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我说,其实她很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她也很想像自己的同学那样,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她知道无论自己的父母是否离婚,她都不可能有那样的生活了。如果必须要做出一种选择,那么她宁愿让自己的父母离婚。
听到莫亚这样的说法,我不禁又问:“父母如果真的离婚了,你想过自己以后的生活吗?为什么一定要让父母离婚呢?”
“我知道你们都认为我小,认为我不知道父母离婚是一件多大的事情,其实我都知道,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就是父母离婚的。他们离婚之后,我就会跟着爸爸或妈妈之中的一个过了,以后还可能有继父、继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别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不想在听到他们吵架了,也不想他们总对我说彼此的坏话了。我现在特别想让他们离婚,阿姨我和你说实话吧,我上课的时候都在想他们吵架时候说的话。晚上还经常睡不着,好多次我都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阿姨,你说他们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呢?”说到最后,莫亚已经是泣不成声了,我明白在这一刻这个孩子所有的武装都崩裂了,她将自己最无助的一面展现在我面前了。
见到莫亚这个样子,让我联想起了以前一位做老师的好友说过的话,她说其实父母的冷战、争吵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离婚,但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只要给孩子留有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就算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了,孰不知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敏感的,父母之间的真实情感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一个已经没有了爱的家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然而,这些话我无法对莫亚说,同样也无法对莫亚的父母说,这不仅是因为我没有权利、没有资格去插手人家夫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需要孩子的父母自己想清楚,不然的话,即使离了婚,对孩子的伤害也依旧会存在。
我无法从言语上过多的安慰莫亚,但我希望她可以快一点长大,在父母亲情这方面能够少受到一些伤害,这也是我仅能为她做的了。
有心理专家称当孩子面临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类孩子处理问题比较理性、成熟,他们可以坦然接受父母之间无爱的事实,并主张自己的父母寻找新的幸福。虽然莫亚的年龄较小,但属于此类。而第二类孩子虽然也能够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但他们却很难接受自己的父母重新组建家庭,对自己的父母依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至于第三类孩子则完全无法接受父母离婚,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一个看似完整的家是他们的绝对选择,因为他们特别缺乏安全感,总害怕被自己的父母抛弃。
对待这些情况各异的孩子,如果父母们不能视具体情形而选择应对的方式,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亲情的伤是所有伤害中最痛、最难遗忘的一种。
点评:亲情的伤痛是最难弥补的
因亲情而留下的伤口往往是最难愈合的,即使表面的伤痕不见了,曾经受伤的记忆也会如影随形,也许对于人类来说,亲情所留下来的伤害真的要等到弥留之际才能释怀。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网友写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虽然自己已经年过而立了,但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用厌恶的眼神看着的情形,他还说这份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他直至今日仍然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父母,每当他想靠近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排斥力出现。而回忆自己走过的路,他惊奇地发现,父母当时对待自己的态度不仅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待父母的方式,在其他很多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说他恐惧要小孩,而这其中的原因只是怕自己无法教育好孩子,甚至为了逃避生孩子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选择自己过,而不交女友。虽然后两个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但隐隐在胸的被伤害的感觉,却成为了他的一种隐痛,不足为外人道,但对自己来说确是一种煎熬。看到自己的父母日渐衰老,他既想多为老人尽一点孝心,又总有想要逃避的感觉……
这是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两种感情折磨着他,一种属于过去,一种属于现在,过去的是受伤的记忆,现在的是子欲养的情绪,而这两种不同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却成为了她难以跨越的难题。而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过去的经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既是健忘的也是长情的,很多事情的确是时间可以抚平的,而有些事情时间则完全不受时间的影响,亲情的伤痛即是如此。
对孩子来说,亲情就像是滋养剂,若是缺少了就会影响其健康发展。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家庭与亲情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好,家中时常搞冷战或争吵,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的话,即使情节不严重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曾经听过的一个台湾小女孩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那名台湾小女孩叫小雨,她的父母常年不和,还时常当着小雨的面争吵或长时间冷战,而小雨只能一边哭泣一边畏畏缩缩地躲在墙角看着自己的父母对峙……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雨的身心遭受了严重伤害,虽然已经是小学生了但还时常尿床、甚至半夜也会无故惊醒,在学校的成绩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比同龄的小朋友差。小雨经心理医生测试之后被认定有儿童抑郁症的倾向……
与此类似,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不和,被父亲强迫不见母亲,而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如下的话:“妈妈我很想见你,我很想送给你一副我亲自画的画,但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你问什么不来看我呢?我真的很想你,是不是要等我死了,你才会出现呢?”这是某报报道过的一个真实案例,而报道此事的记者在************中发现,这个深受亲情伤害的孩子,在父母分居以后所写下的日记,几乎篇篇都涉及“死”这个黑色的字眼,虽然这个小女孩仅有八岁。
对于孩子来说,受伤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在亲情方面。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不打骂孩子就不会伤害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家教题材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如下写道:“当父母以沉默掩饰矛盾时孩子最痛苦。”意思是说父母的冷战对孩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甚至比父母间激烈的争吵还要伤害孩子的感情,加重其痛苦。虽然家庭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孩子来说长期生活在充满了“战斗”硝烟的家中,会让他们的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约有一半的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行为的偏差,养成不良习惯。
综上而观,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父母之间的感情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家庭幸福度,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而且从很多真实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这种因亲情缺失、受损而引发的伤害,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很多中国家长习惯性的在孩子身上使用“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的教育方式,然而事实是非常残酷的,一旦父母真的给孩子带去了心灵上的伤害往往很难补救。
虽然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但我们的家长时常混淆爱与教育的区别。教育往往只能矫正一个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行为模式,但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时常是鞭长莫及。只有父母润物细无声的亲情才能真正抚慰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
著名英国教育家洛克对此曾经有过鞭辟入里的解析:“不仅要看到学问对于心智善良的人大有助益,同时也得承认,对于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学问只会让他们更加愚蠢,成为更坏的人。”如果一个孩子不能获得心理上成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即使再多的知识也无法填补品行的缺失,甚至知识也只能是让他们变得更为乖张荒唐的工具。而决定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正直的人,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给了孩子什么,他所得到如果是亲情的爱,那么开出的必然是善良之花,反之如果孩子得到的只是亲情的伤害,那么就难免会结出恶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