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
24854200000029

第29章 笑骂谐趣,幽默是家庭和睦的良方(3)

于是爸爸对她说:“我的胡子没了。”

小女孩脸上困惑的表情没有了,她可怜巴巴地说道:“我没拿!”那种无辜的表情惹得大家都笑了。

还有一次,小女孩吃了很多饼干,还想再吃。妈妈对她说:“快别吃了,再这样吃下去,你的肚子会爆炸的。”

小女孩很淡定的说:“不要紧啊,我的肚子爆炸时,你可以离远些。”

这就是小孩子的天真,这种天真在故意说谎时表现的更加好笑。

一个爸爸和他的女儿出去旅游了一番,归来以后,女儿突然当着妈妈的面,向父亲问道:“爸爸,你和一个女人的照片哪里去了?怎么不拿出来给妈妈看看呢?”

爸爸说:“什么?我没有和女人照过照片啊。”

女儿说:“当然有啊,还是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照的呢。”

爸爸有点窘,说:“没有啊。”

女儿便走进房间去,把照片拿出来给妈妈看,原来是她和爸爸照的。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说谎,而是有意的幽默,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欺骗的成分,只是为了心照不宣的沟通。

在幽默中,你也同时也可以发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

牛牛的奶奶信佛虔诚,每天都要在佛像前跪着念一小时的经。

一天下午,奶奶正在念佛,正好卖冰淇淋的来了,牛牛便拉着正在念佛的奶奶说:“我要吃冰。”奶奶头也不抬地说:“等一下。”

过了一分钟,牛牛又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吃冰。”奶奶说:“再等一下。”牛牛感到很委屈,说道:“你等一下再念嘛,佛祖又不会跑掉,可是卖冰的就快要跑掉了。” 奶奶听了很生气,说:“你一直叫我,奶奶很烦耶!”牛牛反驳说:“可是我才叫你两次啊,你就嫌烦,那你叫阿弥佗佛几万次了,他都没说烦?”

孩子总是以他们自己特有的天真幼稚的心理及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去解释事物,去与别人交往、沟通、相处。却在不自觉中扮演了幽默的角色,在充满童趣的幽默中,孩子也同时开动了脑筋,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力与见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所以,呵护孩子的这种天真的幽默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做的。

女诗人舒婷就非常重视对儿子的幽默感的培养,她很欣赏儿子,和儿子相处的非常好,对儿子的成绩、爱好等等,舒婷也都一清二楚。

一天,儿子考完试回来,看到舒婷紧张的神色,便说:“妈妈,今天有两条消息,一条是好的,一条是坏的,要先讲好的还是先讲坏的?”

做妈妈的,自然是愿意先听好消息。

儿子清了一下喉咙说:“好消息就是,英语考卷发下来了,我考了个全班第一。”

舒婷很高兴,接下来问道:“那坏消息呢?”

儿子回答:“非常遗憾,那条好消息是假的。”

舒婷从心里笑出来,她的笑不仅是为了这个故事,还为儿子的幽默感到欣慰。

还有一次,舒婷的儿子把上衣脱得光光的回家,因为每次儿子这样做,舒婷都知道是因为儿子上的体育课,于是这次,舒婷就问:“是不是又上体育课啦?”

儿子回答道:“不是,上的是地理课。”

“地理课为什么还脱得这么光?”舒婷不解。

儿子回答说:“今天上到了赤道。”

一句话逗得舒婷哈哈大笑。

总之,孩子的幽默天性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作为家长,更要懂得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这种优点,因为在幽默的天性中,孩子的智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能力都在发展。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一个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不仅是培养一种能力,更是在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学会乐观宽容地面对人生的一种美好品格。

趣味教育,引导孩子成长

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是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常常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方式才更符合孩子活泼的天性。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越不让他做的他越做,越叫他做的他越不做,为什么孩子做什么都和我们对着来?”还有的家长抱怨说孩子越打越不听话,讲道理根本就讲不通,说多了吧,还嫌你啰嗦,面对这种状况,家长的批评教育常常显得很无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和打骂,只能诱发孩子更加抵抗,形成逆反心理。

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是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常常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孩子的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让孩子免去在家长面前的拘谨,还能让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就是一个幽默教子的高手。

一次,诗人回家,看到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的母亲正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了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

诗人明白,喝墨水还不至于使人中毒,所以也用不着惊慌,诗人觉得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便故作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吗?”舒拉得意地伸出沾满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也没有生气,而是从屋里拿出了一叠吸墨水的纸来,递给舒拉说:“哎,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

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的一句幽默冲淡了,在家人的嬉笑中,诗人也以此教育了小儿子。

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家长,不能总是一味的责备孩子的恶作剧或过错。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更聪明,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

德国汉堡的一个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曾说:“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因为恶作剧并非从天而降的,它需要动脑筋,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从这一点来说,恶作剧其实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是一种催化。所以,在面对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时,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对之训斥,而是要利用幽默的方式很好的加以引导,将孩子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有益的活动上去。

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外向,相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性格过于内向的孩子更不好管理。面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有些家长常常是不知所措,他们苦恼于自己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其实,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幽默的作用就更加显著,幽默是一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父母吵架,难过的独自撑着一把雨伞蹲在墙角。任他的父母又求又哄,孩子就是不理不睬。这样两天过去了,孩子体力非常衰弱,最后,孩子的父母只好请来了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狄克森先生。狄克森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只是拿了一把雨伞在孩子的跟前蹲下了,他注视着孩子的双眼,向他投去关切的目光,终于,孩子在恍惚中震了一下,像被闪电惊醒一样。

孩子突然问:“你是什么?”

狄克森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是什么?”

孩子说:“蘑菇好,刮风下雨也听不到。”

狄克森说:“是啊,蘑菇好,蘑菇听不到爸爸、妈妈的吵闹声。”

孩子流泪了。

狄克森接着劝慰道:“做蘑菇好是好,但是蹲久了也会又饿又累,我要吃巧克力。”说完他掏出块巧克力,送到孩子的鼻子前让他闻了闻,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大嚼起来。

孩子说:“我也要吃巧克力。”于是狄克森给了孩子一块巧克力,孩子吃了一半后,狄克森又说:“吃巧克力太渴,我要去喝水。”说着,他丢掉雨伞,站起来。孩子也跟着站了起来。

可以说,这是一个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但是狄克森却用幽默的方式,引导着他慢慢回到了现实的生活,取得了他的信任,打开了他的心扉。

趣味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这一点还体现在利用幽默来激励孩子进步上。

当孩子拿了一张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家长签字时,你若是家长,你会怎么做?一个聪明的家长在这时绝不会一味的生气而对孩子大加打骂,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位家长是怎么做的。

一个父亲曾经用“幽默赏识”的办法,把双耳几乎全聋的小女儿,培养成了高才生。在女儿小时候,父亲第一次看小女儿做应用题,十道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是他没有。这个父亲只在女儿做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钩,然后赞扬她说:“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结果,八岁的小女儿听了这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大增,在升初中时,数学考了99分,她还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万位,在十岁时,还出版了六万字的科幻童话。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一个男孩正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便约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见男孩已等在门口,便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男孩疑惑的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男孩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男孩听到这些话哭了,说:“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

陶行知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幽默的赞美永远比直接批评更有效,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所以,作为家长,永远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因为一句恰当而又不失风趣的赞美往往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改正错误,更好的成长。

总之,趣味教育,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幽默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幽默表面上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而豁达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