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精密配件的价格确实在涨。”第一位代表附和着说。
“不但配件的价格在涨,而且咱们公司的赋税也在增加,这些你们也许都不知道!”
“这些离我们工人的生活很远,所以,我们怎么会知道呢。”
“虽然你们不了解,但是从工厂的货色以及销售量锐减也可以看出来呀!”
“这些我们管不了,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工资不能满足一家人的支出,所以急需要增加工资,否则我们只有挨饿的份儿。”
“这些情况都与你们的工资有连带关系,我知道你们生活的艰辛,但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我给不给你们增加工资,而是要不要付你们工资。”
“您这话说的有点蹊跷,我不懂其中的意思。”
“现在工厂的收支已经不平衡了,连原料费都不足以支付,如果你们再继续要求加薪,虽然要求增加的数目很小,但是公司就会因此生存不下去。”
“老板,这些都是真的吗?”
“当然,谁会拿公司的命运开玩笑,不信我拿账目给你看看。”他随即拿出一本账目让第一位代表过目,然后继续说:“这是咱们公司去年买进的一批劣势配件,单是这一笔开支就已经这么大了。”
老板清楚而简单地说明了工厂目前的困境,这位代表聪明过人,当然能够明白老板的用意。
等第二位代表刚进门时,这位老板的态度立即就转变了,他严声厉色道:“对不起,你们的要求,我已经慎重地考虑过了,这件事情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真的不能答应吗?那我们只有辞职了。”
老板“绷”着脸说:“好的,好的!请你们放心,等你们辞职之后,我绝对不会再招第二批工人继续做工,而是会关门大吉。”
“这样,你不是会亏更多的本吗?”
“实话告诉你吧,如果我现在关门,兴许不会亏本,我的原则是赔本的生意不做。就是我能够输得起,我也不会做的,对你们而言,我原本希望给你们公正的待遇,但是我也不会赔本给你们加工资呀。”
“老板,这其中大部分的事情,你还得自己解决,我关心的是你会不会给我们加工资?”
老板的脸又一次“绷”起来了,态度鲜明地说:“不能加!”
“好,既然我们没有商量的余地,那只好选择罢工这条路了。”
“随你们的便吧,但是,请你们记住一条,我在这个公司待了十几年,大家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刻薄的人,我向来都一视同仁。罢工是你们工人自己提出来的事情,你们一定比我更痛苦,但这又是谁的错误呢?你尽管鼓动大家罢工吧,工厂若是今天倒闭了,全体失业的工人都会找你算账的,我的话到此为止。”
当老板带着严厉的口气说完这番话时,第二位代表只好悄悄地退出去,此时,老板显得更加镇静。
第三位是个女代表,名叫露易丝。此时,老板对她又换了一副态度,老板说:“是这样,我请你来是想让你告诉我,这次你们究竟为了什么事情要罢工?”
“老板!您到现在还不明白吗?总之一句话,如果您不给我们加工资,我们就无法继续工作下去。”露易丝回答。
“既然这样,也称了我的心,你们一走,我这工厂就要关门大吉了。厂子倒闭之后,你们就会失业,你们想好这个后果了吗?反过来说,如果我现在给你们增长20%的工资,公司也会倒闭,现如今的工厂根本就赚不到钱,这种赔本的生意,我做不起!”
“但是,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为了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我们只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这又有什么错呢?”
“露易丝,你说的并没有错,但是,你太不顾及我们厂方的困难了,我得请问你:你有没有从工资里积蓄起钱来?”
“谈不上积蓄,因为我每个月的工资还要支付父母的养老费。”
“但是,你们工友中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是靠工资积攒积蓄的?”
“老板,不见得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是靠着辛苦挣来的钱养家糊口的。”
“真的吗?要是这样的话,我肯定会担心你们今年的这个冬天了。”
“您指的是什么?请您明示。”
“好的,我是说你们这下可就麻烦了,因为一般工人都是靠辛苦赚钱的,但是现在物价上涨,开支必然加大,这样一来那些既无职业又无积蓄的人,他们怎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呢?”
“老板,既然您也知道我们的难处,为何不给我们加薪呢!”此时,露易丝的口气明显带有祈求的成分。
“是呀,我也一直想给你们加薪,让你们的日子好过一些,我也自信能帮你们的忙,这当然是在工厂开工的情况下;但是现如今工厂都要倒闭了,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帮你们的忙了!”在老板的自言自语中,露易丝也静静地退了出去。
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连带一场严重的罢工就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老板采用三种不同的态度和手腕修正了这三位代表的态度。可以见得,老板运用理智和开诚布公的方法对付了第一个代表;他用坚定的意志说服了第二个代表;他又用同情之术结束了与第三位女代表的谈判,这三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使得我们深深地佩服这位老板的圆滑世故,运用一个“绷”字娴熟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绵里藏针的批评艺术
管理者应该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人喜欢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揭露,一旦曝光就会感到十分难堪或气愤。
因此,给别人提建议也要采用委婉的方式。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的,他在给人批评或建议时的方法很妙,可谓高明。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
1971年“9·13”事件中,****因为叛国出逃时飞机坠落而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这个事件影响广泛,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一律保密。当时,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官员察看了事故现场后,就派秘书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具体情况。同机一起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
当时,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这些工作人员。符浩只是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公司的同志回自己家过夜,并且嘱咐那些同志要绝对保密。
当晚听符浩汇报情况的时候,周总理问:“和孙某一起回来的还有谁?”
符浩说:“还有一位同志,现在已经回家……”没等他把话说完,总理面色一沉,严厉地问:“你当过兵吗?”
符浩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过去曾在部队工作过的事情总理是知道的,1950年7月,他被派到蒙古担任临时代办筹建使馆的时候,总理接见他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已经是外交官了嘛,怎么还穿军装?”这个时候总理反问他当过兵没有,必定是在批评他警惕性的缺失。
于是符浩立即答道:“我马上把那位同志找回来!”他半夜开车把那位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放下心来。
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这种批评方式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周总理的批评非常高明,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这种暗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部队里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做一个‘兵’的警惕性。”周总理并没有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他明白,对一个长期共事、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够了,根本无需长篇大论地进行开导和批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周总理的做法很到位,他委婉的说辞让对方领会了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错误。
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特性,就是在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但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他错了,他就可能会厌烦这种指责,而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社招聘编辑部主任,应聘者有二百多名,只有李博士和王硕士进入最后的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中两人水平相当、各有千秋,这使社长和主编无法定夺。于是,主编出了一个考察两人能力的问题,他让两人浏览了一下近期的几份报纸,然后各自写一份策划报告,内容是对该报纸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最好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份报纸的认识制定出报纸的市场定位、稿件内容、组稿对象、刊物风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可以想象这份报告的分量。几天后,两人同时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并将自己的报告发送到主编的电子邮箱里。
就像他们的面试情况一样,双方的报告也不分伯仲。但是,两人的报告还是有些微小的差别,差别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部分,也就是对该报纸现状的评价上。
李博士曾经从事过编辑工作,所以对报纸的缺点看得非常清楚,他虽然对该报纸的某些内容进行了肯定,但是在报告的最后,把大量的篇幅用在了点评该报纸的缺点和不足上。甚至还在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警告:长此以往,不改变现在的办报方向及做法,该报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而王硕士报告的第一部分主要篇幅是谈论该报纸的优点,而且承认了这份报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具有的这些优势,比如读者对象把握较好,文章内容和风格有个性等优点。但是王硕士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若能在某些方面改进一下,比如商业资讯传达的速度提高一下,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当然他是以一个委婉的方式指出这些缺点的。
最后的面试结果是王硕士被录用。社长和主编决定录用王硕士的理由是:他对报纸的评价比较中肯,而且策划基本到位。而不录用李博士的理由是:虽然策划也基本到位,但他对该报纸的评价过于偏激,说话过于尖刻。
为什么拥有高学历而又有工作经验的李博士最终被淘汰,而相对学历低一些的王硕士却最终被录用了呢?关键原因是李博士说话的方式不符合一般人接受批评的心理,尤其是他处于求职的身份时,说话不能把握好主次轻重,也就无法赢得老板的心。
通常人们在听到别人对自己某些长处的赞扬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痛快的建议,心态会好得多。李博士虽然也使用了赞扬,但是他却没有作任何“铺垫”,说话就显得不够婉转,让别人感觉就像是直接批评报纸的种种缺点,让老板感到他几乎是在全盘否定该报纸所取得的成绩。而这种否定显然不符合该报纸的发展现状,否定报纸就是否定它的经营者,这种说话方式当然不可能引起面试者的共鸣,相反只会使老板反感,所以李博士最终被淘汰了。
说话要注意方式,尤其是批评别人或提建议时,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婉转一些,这样才容易让人接受。
巧妙运用“当众批评”
面对犯错误的下属,作为领导是在众人面前呵斥他,还是在私底下叱责他呢?有时候,私底下批评比较好,因为这样能保住下属的面子,使其在同事面前不损失尊严。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管理者想以正视听,当众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对方知错能改,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警示众人的作用。
小周在工作中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所有同事都以为主管一定会大发雷霆地批评他的过失,然而没想到,主管并没有当众呵斥小周,只是在私底下批评了他几句。这种做法让员工们认为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于是做事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由于主管对犯错误的下属都采取较为温和的做法,渐渐地主管的刀口越来越钝,最后竟然落得谁也不敢骂的下场。为此,很多职员向总经理反映主管领导无方,于是通过民意调查,主管一下子变成了普通职员。
在众人面前斥责某位办事不利的下属,其他的下属就会引以为戒,其目的并非单纯地处罚一人,还在于通过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所以,作为领导,在某些时候就应该当众批评或斥责犯错误的职员。
当场被斥责的人宛如是众人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很好找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在任何团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代表绝非每个人都能胜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选对一位“受批”的合适人选,即此人最好个性开朗乐观、凡事不钻牛角尖,并且不会因为一点琐事而动摇意志,如此才能得到预想的效果。
领导切忌选用情绪波动大、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人,或者过于敏感的人,若是错误地选择了此类型的下属作为“警示对象”,可能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困扰。
批评、指责自己犯错误的下属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些时候你也会遇到必须斥责其他部门的职员的情况。这虽然会超越权限,但有时也能解决问题。
某房地产公司营业部的张主任做事一向认真、负责,而且办事效率很高。因为工作需要,营业部经常要与采购部联系工作上的事宜,张主任很看不惯采购部宋科长过于懒散、傲慢的工作态度,然而,碍于对方是采购部的科长,官比主任大一级,所以张主任不便当众指责他工作上的过失。虽然张主任曾经与他的上司“汇报”过此事,但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
就在张主任思索如何利用机会,巧妙地与宋科长直接谈判时,采购部的小孙因为未遵守缴交期限而导致问题产生。张主任就抓住这个机会狠狠地当众斥责了小孙,还特意在采购部宋科长面前说:“不是只有今天,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此时,宋科长并未表现出任何异议。不久后,采购部做事拖沓的问题就改善了。
当众批评下属的举动,不仅可以警示下属,还可以警示同级,有时还能巧妙地解决问题。所以,作为领导,切不可错失当众斥责犯错误的下属的机会。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管理者,都不能在任何时候骄纵自己的下属,该批评时一定要批评,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当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