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是心之奴,你生气了,你就是心的奴隶;“恕”是心之如,你宽恕了,你才会无所羁绊,畅通无阻。
愤怒是一剂毒药
以愤怒开始,以羞愧告终。
——富兰克林
在北非的丛林中,有一个土著部落,他们常食用一种毛毛虫,因而几乎家家都喂养这种虫子。
一天,一支由一个语言学家率领的考察队来到了这里,当他们看到土著人养在瓦盆中的虫子时,不禁大叫起来。原来就在他们刚刚踏入这片土地时,有一个队员就是命丧这种虫子之口。
那天,这支考察队在露营休息,一个队员突然发现了一只五彩斑斓的毛毛虫。惊异于它的美丽,他忍不住拿起一截树枝去拨弄它。虫子躲避不及,最后只能顺着树枝爬上了这个队员的手腕,紧接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只虫子猛地伸出刺刺了他一下,很快,这个队员便全身肿胀直到面部发黑,不一会儿,就跌倒在地上痛苦地抽搐着。尽管大家做了很多努力,最终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听着语言学家述说此事,土著人像听到了天方夜谭。这个语言学家觉得自己应该对这些土著人的生命负责,于是他就让土著人牵来一只羊,然后语言学家戴上皮手套,从瓦盆里拿起一条虫子,使劲在羊身上摩擦着。不堪撩拨的虫子终于伸出了头上的刺,狠狠地插入了羊的身体,不一会儿,这只羊便哀鸣倒地死去了。
眼前的情景让世世代代把毛毛虫当做美味的土著人心惊胆战,他们这才知道毛毛虫恐怖的一面。为了不让部落人被毛毛虫伤害,部落长老就命令每家每户立即将喂养的毛毛虫消灭掉。然而,这之后,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出现了,许多土著人的四肢开始变得僵化,不久便瘫痪,死在了屋子里。最初土著人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慢慢地,他们才知道,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再进食毛毛虫。
好在这种虫子到处都是,于是土著人又找回了很多毛毛虫,他们按照传统的方法,把毛毛虫捣碎后服用。不久,那些瘫痪的人又重新站了起来。
这一奇妙的现象很快被一些科学家发现了,经过研究,科学家得出了答案:这种毛毛虫的确有剧毒,且毒性在世界上排在前五名,与深海海蛇的毒性相仿。但同时,这种毛毛虫的身体里还含有一种天然的抗凝血元素,对大量摄取动物脂肪的土著人来说,食用它们可以起到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可为什么毛毛虫刺起人来会有剧毒,而整体捣碎食用反而无事呢?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毛毛虫刺人时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攻击,在长时间的攻击下,它们会被激怒,于是剧烈的毒性也因此爆发出来;而土著人在食用毛毛虫时,是在它们都处于平静的状态下迅速将其捣碎的。科学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愤怒是剧烈的毒药,而平和才是一剂良药。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件令女人兴奋又困扰的事情,说兴奋是因为你可以通过沟通找到与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这确实是人间一乐事,可是困扰也同样尾随而至。一个女人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接纳你、肯定你,当得不到肯定或是遭受批评时,你该怎么办呢?是选择恨对方一辈子,还是气量大一点,宽容对方呢?
一个聪明、淡定的女人绝对不会让愤怒控制自己的头脑,做出极端不理智的事情来。
愤怒是一剂毒药,它不仅会让你的心不再平静,还会扰乱你的判断、混淆你的视听。相信很多人都曾经看到过大街上两个女人吵架的情形,看似穿得很体面、很有素质的两个女人因为一件行李被磕碰的小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起先是对骂,然后发展成厮打,你拉我的头发,我拽你的衣服,哭闹撕扯毫无风度,其中之一到最后竟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旁观者看得连连摇头,带着嘲笑转身离去。
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女人一点都不可爱,她不懂得平和处世的好处,不懂得宽容待人就是宽容待己。
在交往中,女人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对己对人都有好处,能以平和之心让他人保持平和,这还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要知道,多一个朋友总归要好过多一个敌人。
怒是心奴,恕是心如
宽恕是紫罗兰在被鞋跟踩碎后,散发出来的芬芳。
——马克·吐温
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德高望重的梦窗禅师,他既是有名的禅师,又是当朝国师。
一次,他搭船渡河,在渡船刚要离岸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喊道:“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就朝水边跑来。
这时,船已经开了,船夫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岸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船家,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人开口求情,便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流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他们纷纷替禅师感到不平,窃窃私语道:“这个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不仅抢禅师的位子还打了他。”
从大家的议论中,将军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羞愧,却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看了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却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一句“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道出了梦窗禅师极高的做人境界。
佛语说:“怒者心之奴,恕者心如也。”“怒”与“恕”两个字虽然非常相似,却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怒”是什么?怒是心奴,是心为外物所奴役。当一个女人为自己遇到的不满而发怒时,那些事并不会因为你的怒气而改变,结果你的心只能被外物所奴役,怒发冲冠、丧失理智,成为自己的奴隶。
而“恕”是什么?恕是心如,心如就是“恬静、安详如水”,心若自如,才会无所羁绊,畅通无阻。
美丽、淡定的女人要给人一种大度、善解人意的好印象,懂得宽恕、懂得原谅,才会变得淡然。宽容不仅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当一个女人能够做到宽容曾经深深伤害她的人时,她才真正达到了“恕”的境界。
一个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专家。一次,她要为一名昏迷的女人做手术,当她来到手术台前,看到这名漂亮的昏迷的女人时,她的心一下子被刺痛了,原来这个昏迷的女人就是曾经那个用热水烫伤自己脸颊的女同桌。当年的回忆像潮水似的一下子涌上了脑海。
那时候,她才18岁,貌美如花,学习也好。班里的一个男孩爱慕她,给她写了很多情书。她的同桌妮娜也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可是成绩不好,脾气也不好。
一次,妮娜偶然看到了那个男孩写给她的情书,便找借口和她吵了起来,此时,她才知道,原来妮娜也喜欢那个男孩。因为她和妮娜住在一个宿舍,所以,妮娜也会经常在生活上找她的麻烦,故意找借口和她吵架。
一天,妮娜趁她喝水的时候,故意碰了她的杯子,杯子里的开水泼到她的脸上,顿时觉得火辣辣地疼,她因此住进了医院。出院的时候,她的左脸颊留下了一道难看的伤疤,这成了她心底永远的痛。后来,妮娜便借故转学了,从此她们再也没有遇到过。
却不想,10年之后,她们会戏剧性地以这样的方式重逢。看着妮娜那张曾经让自己深深恨过的脸,她的内心五味杂陈:这就是那个伤害自己最深的人,只要稍稍动一下刀子,就可以划破她的脸,甚至割破她的动脉,让她因为意外而身亡。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屑用这种卑鄙的手段去报复自己恨过的人,她对自己默默地说:“虽然她伤害了我,但我不能再伤害她,否则我将和她一样卑鄙。”
妮娜手术很成功,醒了过来,第一眼就看到了她,妮娜记得那个伤疤,那是她当年一次无心的错误,却给一个女孩带来了一生的痛苦。妮娜哭了,向她忏悔着:“对不起,这10年来,我一直很愧疚,一直想找到你补偿你,可我总是没有勇气。现在,你又救了我,我真是羞愧难当啊。”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宽恕是紫罗兰在被鞋跟踩碎后,散发出来的芬芳。”是的,一个懂得宽恕的女人就像那朵美丽的紫罗兰,即使被践踏,也只是默默地把芳香留下。
宽恕是一种胸怀,懂得宽恕的女人心胸坦然、淡定沉静,因为她总是以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她把一切都朝美好的方面联想,想着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美好。这样的女人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善待她自己。
放下,就是消泯对抗的心
去爱一个喜欢你的人,没什么了不起;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印度大师古儒吉
古时候有一位妇人很容易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情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后,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了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这位妇人气得跳脚大骂。可是任凭他骂了许久,高僧也未加理会。于是这位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是置若罔闻。最后,这位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了禅房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我自己的气,我怎么会跑到这个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说罢,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走回来,问她:“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高僧问。
“气也没有办法呀。”妇人答。
高僧说:“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然后他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已经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这位妇人大声问道:“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倾洒于地。妇人看了良久,顿悟,于是便叩谢而去。
放下,就是消泯对抗的心。当你生气的时候,其实是在惩罚自己、对抗自己,如果放下了,不再对抗,又何来的气,又何苦要气呢?
有一句话说:“凡是你所对抗的,正是你所要学习的。”你恨那个伤害你的人,气他,咒骂他,巴不得他早点死掉,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更气、更恨。
如果你不断地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旧怨恨,你就等于是给了那些最初伤害你的人或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所以,可以这样说,当你怨恨别人时,在一定程度上说,你也是在怨恨自己。
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上帝让我们必须借助这面镜子,来映照我们自己的灵魂。你的爱人、同事、朋友或孩子皆然,他们身上拥有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正是你最需要学习的部分。因为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所以,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时,你又气又恨,但这是他的错吗?不尽然,或许他只是帮你把那“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当以后有人指责你的时候,请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气急败坏地攻击或反击,你先要问问自己,他们说的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你就不必当真。如果是“真的”,那你又何必生气呢?因为事实本来就是那样的,难道你要因为对方说的是事实就和他成为敌人,大打出手吗?
消弭对抗的心,就是要学会放下,不再反复回忆那些让你痛苦、气愤的人或事,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
一个女人要学会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人或事物。如果在你生活的周围有着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或事物,那么你就要反思自己了,为什么你会不喜欢它们呢?为什么你总是因为它们而生气呢?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在对抗,所以它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因此,不要对抗,要保持平和,开阔心胸,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淡定的女人。在生气前,先默数几秒钟,想一想自己何苦要气呢?气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东西,你吞下就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就会消散了。
看看我们的世界,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享用不尽,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时间让自己去气呢?
用幽默去化解愤怒
我最喜欢谈吐有趣的女人。你知道的,有些事,做多了会生厌。但有一个风趣的人做伴,那么多久都不会生厌。
——蔡澜
当一休禅师还是个小沙弥的时候,就非常聪明。一天,有一位信徒给一休的师父送来一瓶蜂蜜,恰巧这时师父刚要出门,师父心想:我把这瓶蜂蜜放在屋里肯定很不安全,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他就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的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