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裁员先裁什么人
24848100000017

第17章 拉帮结派的员工(1)

拉帮结派是职场污染拉帮结派在职场中算是一种污染,而且污染系数很高,它能让公司的员工各为其主,也会让有些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

张伟是一家合资企业的副总,以前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后来,公司又外聘了一位副总,能力和他不相上下,学历还比他微高一些。由于公司规定,虽然不情愿,张伟的权力也不得不分出去一半,这让他怎么看新来的副总都不顺眼。而新来的副总觉得自己学历比张伟高,而且张伟可能会阻碍自己在这个企业里的发展。于是他们两个人开始暗中对峙,虽然表面上互相谦让,一团和气,实际上却是面和心不和。他们都想独揽大权,于是便开始拉拢手下的员工,甚至觉得自己这边的人多一点,能力强一点,就可以打击对方。

两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也常常让下属卷入他们帮派的斗争中,致使下属左右为难,使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有一次,张伟要去外省出差一个月,而公司的许多文件需要有他的签字才能生效,当另一位副总的下属拿着许多文件找张伟审核时,他开始借题发挥了:“你老跟着我干吗?我正忙着呢,你没看我手头有一大堆事情要做?”这位下属被张伟说得愣在原地,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经常跟着张伟,一通责备把这个下属搞得灰头土脸,只好拿着文件先回去,想等张伟有空的时候再来找他签字。结果张伟也忘了这件事,他下午就出差了。等到公司要用这份文件时,却发现张伟还没有签字,这让客户很不满意他们的态度。

领导很生气,开始追究这件事的责任人,负责这件事的副总和他的下属自然要负责任,但是张伟也因此受到了降职的处分。

如果某个人把一间办公室分成了几个帮派,大家工作起来肯定会感觉不愉快,这也就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拉帮结派的人往往对与自己不亲近的人发起攻击,如果他本身处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不是他帮派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会被他打压,最终离开公司或者工作提不起精神,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总之,这种污染扩散程度之快超出想象。

简而言之,如果不治理这种拉帮结派的现象,它就会让公司慢慢走向瓦解。这类人是公司最不能容忍的人群之一,虽然他们多数是有一定能力的,可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公司势必会严肃处理,所以如果想在职场中继续生存,就不要做这种喜欢往枪口上撞的人。不过虽然你不做这种人,但职场中总有些喜欢做这种事的人,如果你不幸身在其中,也要懂得好自为之,以免受其伤害。以下介绍几个防害招数:

如果你在办公室遇到两虎相争,就尽量不要卷入其中,否则你就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或替罪羊。

如果你遇到拉帮结派的问题,不要加入其中某一个帮派,而应该站在公司的角度去看待你面对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每个老板都欣赏能急公司之所急、想公司之所想的员工,因为只有这样的职员才能和公司共患难。所以别屈从于任何一派,而要从公司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坚决做个不耍小聪明的员工,不过要懂得展示自己的“大智慧”。只有爱耍小聪明的员工才喜欢拉帮结派或者归于哪个派别门下,这样做对企业是有威胁的,而且领导也不会看不到这些小门派,必定会除之而后快,如果你组织或者进入其中,就有被除名的危险。不过,适当地显示自己的大智慧在职场中是很重要的,大智慧常常表现在有见地、有头脑、有思想、有眼光上,如果你能经常把自己的大智慧表现出来,就会很快得到老板的重视。

如果暂时不想换工作,就要改善职场生活。你要明白,职场中的人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正为其困扰,却又不想换工作,就要设法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首先要做到自律,你与别人的竞争要有道德底线,可以竞争,但品行不能卑劣,尤其不能出现诋毁别人的行为;其次,和每个同事保持合作关系,善待每个同事,即使你不加入某个帮派,同事也不会为难你。

和喜欢争斗的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上司其实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他们也并不是完美的人,你应该学会尊重他们骄人的业绩,并且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至于他们喜欢和别人斗争的缺点就大可不必学习了。面对这样的上司时,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上司挑不出自己的毛病,说话时也要注意分寸,因为拉帮派的上司一般很会刁难人,他刁难职员的手段除了从工作中挑毛病,还会从语言上挑毛病,所以你需要时时警惕。面对这类上司,有的时候适当地迎合也不失为一种自保的方法。

拉帮结派,

“小圈子”危害团队若问世界上哪种力量最大,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团队的力量。一个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靠的正是团队的力量。而在这个团队中的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若以私利为中心而拉帮结派、以人划线,就会成为领导者最深恶痛绝的“朋党文化”的翻版。

圈内人沆瀣一气、互相包庇、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这种“********”的定律就是产生排他力,这种排他力必然会引起摩擦力、反冲力、对抗力,从而使整个团队丧失生命力。合力方能攻坚,分力导致沉船,只有打破“小圈子”,方能促进企业稳步向前发展。

张辉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却因为办公室的“小圈子”而不得不放弃了心爱的工作。

张辉所在的公司是家规模不大的股份制公司,由于年轻且肯努力,加上有专业知识撑腰,没多久他就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正总和副总都有意栽培他,看到自己得到认可,张辉自然很高兴,他想两位领导都欣赏自己,前途肯定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有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老员工却在暗地里告诉他:“这两位领导面和心不和,你得看清楚自己到底该站在哪一边。”当时张辉就懵了,这种情况他还从来没遇到过。他仔细想了一下,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工作,谁都没法挑他的毛病。于是决定保持中立,哪个圈子都不掺和。但是由于公司不大,正总和副总常常会越级交待任务,张辉被两个人交待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过了三四个星期,张辉感觉很疲惫,可是两位上司都不领他的情,而且态度也从以前的欣赏变为冷漠了,他经常是前脚迈出正总的办公室,就被隔壁的副总叫去谈话,而谈话内容无非是与正总的角度相反,但都是再批评他一次。

在张辉觉得自己特别辛苦的时候,又有一位老同事过来点拨他:“你是公司的骨干,现在你站在谁那边,谁的位置就坐得稳固一些,现在你这样两边都得罪,何苦呢?”张辉经过思考,决定找个靠山,这样总比两头受气好。他想招聘他的人是副总,也可以算得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于是决定站在副总那边。

第二天,正总向他交待任务的时候,张辉一反常态,冷冷地对正总说:“副总让我忙别的工作,您还是找其他人吧。”正总先是一怔,转头就走了。从那时开始,张辉的工作就走入正轨了,每次正总想找他的毛病时副总都站出来为他说话,他终于明白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意思。

可是这仅是故事的中间部分,不是结局。一天下班后,副总邀请所有人去娱乐,大家玩得正尽兴的时候,副总对大家说:“今天我辞职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惊呆了。原来副总在和正总争斗的过程中出了点差错,他只好辞职。

张辉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很乱,本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他觉得自己应该跟着副总一起到其他公司任职,而且就算自己留在公司也不会被重用了,可是他在现在的公司发展得很好,也不愿意走,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经的公司因为副总带走大部分人马而受到重创。

这边副总对他说:留下肯定被当成靶子,不会有好日子过的,而如果是一起离开,保证还像以前一样待遇优厚;那边正总向他展开了攻心战术,表示会不计前嫌,只要留下来就会升职加薪。经过几番拉锯战之后,张辉决定留在公司,他舍不得这份心爱的工作。留下来后,正总果然对张辉很好,没计较他以前的过失,而且张辉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新的节奏,并再次成为骨干。可是没过多长时间,正总又开始了与另一个上司的“政治”斗争,并且还极力拉拢他。面对这种熟悉的场面,张辉觉得疲于应付,便递上了辞呈。

在职场中,“小圈子”之间的争斗是很有杀伤力的,它不仅不利于整个团队的健康发展,还会使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成为牺牲品,搞得员工无法认真工作,整天思考如何应付这种争斗。所以老板一旦发现谁有拉帮结派的苗头,一定不会手下留情的。

不过,在老板没发现前,你在职场中遭遇了“小圈子”的问题时要懂得如何自保。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如果你不幸卷入其中,就要明白其中的一些底线。你永远不要做“小圈子”的创始人,如果在陷入这种纷争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

(1)不主动创造“小圈子”。因为那样无异于玩火自焚,喜欢在职场中搞“小圈子”活动的人最后一定会引火烧身。如果你是中层领导,不妨营造一种公平和开放的大环境,这样你的下属会喜欢你,而你也能博得同事和上司的欣赏。

(2)尽量保持中立。人力资源部的总经理曾经评价过关于职场“小圈子”的事,他说:“在一个企业中,‘小圈子’事件时有发生,而我也曾经卷入其中,可是我并没有倾向于哪一派,因为我坚信,保持中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在职场中,也许你会无意中被牵扯到两个圈子的斗争中,如果只对一方表示忠诚,要么一败涂地,要么出人头地。而如果只对企业保持忠诚,两个圈子都挑不出你的毛病,这就和古人提出的“中庸之道”有相似之处,“不偏不倚”的做法才能保护自己。

(3)懂得一些“小圈子”的行事规则。身在职场,对某件事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看对方看重的是什么,在不违反制度和个人原则的情况下,可以适时迎合对方一下。

聪明人不进“小圈子”“小圈子”有好处也有坏处,俗话说“福祸相倚”,如果站错队就惨了,即便你站对了队,得到了提拔,但别人评价你时也更多会认为你是凭私人关系而非工作能力。如“圈子”里的成员出了问题,即便没有你的事,但由于你们平日来往过于密切,就很难让人不产生任何联想,你的职场前途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聪明的人从来不进“小圈子”。

在现实的职场中,人们多数会把团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作为“中心人物”,根据利益关系、兴趣爱好和工作性质等形成各式各样的“小圈子”,他们认为依靠着这棵大树自然好乘凉,这常常以一种“公司内部政治”的形式出现,一旦需要选拔人才的时候,“中心人物”往往选择平时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个摆设,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没有实际能力,必定会对公司造成损害,所以一个企业的老板一旦发现员工有这种迹象,便会采取一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家合资企业的两位中层领导不和,不管是在表面上还是在暗地里,他们都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其中一位因为工作的原因要调到外省任职,他在临走前编辑了一份电子邮件,然后又将这份邮件传给了他所带领的下属,内容都是对另一个领导的意见。他的下属看到后,就继续和对方领导保持对立,虽然两个部门多有联系,但他们看到对方仍然觉得像敌人,表面上不说什么,暗地里却经常较劲。这使两个部门根本无法合作,工作上漏洞百出。这让上司开始关心这两个“小团体”,关注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团体”的人大多被找借口降薪,“搞分裂”的人被一步步换掉了。

一个企业如果出现两个甚至几个水火不相容的圈子,那么他们不仅在工作上难以合作,而且还会时常出现派别之间的矛盾,这对整个企业的影响都是不良的。因此当一个企业有“小圈子”的问题出现时,老板是最为关注的。

既然已经知道了“小圈子”之间的争斗对自己有害无利,那就要做到不加入到任何一方的圈子中去,虽然这是一道二选一的题目,可是不管选择了哪一方,你的职场生涯都将被它搅得面目全非,你也不会给上级留下好印象。因为在“小圈子”当中没有所谓的胜利者。

面对这种“小圈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自己的嘴,无论是自己想抱怨还是听到别人发牢骚,都要注意不要把诋毁他人的言论传出去,不管你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风言风语都不要乱说话,以免祸从口出。有些职场人士喜欢什么事都迎合着对方说,似乎这样才是对对方的尊重,在别人发牢骚的时候自己也跟着发泄一通不满,以示和对方志同道合,可是这样做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例如,有位同事不断在你面前说老板的不是,你为了迎合他,也在脑海里拼命搜索老板如何对不起你的事来和对方交谈,且不说对方不会把你的话说出去,你也要反省自己,因为你和他变得一样了。如果有同事在你面前宣泄自己的愤怒或对谁表示不满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好好听,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当个爱传话的小喇叭。如果你实在想表达自己的同情,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或者开解对方。也许对方在发牢骚的时候只想找个倾听的人,而不是需要你非找出与他类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