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称赞李广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正说明李广作为一代名将身上所特有的气质。李广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虽然含恨而死,但是他的为人、他带军的作风还是被后人所称赞。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李广为官40余年,每年俸禄二千石,按说家里应该很富裕,但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从来不置家产。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次受到皇上的赏赐他都分给部下官兵,其廉洁可见一斑。
第二,忠心爱国,对大汉王朝忠心不二。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与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因这一事件被降为平民。匈奴听到这一消息后,更加肆无忌惮。危难之际,李广又被委以重任。当时,卫青是汉武帝身边的得意将领,李广要一切听从他的指挥,李广为了国家的安危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李广就是这样的人,他永远都视汉王朝的利益高于一切。
最后,李广为汉武帝而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朝廷当官,在战场作战,都需要奉行一个字,那就是“忠”。打败仗就是不忠,就不能让你继续做将领,只好贬为庶民了。后来,他随卫青一起攻击匈奴,自己迷了路而误了行程,他认为这是辜负了皇恩,结果他不但不请求原谅,而是以死谢罪;照理说,人家要你承担责任也是应该的,可李广觉得他对不起皇上的殷切希望,“引刀自刭”。李广没有死在与敌人的浴血拼杀中,这也是他自己的一大遗憾;他的心里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君令其死,李广不得不死!从这一点来看,李广的死确实死得很“忠”。
第三,爱兵如子,人心所向。李广爱兵如子是天下人所共知的。每次带兵打仗,李广都是与官兵同吃同住,与官兵们打成一片。每次吃饭时,他总是让官兵先吃,再发给自己。李广的所作所为使部下深受感动,官兵们无不愿意为其效力。在休息时,李广还与官兵们举行射箭比赛,与官兵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他治军不讲究形式的严整,对士兵的生活细节放得宽缓,只着重练习骑马射箭的武艺,鼓舞杀敌的土气,士兵都很爱戴他、拥护他,乐意接受他的指挥,听从他的命令,在两军阵前,能上下一心,拼命杀敌。作战时,李广身先士卒,在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士兵已死伤过半之时,仍可听命“持满毋发”而不恐,终解匈奴之围。因此,李广在士兵的眼中就如同神一般也不足为奇,所以李广被人尊为“飞将军”也不足为怪。
李广死后,李广部下的官兵“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皆为尽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里就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反映了人民对李广的仰慕与崇拜之情。
九、汉武帝为何不重用李广
李广身为大汉名将,威震匈奴,他精通骑马射箭,先是被选拔出来做皇帝的武官,而后他跟文帝出行时,每当跟猛兽搏斗,总是奋勇当先。文帝见了,叹息说:“可惜啊,你生得不是时候!假如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封个万户侯算得什么!”在汉武帝时期,他也没有被重用。综合起来看,其原因有四:一是李广不符合汉武帝的战略要求;二是李广强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三是汉武帝需要年轻将领,不太信任老将;四是李广刚愎自用,桀骜不驯。
在当时,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他确立了察举制度,这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汉武帝在用人上也是是非功过各有说法。一方面汉武帝具有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比如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兵带来的先进战术,足见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难怪《汉书》中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另一方面,汉武帝生性严峻,即使是他平时宠信的大臣,只要有些许的不如意,也会严加处治,没有丝毫的谅解和宽容。汲黯曾劝谏汉武帝道:“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汉武帝笑着给他讲道理:“何世无才,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汲黯虽然对汉武帝非常忠心,但是最后也难免一死。所以,汉武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之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原因。从人为角度来讲,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司马迁对李广寄寓了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汉武帝还是一个“好战”型的皇帝,而李广却是一个防守型的将军。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都强调防守,不提倡进攻,所以防守型将军李广非常受重用,匈奴人无法攻破李广的防线而经常绕道躲开李广。而汉武帝发现了强大的匈奴人的重要弱点:匈奴人骁勇善战却无高墙深池防守,所以命令卫青的远征骑兵突袭800里作为试探进攻,结果一举就击溃了匈奴人的营地。所谓匈奴营地其实只有几百顶帐篷,而无任何防御手段,所以卫青很快得手。此后,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反复突袭匈奴人的老巢,几乎次次得胜,甚至北上2000里达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击溃匈奴大批骑兵,所谓汉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也就是兵法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中老年的防守大将李广确实无法适应汉武帝的积极突袭战略,在匈奴领域行动缓慢被动,完全是汉族军队的传统打法,多次证明对匈奴人缺乏进攻效果,多次被动挨打,失去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与支持,所以汉武帝无法重用李广。
汉武帝因为在继位初期,一直被窦太后所压制,不能大权独揽,行使皇帝的权力,因此,他私下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这个时候,卫青等一大批年轻的将领被汉武帝重用。而身为老将,一直被窦太后所重用的李广自然不能走进汉武帝的阵营,并且不断被排挤。
李广不能被汉武帝重用,与他自身的缺陷也有关系。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指人格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尤其是****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根据史料记载,李广刚愎自用,桀骜不驯,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并且记载了李广杀霸陵尉的经过:“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其大意是:一天晚上,李广带了一名骑马的家人,到朋友家喝酒。回家时,路过霸陵(今西安市东)亭。霸陵县尉恰好灌了好多酒,吆吆喝喝地拦住了李广,不让他过去。李广的家人在一旁说:“这位是前任李将军。”县尉说:“即使是现在的将军夜里也不准通行,又何况是前任的呢!”勒令李广在那里住了一夜。不久,匈奴入侵边境,武帝又起用李广,派他到右北平(河北辽宁交界一带)做太守。李广向朝廷请求调霸陵县尉和他一起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霸陵尉罪不至死,而李广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事过于冲动。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李广没有考虑过。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迁的彰表之意。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广也曾公报私仇,徇私枉法。杀霸陵尉的事件,作风多少不够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