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过韩非与荀卿看事情、想问题的观点相距甚远,从《难一》、《难四》、《定法》、《难势》几篇著作中,可以看出韩非虽然不善辩辞,但是思路却很流畅,遇到事情也总要弄个明白,即使是荀卿也未必有能力驳倒他。
三、秦王兴师三十万,只为韩非
韩非师从于著名思想家荀子,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但却极力反对老师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末期,秦国势力不断强大,而韩国却日渐衰败,岌岌可危。虽然韩昭侯时任法家申不害为相进行了某些改革,国力暂时有所增强,但是申不害去世以后,韩国的国力便开始衰败,对一些大国的侵犯毫无还手之力。等韩非到青壮年时,韩国所面临的形势已是危如累卵了。
正当韩国面对秦国这个强大外患的时候,韩非回到了韩国。强烈地忧患意识和报效祖国的决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向韩王进谏,主张通过变法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不能一味地对强国妥协。韩非在《饰邪》里提出:“整顿朝纲,刷新政治,严明法纪,重贤臣,远小人。”但对于韩非的意见,韩王始终没有采纳。
韩非纵有满怀的志向,却毫无施展的余地,他除了悲愤以外,只有无可奈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秦王嬴政在咸阳宫中读到了韩非《孤愤》、《五蠹》等文章。《孤愤》中写道:“通晓统治策略的人,必然见识高远并明察秋毫……能够推行法治的人,必须坚决果断并刚强正直。”韩非还指出:“如果当权的重臣独揽大权,那么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就要被他一个人所控制了,这个国家就将有危险。”所谓的重臣,韩非认为就是视国家法令而不见,以破坏法律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以损害国家来便利于王家,甚至势利能控制君主的人。
韩非还指出:“国家的祸害在于重臣的权力不断庞大。因为他们官职大,所以有很多人支持他们,对于君主来说这将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看完《孤愤》后,秦王十分震惊,他感叹韩国有这样的人才而自己却没有,实在是遗憾之至。韩非另一篇《五蠹》的文章更使他爱不释手。
文章中写道:“君主重视儒家学派,但是他们利用文献来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国家法令,这些原因都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君主都喜欢听一些好听的话,甚至不去管那些话是不是正确,所以朝廷上都是有一些花言巧语的人,他们对于国家的治理根本就没有用处,反而把政治局面弄得十分混乱。韩非的这些话让秦王十分震惊,他震惊于韩非论述得深刻、直言坦率、一针见血。另外,韩非在其他文章中关于君主权术的论述,也令秦王惊叹不已。秦王再三感叹这些文章的优秀,他尤其喜欢里边阐述的法、术、势相结合的驭臣之术,这些都正合秦王的心意。这一次韩非遇到了知音,秦王欣赏他的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所著的文章拍案叫绝。秦王嬴政决心要得到韩非,以图振兴秦国,所以发自内心地感叹说:“我要是能见到作者并和他交个朋友,死也无憾了!”秦王问李斯关于作者的事情,此时才知道了这些文章的作者是韩非。为得到韩非,秦王派了大军进攻韩国,向韩王索要韩非,韩王怎么也不会想到秦军来攻打韩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个韩非,韩王安急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才免去了一场大战。韩非到了秦国,在与秦王的交谈中,才发现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韩非应秦王的邀请,做了秦国的客卿。
虽然身在秦国,但是韩非毕竟是韩国人,而且他还是王室的贵公子。他向秦王献计策,谈话中总是考虑到韩国的安危,而且他还写了《存韩》给秦王,希望秦王去攻打齐国和赵国,以保全韩国。
因为韩非的心始终在韩国,李斯嫉妒韩非的才干,于是他抓住这一点,在秦王面前添油加醋地说韩非的谗言。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各亲其亲,如果大王要攻打韩国,他还是要为韩国考虑,而不会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再者韩王派出的使者是不是间谍我们还不知道,万一这是反间计该怎么办呢?韩非这个人万万不可用。”秦王听后心里犹豫,他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问:“那怎么办呢?”李斯说:“如果把韩非送回韩国,无疑是放虎归山,不能为秦所用,不如杀之。”
所以秦王听了李斯的谗言,下令囚禁了韩非,并让李斯考虑如何给韩非定罪,这时的秦王并没有下决心要杀死韩非。可是,嫉妒心很强的李斯怕夜长梦多,于是便派人拿了毒酒,逼令韩非自杀。当狱吏递给韩非一碗毒酒让他喝下去的时候,韩非问:“我有什么罪名,竟然要喝毒酒?”狱吏说:“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先生你难道还不清楚,你身为韩国人,不能为秦所用,以后必定是秦国的障碍,当今之世,对于有才的人,如果不用就杀掉,又何必非讲究罪名?”韩非听罢,仰天长叹,在墙上题下一首诗,以表示自己一直以来的悲愤:
说难果难,孤愤何已?
五蠹去除,说林何取!
膏以香消,麝已脐死。
写完后把毒酒一饮而下,等秦王反复思考,想要赦免韩非的时候,韩非早已死在狱中。就这样,这位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极力为统治者谋划的人,却被奸人所害。但是韩非的不朽著作为秦国的统一和秦王朝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韩非失民众
韩非的法家思想虽然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成功的,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也影响深远,但是韩非毕竟是极力维护王权的,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倾向于君主,所以主张以法治天下的韩非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失去了民心。
在韩非的思想中,他十分强调重视法治,要求一切事情都要遵循法治。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会总是强大,必然会有走向衰弱的一天,相反,一个弱小的国家也会逐渐变得强大。国家的君主要坚决依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一定会变得强大,反之,国家就会变得弱小。因此,韩非认为做一切事情都要有法可依,而不是凭任何人的主观思想来判断事物。韩非的法治思想可概括为统一法度,依法治国,主张重刑,法律公开等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与封建君主****
韩非从正面说明了用法治国的重要性。“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可以看出韩非所提出的使用法度以考察大臣,都是为了使君主得到贤臣,也使臣子尽心尽力地忠于君主。这表明韩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这一点是韩非失民众最根本的一点,因为他没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2.统一法度与封建君主****
韩非认为统一法度就是全国上下都要遵守并使用同一种法,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法是来自于君主。他奉行集权制,认为如果人人同样拥有赏罚的权力,那么人们就不再敬畏君权了,那样的话君主的地位就会十分危险。由此可见,统一法度是实现君主****统治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3.重刑与封建君主****
韩非主张重刑,他认为只有以刑去刑才可以达到无刑的效果。
如果刑罚很轻的话,那么百姓可能对刑罚无所畏惧,因此就会犯罪不断,最终可能导致国家的混乱。
除了讲求重刑,韩非还主张奖赏。他认为“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之所以要使用重刑,韩非认为“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在韩非这些观点中,他所提倡的重刑并不是为了惩罚人民,而是用“重刑”来维护君主的统治,是防止人民作乱的有效手段和工具。重刑理论从表面上看是针对人民群众的,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法律公开与君主****
韩非对法的定义是:“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意思就是主张所制定出来的法,要向广大民众公开,并制定相应的条文,让这些思想深入到人心,以使人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事。在这里,韩非所说的“法”其实还是君主设定的法,是限制民众、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所以,法律一旦公开,大臣和百姓就必须依法做事,而君主则可以根据法律来判断臣下的功过是非,以及考察臣下的言行是否得当,很显然,这样做对君王的统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上韩非推行的法术,无论是从他的出身还是从他所持的观点来看,都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认为王权是最高的象征,一切事情都要为王权服务,但这一点完全脱离了民众的基础。
韩非主张的法治其实是一种治人的法,他心目中的君主应该是独掌大权的君主,他的思想把君王放在了过于崇高的地位,他所谓的法、势、术都只是君王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他提倡法治中法、势、术三者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治理国家,这样的法治在统治者眼里当然是最为完善的法律了。虽然韩非辩解:“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他说实行法治是为维护民众的长远利益而着想,但在《韩非子》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君主”、“人主”,他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是为了维持和强化统治者对人民的统治而实施法治,他的思想是强调大众的服从,他的法治是针对大众人民的。因此,韩非也就必然地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正如鲁迅说的那样“那都是为治民众的集权者所着想的,对于民众的利益,韩非却一点也没有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