看,妻子一旦失去了丈夫,就不再容易开拓新的生活,很容易陷入悲苦不堪、自怜自艾的情绪。

对女人来说,自怜情绪似乎很常见,这是因为女子有着多愁善感的内心,很容易触景生情。当独守闺中时,见到窗外花开花落,蝶飞燕舞,难言的郁闷之情便油然而生;婚姻不如意时,看到湖岸边双双对对,两情依依,心中又会有说不出的自怨自艾的情绪;久病不愈,望到春花似锦,自己却不能去游玩,少不了会有惆怅、焦躁和空虚。

你想不想知道在厨房的水槽中洗碗也可以当做一次宝贵的经验呢?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可以去看一本书,它主要谈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并且很具有启发性。它的作者是波姬儿·戴尔。该书名叫《我希望能看见》,你可以去图书馆借,或到当地书店购买,或向位于纽约市第五街60号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直接函购。

波姬儿·戴尔几乎失明50年之久。“我只有一只眼睛,”她写道,“而且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来看外界。看书的时候必须将书本移到离我的脸很近的地方,而且不得不把我另一只眼睛往左边斜过去。”

可是她拒绝别人对她的怜悯,更不愿意别人认为她“与常人不同”。小时候,她想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可是她看不见画在地上的线,于是她就在其他孩子都回家以后,一个人趴在地上,把眼睛贴在地上寻找察看。她把那块地方的每一处都牢记在心,所以不久就成为玩跳房子游戏的好手了。她在家中看书时,把印有大字的书紧紧地靠近她的脸,几乎连眼睫毛都碰到书页上。她获得了两个学位:先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她开始是在明尼苏达州双谷镇的一个小村子里教书,然后逐渐晋升为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的新闻学和文学教授。她在那里工作了13年,还在许多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并在电台主持图书评论的节目。“在我的脑海深处”,她写道,“常常怀着一种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很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

然后在1943年,也就是她52岁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诊所施行了一次手术,使她能比以前看清楚40倍。

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可爱的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

她现在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让她觉得非常开心。“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沫,”她写道,“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的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你和我应该感到惭愧,我们这么多年来每天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是我们却在混日子,看不见生活的美丽,却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而烦恼不已,陷入自怜自艾的情绪,结果导致日子越来越糟。

算算你的得意事——而不要理会你的烦恼,这是走出自怜情绪的良途。宾州达尔士镇的玛莉生·范法茂死了丈夫,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自怜自艾。后来,她参加了我开设的课程,我告诉她有关于波姬儿的故事,介绍她读了《我希望能看见》,并帮助她克服恐惧,让她重拾信心,减少忧虑,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了。

我们虽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然而郁闷和烦躁随时都有袭来的可能,事实上自怜的情绪在所难免,不过,请各位女士记住,无论怎样艰苦,都不能放弃乐观的态度。若是一味地自我怜悯,将失去生活的信心。女人应该活出自己的尊严,那么,别人就不会觉得你可怜了,相反,你将会得到他人的敬重。

在忙碌中忘掉忧虑

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都不能在同一时间想一件以上的事情——这是心理学所发现的基本定理之一。

如果我们闲坐的话,就会产生许许多多被达尔文称之为“胡思乱想”的东西,而这些“胡思乱想”犹如传说中的魔鬼,会掏空我们的思想,摧毁我们的行动和意志。

人们之所以忧虑,就是有空闲时间来想想自己到底快乐不快乐。

世界最著名的女冒险家奥莎·琼森告诉我,她是如何从忧虑与悲伤中解脱出来的。你也许读过她的自传《与冒险结缘》这本书。如果说真有哪个女人能跟冒险结缘的话,那也就只有她了。

奥莎15岁结婚,丈夫在堪萨斯州查那提镇的街上将她一把抱起,直到到了婆罗洲的原始森林才把她放下。25年来,她与丈夫一起周游世界各地,拍摄亚洲和非洲逐渐绝迹的野生动物的影片。9年前他们回到美国,到处做旅行演讲,放映他们那些有名的电影。

有一次,在丹佛城搭乘飞机前往西岸时,飞机撞了山,她的丈夫当场身亡,医生说她永远不能再下床了。可是,三个月后,她就坐着一辆轮椅,在一群人面前发表了演讲。

事实上,在那段时间,她做了一百多场演讲,每次都是坐轮椅去的。

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她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让我没有时间再去悲伤和担忧。”

奥莎·琼森发现了丹尼森先生——他比她早一个世纪——在诗句里所说的同一个真理:“我必须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否则我就会在绝望中挣扎。”

为什么“让自己忙着”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能够把忧虑从你的思想中赶出去呢?因为有这么一个定理,这条定理就是: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都不能在同一时间想一件以上的事情——这是心理学所发现的基本定理之一。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假定你现在靠坐在椅子上,闭上双眼,试着在同一个时间去想自由女神,以及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么事情。

你会发现,你只能轮流想其中的一件事,而不可能同时想两件事情,对不对?就你的情感来说,也是如此。例如,我们不可能充满热情地想去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同时又因为忧虑而拖延下来。一种感觉会把另一种感觉赶出去。

当我们不忙的时候,大脑常常会变成一片真空。每个物理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自然界中没有真空状态”。例如打破一个白炽灯泡,空气立即就会进入,充满了从理论上来说是真空的那一块空间。

你的大脑空出来时,也会有东西补充进去,是什么东西呢?通常是你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忧虑、恐惧、憎恨、嫉妒和羡慕等情绪,都是受我们的思想控制的,而这些情绪都非常强烈,往往会撵走我们所有的平静、快乐的思想和情绪。

对大部分人来说,当日常工作使他们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沉浸在工作中大概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可是一旦下班以后——也就是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我们的轻松和快乐的时候——忧虑之魔就会开始袭击我们。这时我们常常会想各种问题,例如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成就、我们有没有干好工作、老板今天说的那句话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或者我们是不是开始秃头了……

如果我们闲坐的话,就会产生许许多多被达尔文称之为“胡思乱想”的东西,而这些“胡思乱想”犹如传说中的魔鬼,会掏空我们的思想,摧毁我们的行动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