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死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这场冤案是赵高一手操纵的。当时秦始皇驾崩,李斯为了保住他的官职和荣华富贵,与赵高合谋了沙丘政变,辅佐嬴胡亥阴谋篡位。谁知也正因为如此,李斯彻底地失去了实权,成为了赵高的附庸。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对赵高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明知赵高在朝中胡作非为、滥杀无辜,他却不敢指责。对于秦二世的****,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当他向秦二世进谏的时候却不敢提出意见,反而为了赢得秦二世的欢心,助纣为虐,称赞秦二世的****。李斯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度晚年,逃出赵高的“杀人名单”,谁知赵高杀人杀红了眼,对于威胁到他的人,一个也不放过。赵高向秦二世进谏凭空捏造事实,诬陷李斯勾结叛党,想颠覆朝政。而昏庸的秦二世竟然对赵高的谗言深信不疑,下令逮捕李斯。李斯被屈打成招,得到“具斯五刑,论腰斩于咸阳”的悲惨下场。可怜李斯苟且偷生,却最终没有逃过赵高的毒手,一代名相就这样凋落了。
自古以来,李斯就备受争议:他是秦国的功臣,还是秦国的罪臣;他的死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当然历史上的李斯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要想全面地了解他,只有把他还原到从战国到统一的秦朝,再到秦朝没落的特定历史大环境下,才能得出一个公正的评论。
一、走上从政之路
李斯(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是秦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是秦王朝的开国大臣。《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早年生活在贫民家庭,年轻时曾在上蔡郡(今河南上蔡地区)当小吏,是个地位很低的小官员,但他本人却是一个胸怀大志、不安于现状的人。
李斯是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但他心胸却非常狭窄,而且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极端自私,贪生怕死,贪恋权势,不择手段地追求荣华富贵。他是如何走向从政之路的呢?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插叙了一件小事,正是从这件小事开始,李斯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说:“在李斯还年少时,当时还是个小官。有一次到茅厕去方便,看到茅厕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李斯来到粮仓,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他两相比较,心中顿然明白,十分感慨地说:‘人有没有出息,就好像老鼠一样,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
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茅厕里的老鼠。不管是偷吃粪便的老鼠还是粮仓里的老鼠,总之都是老鼠,而李斯却愿做后者。这也成了他人生观形成和人生道路选择的思想基础。
于是他发奋向上,辞去了郡小吏的职务,来到齐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与后来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一起拜在荀况门下,学习统治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权衡各国的形式,李斯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之为谋;而其他几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建功立业的希望;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已经奠定了基础,可对诸侯各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有希望代替已名存实亡的周室而一统天下。所以他决定到秦国施展抱负。
临行前,李斯辞别荀况说: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这番话,一方面表现了他观仓鼠后而形成的人生观,赤裸裸地表露了他追求私欲、求取功名富贵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缔造了他整个的人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事”,这是中国古代谋士人格力量的表现,也是他们成就事业的要素。“择主而事”,就是要选择那些他们心目中的“明主”,去辅助他,为他出谋划策,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看来,李斯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斯小篆
李斯投奔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于是,他被纳入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机会,也可以给秦王上书。他曾给秦王献计说:“自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自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各诸侯臣服秦国就如同各地郡县归顺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一统天下的帝业,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各诸侯国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此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入木三分。深得秦王之心,立即得到秦王的赏识,提拔他为客卿。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了他一生的从政之路。
二、心胸狭隘的小人
李斯虽然有才华,但却是一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在他帮助秦王打败韩国的时候,做了一件极其卑鄙的事,就表现出了其小人作风。
曾与李斯同拜荀况门下的韩非是韩国的博才公子,被韩王任用,他看到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上书劝谏韩王,但始终不被采纳。韩非看到当时许多廉洁正直的人和他一样被当权的奸邪之臣所排斥,悲愤地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不朽著作。韩非的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看过这些书之后,十分感慨地说:“唉,如果写此书的人能为我所用,那就死而无憾了。”这时李斯在旁说:“这些书都是韩非的著作。若想得到韩非,只有攻打韩国。”嬴政随即派兵攻打韩国,索要韩非。韩王开始不想用韩非,迫于形势危急,不得不起用韩非,派遣他出使秦国。
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嬴政非常高兴,但没有马上任用韩非。韩非的到来,无疑对李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李斯深知嬴政非常赏识韩非,而自己不论是学术能力还是政治外交能力,都远不如韩非。当年求学时,韩非的才学就在李斯之上,只是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才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犀利洗炼,不是李斯能比的。现在韩非来了,是否重用还没决定,如果一旦重用,自己在秦国苦心经营的功名利禄就势必要受到影响。
李斯妒忌之心大起,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以及功名利禄,他必须除掉韩非。李斯为除掉韩非,在秦王嬴政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亲族。大王要吞并各诸侯国,韩非自然不会帮助,韩非最终还是要心向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的,这是人之常情。”秦王嬴政说:“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可是李斯的目的是要赶尽杀绝。他又对秦王嬴政说:“如今大王不能任用他,如果放他回韩国,必然是自留祸根,这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寻找他的过错,将他杀掉。”秦王嬴政听信了李斯的话,就下令将韩非拘捕治罪。李斯便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韩非自杀。韩非还想面见秦王陈述己见,但遭到了李斯的拒绝。韩非知道李斯是一个不能容人的小人,自己不可能有生还的余地,悲痛的喝下毒酒。没多久,秦王悔悟了,急忙派人赦免韩非,然而他已经死于狱中,至此李斯陷害韩非的毒计就成功了。
可见,李斯是一个心胸多么狭窄的人,对权力有着太强的欲望,哪怕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威胁到他的地位,他也绝不手下留情,他真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但是历史就是喜欢和阴谋家开玩笑,李斯因嫉妒而将韩非杀害,26年后也因遭受赵高的嫉妒而入狱,最后身首异处,或许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秦王朝的搭建人
秦王嬴政继位之初,决心大力发展生产,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二人设计并领导建设的当时第一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公元前237年,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客卿的运动。事情的起因是,韩国为减轻秦国的军事压力,派遣著名水工郑国充当奸细,入秦帮助李冰父子建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国力。工程进行到一半,秦国查出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秦王嬴政非常生气。这时,秦国宗室贵族趁机要求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怀着失望而又悲伤的心情离开秦国,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在临近边境的时候,他觉得应该最后试一试,于是李斯针对逐客令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李斯在文中列举出大量历史事实:秦穆公寻访贤能之士,从西方的戎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请来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请来的蹇叔,从晋国招来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却重用他们,才会使秦吞并二十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魏国人商鞅实行新法,国家更加富强,打败了楚国、魏国,扩大了近千里的国土,秦国才会更加强大起来;秦惠文王采纳魏国人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约,才迫使各国臣服于秦国;秦昭王得到魏国人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才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改变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吞并了诸侯,为秦国成就帝业打下基础。这四代君王都是因为任用客卿才对秦国做出贡献的,客卿们有哪些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疏远外来之士,不加以任用,这样秦国就不会富强,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他劝秦王嬴政要想成就统一大业,就应当不分地域、不讲国别,广聚人才。
秦王嬴政看后深受感动,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谏逐客书》使秦国保住了人才,对于秦国统一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谏逐客书》表现了李斯的才华、智慧和真知灼见。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并佐助秦王嬴政制定并实施了吞并六国的战略和部署。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开始,秦开始了灭六国的战争。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先后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李斯功不可没。他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李斯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最终兼并六国,俘虏了各诸侯王,拥立秦王嬴政为天子。
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秦最先灭掉的是韩国。李斯提出“先取韩以恐他国”(《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韩非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韩非认为应先伐赵。而李斯则认为先打韩国,打韩国取胜把握会比较大。李斯认为韩国在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军事力量也最弱。此外,从地理位置上看,灭韩可以打开通向东方的大门,这样在战略上就可以处于有利地形。结果证明这一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秦国完成了灭六国的战争,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统一后,面临的问题是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政权。
秦王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为秦国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郡县制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六国都还存在着土地分封制的残余。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废除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
分天下为36郡,后来又有所增加,郡的长官被称为郡守,掌管全郡政务,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朝廷管辖。在郡守之下,设有辅佐郡守的郡尉,掌管全郡军事。还设置监御史,是一郡的最高监察官,负责监察工作,监御史的权力很大。一郡之内分成若干县,1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1万户的设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受郡守直接管辖。秦朝全国的县大约在500个左右,县令或县长之下还设县丞,是县令或县长的助理,并负责司法裁判,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以下的基层政权组织是乡、亭、里等基层政权机构,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宜都是由乡里的官吏直接承办的,以保证各种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郡县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