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妙用职场厚黑学
24862800000015

第15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2)

可是,谁料到等曹爽等人一出皇城,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很快就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给撤了。

曹爽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早已经慌了神。有人献计,挟持少帝退守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

但是曹爽根本没有这种胆量,更何况少帝还是自己的宗亲呢。于是,曹爽乖乖地投降了。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结果曹爽一伙人全被处死了。这样一来,魏国的实权一下子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示弱只是表面行动,而实际上背后则在做准备,积蓄力量,寻找时机。作为职场人士,很多事情都不适合摊开来做,尤其是发生明面上的冲突,那样会让职场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如果能够采取示弱之法,则能保全自己,赢得准备的时间。

真正的强者不会依靠匹夫之勇去夺取胜利,而是采取计谋去争取成功。示人以弱,既可以保全自己,更可以隐藏自己的实力,同时还能够让敌手放松警惕,变得骄傲轻敌。

公元前270年,秦国让胡伤挂帅攻打韩国,韩国遣使向赵国求救。赵惠文王聚集群臣商议,他首先问大将廉颇:“我们能够去援助韩国吗?”

廉颇回答说:“通往秦军所驻之地,道路很远,而且秦军所驻之地地形险要狭窄,恐怕难以攻下。”

赵王转而又问将军乐乘,乐乘的说法跟廉颇一样。

最后,赵王问到赵奢时,赵奢回答说:“通往秦军所驻之地的确遥远,那里的地形也很险要狭窄,但是那样就好比是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格斗,只有勇者才能取得胜利。”

于是,赵王便派遣赵奢统率五万军队前往救韩。

赵奢领命带兵而去,却并没有立刻赶往秦军驻地,而是在离开赵都邯郸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赵奢还传令军中:“家有百口,主事一人。要是有人敢向我谈用兵之事,本帅定斩不饶。”

当时,秦国军队正准备攻取武安,听说赵军要来攻打,秦将胡伤非常紧张。但是,他等了很久都没见赵军到来,心中纳闷不解。后来听了探子回报,才知道赵军在离邯郸城三十里之地驻扎。

胡伤还不太相信,觉得赵军一定有其他的阴谋,于是他派亲信直接出使赵军,去探听虚实。赵奢听说胡伤遣使到来,便好好款待了一番,然后把他送了回去。

那位使者回去之后,便把赵奢止步不前、不断增修营垒的情报报告了胡伤。胡伤听后大为高兴,说:“刚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敢前进了,还增修营垒,必定是想要坚守,由此可见赵军是畏惧我军啊,看来这次韩国是没的救了。”于是,他便放下心来,一心一意对付韩国。

赵奢送走了胡伤的使者后,马上就命令军队拔营,卷起铠甲急速前进,仅用了一天一夜就赶到了秦军驻地。赵奢率领士兵突然袭击秦军大营,给正在全力攻打韩国的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秦军损失惨重。后来,赵奢采取埋伏计大败秦军,迫使秦国撤军。

示弱是一种手段,可以隐藏实力,可以诱敌深入,获得更大的效益。示人以弱,大有学问,能妥善运用必然大有益处。全力求进,未必能够赢得胜利,失败常常源于猝不及防,而示弱就在于让对方猝不及防。从某种意义上说,示弱也是一种低调、低姿态,它有助于自己养精蓄锐,又可以麻痹对手而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称霸,出兵攻打庸国。然而,由于庸国军民抵抗激烈,楚军一时难以推进。更糟糕的是,在一次战斗中,庸国竟然俘虏了楚将杨窗。不过,由于庸国看守疏忽,三天后,被囚禁的杨窗从庸国逃了出来。

杨窗一回国,就受到楚庄王的召见。一心想复仇的楚庄王急切地询问了庸国的情况之后,便向大臣们征求对策。

杨窗答道:“庸国军队人强马壮,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不如等所有的军队都集齐后再去攻打,到时候一鼓作气,就能拿下庸国。”

楚将师叔听了杨窗的话,反驳道:“不可,我们必须现在马上就去攻打庸国,而且只许战败,不许战胜。”

众人听了,大为不解,楚庄王也很纳闷。

杨窗当即就问:“师将军,现在我们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本应休整一些时日再战。即便要连续作战,也应想办法打胜,以鼓舞士气才对,为何要故意打败呢?”

其他将领也随声附和道:“说的是啊,正是缺乏士气的时候,还要继续打败仗,这没道理啊。”

楚庄王连忙问:“师将军,你赶紧给寡人细说。”

师叔对楚庄王解释道:“现在庸国军民刚刚打了胜仗,虽然士气高昂,却最易骄傲。若是我们现在进攻,其必然乘胜追击我们。而我们再次打败,其必定认为我们的战斗力已经衰弱,再连续战败几次,他们就会愈发骄傲,最终必然疏于防范,那时我们再乘机发动真正的进攻,必定能够取得完美的胜利。”

听了师叔的解释,楚庄王大喜,高兴地说:“好计策,就由你来具体部署吧。”其他人也恍然大悟,连声称好。

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庸国,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像这样一连六次,楚军节节败退。而庸国军队则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军心麻痹,渐渐地松懈起来。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与师叔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根本抵挡不住楚国的精锐之师。结果,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示弱是一种策略。当自己处于弱势或者力有未逮时,可以示弱;当自己比对手强时,也可以示弱。示弱在于隐藏自己,为自己赢得时间,走向强盛,也可以迷惑对方,让对方轻敌。

有道是:“强在弱中取,进在退中求。”在职场上,应该懂得示弱之法,无论是自我图存,还是与人竞争,都不能锋芒太露。适时地示弱方有助于保全与进取。

谨慎把握,要待机而动

在职场上待人处世,特别要注意藏锋露拙。这里所说的藏锋露拙,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出祸端,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并没有什么过错,但若是才华过于出众,而在发挥才华时又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他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招致排挤和非议。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其实,才华就好比珍贵的璧玉。若是才华过于出众,而又不知掩饰自己,就如同身怀巨富而又不慎露白,就难免会招人眼红。

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著书立说,鼓吹社会变革。他的著作在各国流传,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他的著作流传到了秦国,被秦王嬴政看到,极为赞赏。当他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当时他还不知道这两本书是谁写的,于是问身边的李斯。李斯很无奈,答道:“韩非。”

为了实现自己“死不恨矣”的心愿,嬴政竟急切下令攻打韩国,最终把韩非弄到了秦国。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还没有任用他,韩非就处处显露自己的与众不同。

李斯跟韩非本是师兄弟,都是荀子门下,但李斯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愧不如韩非。李斯想只要有韩非在,自己就会失宠。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他必须铲除这个绊脚石。而他使用的毁灭性的终极武器就是“造谣”。

正好李斯有这个特长,他的口才很好,而韩非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个结巴。

当时,韩非来到秦国,便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李斯一下子就抓到了把柄,他邀上姚贾一起诋毁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结果,秦始皇竟信以为真,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问。李斯三下五除二就把韩非的罪名坐实,并趁机把他给毒死了。可怜韩非一代英才、法家集大成者,就这样被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