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西点军校成功密码:精英是如何练成的
24859600000003

第3章 工作无借口

遇到上级问话,学员只能用四种简洁的语言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报告长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西点军校校训

纪律不可冒犯

纪律是胜利之母,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西点军校对学员纪律的要求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更为严格。“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以日常生活管理为例,每个学员手中都有多达十几甚至几十本条令、条例、命令和规定必须学习和遵守。他们每天早餐之后便开始了几乎是没有喘息的操练和上课,那些数不清的规章制度就像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刺向违规者,让学员们叫苦不迭。有的学员在日记中写道:“立正、立正、立正;操练、操练、操练;啊!上帝……起床就像下地狱,然后就开始早操、喝水、操练、擦枪、集合……熄灯号、把一切都忘记的沉睡。4时30分起床后,一直进行着立正训练,一次立正训练就要一个半小时……”

西点学员的课外娱乐很少,他们只能在大厅里集体收看电视节目;不能在宿舍里听收音机和看电视;不能随便出校门;不能开小汽车进校园;校园里除了军乐没有其他音乐,没有吉他和啤酒。以至于学员们都把西点军校称为“野兽营”。

“野兽营”的残酷更鲜明的表现在新学员入学阶段。是新学员教育阶段的过滤器,他的淘汰率为15%之多。在“野兽营”中,新学员成了精力旺盛的中高年级学员捉弄和发泄的最好对象,学长们不仅可以在身体上随意折磨新学员,还可以在精神人格上的摧残和侮辱他们。直到麦克阿瑟出任校长,情况才有所缓和。所以在毕业那一天,毕业生们常常用抛帽方式来庆祝自己终于渡过了最为艰苦的学生岁月。

毕业典礼上学生们抛帽庆祝

纪律就是纪律。西点军校认为,通过纪律锻炼,可以迫使学员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西点毕业生Sybase软件公司总裁马克霍夫曼回忆说:“对上司布置的任何任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回答必须只有一个“是的,长官”。

西点军校对学员违反纪律的处罚更是极为严厉。举例来说,一个高年级学员如果每月被记过9次,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享受周末的权利。如被记过超过每月的最高限额——13次,则每超过1次都将受罚,处罚方式就是在空地上扛着步枪不停地走一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除了罚走,还有“普通禁闭”和“特别禁闭”。“普通禁闭”是对正参加校际运动会的运动员采取的代替罚走的一种惩罚。它要求被处罚者在正常享受特权的时间内必须留在自己的寝室里,不得外出。而“特别禁闭”用于那些犯有特别严重过错的学员。

关于纪律的处罚,西点军校有一个趣谈。赫赫有名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西点军校学习时就曾经获得了一个“操场上的小鸡”的“美称”。那是艾森豪威尔刚到西点军校不久,他的自由散漫就在学校出了名,常常在排队吃早饭的时间迟到,而上午八点例行检查时,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并且还“在跳舞时捣乱”。因此他不得不接受惩罚:“要像小鸡在田间来回走一样,在操场上来回走步,只是不如小鸡那样自由罢了。”

纪律的绝对性和坚决执行使学员们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形成了自然而然遵守的习惯,时间一长,他们便把军校的纪律看成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使纪律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随之而来的是每个人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优良精神品质的形成。

一声枪炮声,所有的学生原地站立开始敬礼。每天升降旗时分,他们都会自觉地肃立行礼

“血胆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一直是西点军校的骄傲,他骁勇善战,善于捕捉战机,以森严的军纪而声名远扬。在执行纪律和对上司的服从上,态度毫不含糊。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还要强烈。”“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

为整顿纪律,巴顿从自身出发,要求自己始终衣冠整洁得体,给人威严勇猛的形象。1942年3月,第二军在同德军的战役中打了败仗,士兵们身着各式各色的衣服,军容不整,士气低落,纪律涣散。次年,巴顿临危受命为第二军军长。他以严格的铁的纪律驱赶第二军就像“摩西从阿拉特山上下来”一样。他深入到各个部队营区,每到一处都会进行“罗嗦”的纪律训话,从领带、护腿、钢盔和随身武器到每天刮胡子之类的细则都要严格叮嘱,甚至制定了着装方面的罚款规定,比如,违纪军官罚款50美元,士兵罚款25美元。他还经常到士兵宿舍亲自进行内务检查,并用鞭子抽打士兵贴在墙上的裸体女像。时间一长,第二军悄悄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变成了一支战斗力强、具有强烈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军队,并在七天之内便重新振作起来,积极进入战斗状态,在后来的盖塔尔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德军。

西点军校用无条件服从的纪律塑造了********遵守纪律的铁血将军,而铁血将军又用铁的纪律打造了所向披靡的军队。可见,纪律是神圣不可冒犯的,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就要用铁的纪律去要求和训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有法必依,令出必行,造就出威严的将帅和出色的军队。

塞尼加说:“只有服从纪律的人,才能执行纪律。”在当今社会遵守纪律和规则,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要求遵守的纪律、规则、准则。尊重它们就像足球队员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一样,一旦犯规了,轻者黄牌,重者红牌。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故事。有几个留德的大学生看德国人做事刻板,就存心想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在两个相邻的电话亭上分别标上“男”“女”的字样,然后就悄悄躲在暗处,乐呵呵地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出笑话。结果不出他们意料,所有打电话的德国人,都按照“男”“女”的标志,有秩序的进入了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着,“男”亭那边的德国人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走。甚至这所大学的校长来打电话,也默默地排在“男亭”的队伍里。

我们的大学生惊讶于德国人何以“呆”到这个份上!面对他们的疑问,德国人耸耸肩:“规则嘛,不就是让人遵守的吗?否则要它干什么!”德国人的回答让我们汗颜……

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们漠视纪律规则多久了呢?其实哪有绝对的自由呢?我们不论上学上班都要守时,这是纪律中最原始的一种;我们和人交往就要守信,这也是一种纪律;我们做事要投入,投入也是规则。其实只有甘愿接受规则纪律约束的心灵才是真正自由心灵,“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

曾几何时,纪律和规则被许多聪明人践踏,他们不懂“活人为什么要让死规则约束呢?”殊不知世界上没有纪律的约束就没有自由,自觉的纪律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纪律就是高压线,它高高地悬在那里,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不是故意去碰它的话,你就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纪律的钥匙就是了解和自尊。它使我们互相尊重,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它是这个社会得以顺利运转的基础。

西点军校对纪律的拥护高于一切,铁的纪律是军队的灵魂。在纪律面前,任何人都没有借口,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军队中严格的纪律指向胜利的道路。生活中自觉的纪律指向和谐社会的道路。坚决服从纪律,这是西点新学员的第一课,也是我们普通大众需要恶补的一课,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没有任何借口

西点军校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冬季里的一天,学长到新学员中视察,学长想为难一下新学员,于是顺手脱掉手套递给一个新学员说:“请帮我洗一下吧,明天早晨我还要戴。”新学员立刻立正:“Yes,sir!”

那个年代还没有洗衣机和烘干机,再加上天色已晚,学校的纪律又很严格,夜间也不允许使用其他设备。但是这个新学员还是顺利地完成了学长交给的任务,把一幅干干净净的手套递到学长手里。学长很疑惑:“你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新学员洗好手套之后,拿着手套不停歇地挥动了一夜,直到天亮的时候,手套干了……学长无语了……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长期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都要想尽办法完成任何一项上级交给的任务,而不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

西点军校传承这样的规定:遇到上级问话,学员只能用四种简洁的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西点军校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增强对学员的压力,就是为了培养学员们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对待任务忠诚服从的信念,每个学员都要知道,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

一次,西点军校一位连长派一名叫莱瑞的学员到营部办事,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在三个小时内,这是莱瑞第一次奉派到外地办事,连长交给他七件任务:去见一些要人,请示上级一些事,还要申请一些东西,包括地图和当时严重缺货的醋酸盐。莱瑞并没有把握要怎么去做,但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七件任务都完成。

果然,事情进展的很不顺利,尤其是在醋酸盐的问题上。莱瑞极尽全力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着理由,希望他能从仅有的存货中拨出一点给自己,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中士并不肯答应。但赖瑞并没有放弃,一直缠着他。不知道是莱瑞的执著感动了他,还是为了摆脱莱瑞的纠缠,中士终于满足了莱瑞。当莱瑞圆满完成任务向连长复命时,连长惊讶不已,很显然他有些意外,因为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七件任务确实很难。换句话说,即使莱瑞不能完成任务,也可以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但莱瑞根本就没有想去找借口,他心里根本没有过失败的念头。

“没有任何借口”听起来很绝对,很无情,但其中蕴涵着西点军校对学员的无限期待。

每一个年轻的军校学生都要成为日后肩负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栋梁,如果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你要到哪里找借口,要去向谁找借口?“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就是为了锻炼西点学员养成毫不畏惧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以最强大的执行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上级的命令完成的圆满而又漂亮,并以此为荣。

巴顿将军在任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的副官时,有过一次送信的经历。巴顿将军在日记中写道:

“有一天,潘兴将军派我去给豪兹将军送信。但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豪兹将军的情报只是说他已通过普罗维登西区牧场。天黑前我赶到了牧场,碰到第7骑兵团的骡马运输队。我要了两名士兵和三匹马,顺着这个连队的车辙前进。走了不多远,又碰到了第10骑兵团的一支侦察巡逻兵。他们告诉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维利斯塔人。我没有听,沿着峡谷继续前进。途中遇到了费切特少校指挥的第7骑兵团的一支巡逻队。他们劝我们不要往前走了,因为峡谷里到处都是维利斯塔人。他们也不知道豪兹将军在哪里。但是我们继续前进,最后终于找到豪兹将军。”

西点23届学员布莱德利将军说:“习惯拖延的人常常是制造诸多借口与托辞的专家。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自己就会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不能够把事情完成。”上级把命令下达给下属,是期待他完成命令,上级关心的是完成命令这个结果。如果下级不仅完成不了命令,还找一大堆的借口来解释为什么完成不了,我相信,如果是在战争中,这样的下级一定会被战争淘汰。借口是什么?它的实质就是对自我的否定,怀疑,是不自信的表现。

但不幸的是——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甚至为之编出一大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让我们觉得这些冠冕而堂皇借口好像变成了理智的声音,变成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借口是拖延的温床,上班迟到了,我们会说“路上堵车”“家里事太多”“亲人生病”等等借口;事情办砸了,我们会说“领导的方法有误”“薪水太低,不值得卖命苦干”等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借口成了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和一个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那些善于找借口的人,久而久之,把有限的经历全都放在了对借口的妥协上,在工作和学习中裹步不前。这样的人,注定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怎样才能摆脱对借口的依赖呢?西点军规已经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借口!”我们无法支配或改变他人,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对借口的态度——远离借口的诱惑,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像莱瑞“我心里根本就没有过失败的念头”;像巴顿“当他们一再劝我们不要再向前走时,我们依然坚定的继续前进。”

“没有任何借口”,因为只有不给自己任何理由和借口,我们才能做到全力以赴。

保证完成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是西点军人的标志性话语,是一句千斤承诺。西点军人的字典里从没有“借口”二字,雷厉风行是西点学员的作风,每一个西点军人都是一幅虎虎生威的样子。在西点军校,言必信、行必果。任何命令都是军令状,只有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安德鲁·罗文是一个世界性的名字,他于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一本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书,使他一举成为“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的楷模。他也因为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被授予了杰出军人勋章。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正值美西战争爆发。古巴人民也正为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西班牙的残酷压迫和统治而战斗。美国总统麦金急需一名合适的特使,去与西班牙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然而,当时加西亚将军正在古巴丛林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具体的藏身地点,更无从说带信给他。这时,美国情报局局长向麦金总统推荐了年轻的陆军中尉安德鲁·罗文。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文,谨慎地拿到信,小心地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吊在胸口,然后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出发了,他勇敢地穿过枪林弹雨,躲过明查暗检,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一直到秘密登陆古巴岛,古巴的爱国者们才派了几名当地的向导帮助他一起寻找加西亚。终于在三个星期之后,罗文把那封信完好无缺的交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人。

其间的种种艰苦磨难不再赘述,因为我所强调的重点不是那些。而是:当美国总统把这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的时候,罗文接过信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而是一句借口也没有,怀着“保证完成任务”的信心,带着信径直出发了。

100多年来,罗文的事迹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也成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之一。罗文,这位年轻的中尉为完成心中的任务,付出了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表彰他的贡献,美国陆军司令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章,高度称赞他:“我要把这个成绩看作是军事战争史上最具冒险性和最勇敢的事迹。”

罗文“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的精神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并且永不过时。这一点,是《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出版后所伴随的故事告诉我们的。

《致加西亚的信》一出版,就赢得了非比寻常的称赞,这是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始料不及的。

俄罗斯铁道大臣西拉克夫亲王看到了这本小书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让人把此书译成了俄文,并发给俄罗斯铁路工人人手一册。其他国家也纷纷引进,《致加西亚的信》从俄罗斯流向德国、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中国。日俄战争期间,每一位上前线的俄罗斯士兵人手一册。日本人在俄罗斯士兵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些书。他们断定这肯定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后来,日本天皇下了一道命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布什也读了这本书,他的反映正如预料的那样:“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他在这本小硬皮书里签名,并把它赠送给了自己的助手。布什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送信者!”他解释说:“我要寻找那些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那些不需要人监督而且具有竖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

一些政府机构把这本书的复印稿钉在了墙上,要求所有读过《致加西亚的信》的人都要签名,纸上满满都是签名……

罗文以出色的行动实践了西点军校的规则纪律,遇到困难,从不言放弃;接受命令,无条件服从,怀揣保证完成任务的决心,光荣地为西点军校的历史涂抹上鲜艳的亮色。当他接过信,自信地转身离去时,他的字典里已经彻底地把“借口”二字剔除了。世界上需要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并不是一句简单而冒失的口号,它是一种说出来就必须做到的承诺。是对责任的服从。责任重于泰山,胜利才是硬道理,只有抱着必胜的信念,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任务中,不给自己找任何这样那样的借口,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最大的胜利。

“保证完成任务”不仅是“做”,而是“做好”,因为只有“做好”了,才叫真正“做”了。我们对待生活,敷衍了事的情况也很多,反反复复的被一件事情拖住也是经常有的情况,这不仅造成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也对我们的信心进行着打击,一件事情做了等于没做。是的,“浇花就要浇到花的根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去把事情做好呢?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了,既然决定要做,就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