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学点经济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4844800000037

第37章 博弈经济学:怎样赢得更多的利益(2)

Ⅰ女由于清楚自己的优势,一般是不追人的,所以丧失了主动选择优秀男士的机会。而最有可能追鲜花的是Ⅳ男,这极大限制了Ⅰ女的选择范围,并使其极易产生极端自我认识误区。认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从而伤心地把自己嫁给Ⅳ男。显然Ⅰ女属于“鲜花”女,而Ⅳ男属于“牛粪”男,结果就出现了“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情况。除非Ⅰ女明白了这个道理,自我破解,否则就很难摆脱插在“牛粪”上的尴尬。由此可见,纳什均衡是指一种均势的状态,在经济生活中,是各方参与者在理性预期的指导下综合博弈的结果。假如我们理解了其中的奥妙,生活就不会平添许多无谓的烦恼。

正和负和博弈:是合作还是争斗

我们常说,有效合作、优势互补能带来双赢,互相拆台、恶性竞争则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有效合作、优势互补是一种正和博弈,而互相拆台、恶性竞争便是一种负和博弈。动物学家发现,在白蚁社会中,存在复杂程度可与人类媲美的社会结构。白蚁社会的成员包括蚁后、工蚁、兵蚁、繁殖蚁和蚁卵等,全体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白蚁世界的建筑,例如,蚁窝就有柱子、拱壁和带有散热片的通风室,其精巧程度使人类都不得不感叹白蚁的智慧。

当然,这一切奇迹的创造绝不是单个白蚁可以完成的。动物学家发现,白蚁脑子极小,而且反应十分迟钝,由于众多白蚁共同合作,才完成了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例如,一群工蚁建造一堵墙时,并没有像人类一样,先设计出一幅墙的蓝图,但它们在建墙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化学讯号以保持互相合作。因为合作,白蚁们创造了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说明,在自然界中,每个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坚持团结合作,就有可能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获得最终的成功。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正和博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用“猎鹿模型”来解释合作的必要性。

在古代,一个村子里住着甲、乙两个猎人,而当地的猎物只有鹿和兔子两种。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协力地合作,可以共同猎得一只鹿,然后每人可以分得半只鹿;如果两个猎人单独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猎到鹿的,但每人都可以抓住4只兔子。

从猎物为猎人提供食物的角度来看,一只鹿的量相当于20只兔子。如果以1只兔子为1个单位,一只鹿就是20个单位。

这样,两位猎人的行为决策有以下3种情况:

(1)两个猎人分别去打兔子,每人得到4个单位的食物。

(2)两个猎人合作共同打鹿,可获得20个单位的食物,每人能分得10个单位的食物。

(3)一个猎人去打兔子,能获得4个单位的食物,另一个猎人去打鹿,一无所获。

双方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当然,双方要想有效合作,必须首先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非对抗性的关系。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很好地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与正和博弈相反的就是负和博弈,博弈双方展开恶性竞争,彼此恶行相向,最终却落得损人不利己、两败俱伤的局面。

春秋时期,虢、虞是两个小国,与强大的晋国为邻。晋国想要举兵讨伐虢国,但要攻打虢国,晋国军队必须从虞国经过。于是,晋献公派大臣荀息出使虞国,献上美玉和名马做礼物,请求虞国国君虞公允许晋军借道攻打虢国。见到美玉和名马,虞公心花怒放,满口应允给晋献公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和虞国互为依靠,两国的关系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难道还能保存下来吗?虢国依靠我们虞国,才没有被灭掉;同样,虞国也是因为有虢国为依靠,才没有被灭掉。一旦虢国被晋国灭掉,虞国一定会紧跟着灭亡。‘唇亡齿寒’,这其中的道理,您难道就不明白吗?请您千万不要借道给晋军。”但贪婪愚蠢的虞公不听劝谏。

宫之奇见虞公不听劝谏,就只得带着所有家眷逃到了曹国。这样,晋军顺利从虞国经过,很容易就灭掉了虢国。得胜归来的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这便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这个故事就是人际交往中一场不折不扣的“负和博弈”。所谓的负和博弈,就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博弈双方经过不断的冲突和斗争后,双方所失去的远远大于所得到,结果是博弈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负和博弈”的情况。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为了各自的贪欲,而不能达成相互间的统一,结果冲突和矛盾不断,使交往双方都从中受到损失。

20几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经常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与此类似的“负和博弈”现象。这时就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而应考虑如何通过友好的谈判平息双方的矛盾和冲突,让彼此的损失降到最低。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

“斗鸡博弈”的模型具体如下:

某地有A、B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有一天,这两只斗鸡狭路相逢,它们可以选择后退,也可以选择进攻。可能出现以下4种情况:

(1)斗鸡A后退,而斗鸡B进攻,那么B赢得胜利,A视为主动认输。

(2)如果A、B都选择后退,双方打个平手,互不伤害。

(3)如果A进攻,而B后退,则A赢得胜利,B视为主动认输。

(4)如果A、B都选择进攻,由于实力相当,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只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自己进攻,而对方后退。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即如果对方不后退,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在“斗鸡博弈”中,关键是谁进谁退,如果都选择进攻,往往最后得到的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后果。

那么,如何才能让对方先后退呢?这时就需要使用“威慑战略”了。“威慑战略”说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说在争斗中的一方表现出拼命三郎的架势,以无所畏惧、势不可挡的气势震住对方,逼迫对方后退。

在经过一场血腥惨烈的战斗以后,敌对双方的两个身心俱疲的士兵狭路相逢了。他们强打精神,勉力对峙,两人枪口相对,怒目对视。终于,其中一方士兵开始表现出胆怯,然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求饶。另一方士兵吃力地夺过对方的枪支,拉开枪栓,当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子弹时,他也一下子瘫倒在地,因为他的枪里也没有子弹。可见,勇敢还是怯懦,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敢”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即可。

我们来看一个商战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在宝洁公司与通用食品公司的竞争中,通用食品公司就凭借其鲁莽和粗暴获得了斗争的胜利。当时,宝洁公司和美国通用食品公司都生产非速溶性咖啡。通用食品公司的Max well House咖啡占据了东部43%的市场,宝洁公司Folger咖啡的销售额则在西部领先。

1971年,宝洁公司在俄亥俄州大打广告试图扩大东部市场,通用食品公司立即增加了在俄亥俄地区的广告投入,并大幅度降低价格,Max well House咖啡的价格甚至低过了成本。在降价后,通用食品公司在该地区的利润率为30%,但在降价前,则变成亏损30%。在宝洁公司放弃在该地区的努力后,通用食品公司也就减少了在该地区的广告投放并提升价格,利润恢复到降价前的水平。

后来,宝洁公司又在扬斯敦市增加广告并降价,试图将通用食品公司从该地区赶走。作为报复,通用食品公司则在堪萨斯地区疯狂降价。几个回合之后,通用食品公司以一种“自杀式报复”的方式成功树立了一个鲁莽和粗暴的形象。这实际上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谁敢跟我争,我就跟谁同归于尽!”于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没有公司与通用食品公司争夺市场。

通用食品公司的这种竞争方式其实跟“斗鸡博弈”中的选择进攻是完全类似的。它通过冒险采取自杀式报复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威慑了对手,使对手感到害怕而退避三舍。

当然,采取这种“威慑战略”对博弈双方来说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采用,如果发现你的威慑战略不管用,或者对方已经比你更加勇猛地冲过来,你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了,没必要与一个“愣头青”去拼命。

******总结出游击战的指导方针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是成功运用了“斗鸡博弈”。敌退我就进,把握好赢得胜利的良机;敌进我就退,放弃硬拼的不明智做法;打得赢就打,是敢于争取胜利的勇士;打不赢就跑,保留革命的本钱夺取最后的胜利。

20几岁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要聪明灵活地运用“斗鸡博弈”,不做懦夫,也不做莽汉,而要做到有勇有谋。

囚徒困境:两难选择的困惑

有一天,某地一位富豪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通过对案件的侦破,警方抓获了两名犯罪嫌疑人,姑且叫他们甲和乙。在搜查两名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后,警方发现了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接下来的审讯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两名犯罪嫌疑人均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他们辩称自己只是到富豪家中盗窃,对富翁被杀一事毫不知情。

于是,警方将甲、乙两名犯罪嫌疑人隔离开来,分别进行审讯。负责审讯的警察和甲、乙分别单独谈话。警察对甲说:“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犯有盗窃罪,按照法律可以判你一年有期徒刑。但是,我们可以做笔交易。如果你主动坦白杀人的罪行,你的同伙没有招供,那么你被认为有立功表现,将只判3个月的监禁,他将被判10年有期徒刑;如果你拒绝坦白罪行,而你的同伙单独招供,那么,你将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而他因为有立功表现只会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如果你们两个人都拒绝招供,则两人都因为盗窃罪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如果你们两人都主动坦白杀人的罪行,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有期徒刑。”

警察对乙也说了同样的话。

甲、乙两人该怎么办呢?他们均有两个选择:继续抵赖或主动坦白。这样,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双方都抵赖,甲、乙均只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2)甲抵赖,乙坦白,则甲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乙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

(3)甲坦白,乙抵赖,则甲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乙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4)双方都坦白,甲、乙均被判5年有期徒刑。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表示上面这几种情况:

犯罪嫌疑人乙犯罪嫌疑人甲坦白抵赖坦白5年,5年3个月,10年抵赖10年,3个月1年,1年

显然,甲和乙都继续抵赖是双方最好的选择,这样两人都只需要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两人都选择了主动坦白,结果均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这个结果可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两人处于被隔离的情况,无法沟通,自然就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甲和乙两名犯罪嫌疑人都会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且相信另一方也会从利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甲会这样想:如果自己继续抵赖,乙是不大可能继续抵赖的,而乙如果主动坦白,自己就需要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如果自己选择主动坦白,乙要是继续抵赖,自己就只需要判处3个月监禁,即使乙也主动坦白,自己也只需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总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要合算得多。

同时,乙也会有与甲同样的想法。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选择了主动坦白。

这就是博弈论里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称之为囚犯的两难选择。

囚徒困境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现代城市中日益严重的堵车问题就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当我们在公路上行驶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排在车道内,这样至多会使车流缓慢,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塞车现象。但是,如果有人违规驶入其他车道,或者驶入人行道,他就可以行驶得更快,因此占到便宜。但是,由于大家都有这种占便宜的想法,都争先恐后地把车见缝插针地驶入其他车道或人行道,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所有人都吃亏了。这种情况经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即每个人都守规矩,那么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就会获得好处;但若每个人都不守规矩,则人人都会失利。

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搞军备竞赛,也是双方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如果双方都不搞军备竞赛,既能维持双方的相对安全状况,也可以将在军备支出方面省下来的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对双方都有好处。但实际情形却不是如此。美国和前苏联考虑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假定对方不增加军费支出,而自己增加军费支出就可以使对手陷入危险而使自己相对安全;如果对方增加军费支出,则自己更要增加军费支出才能维持自己的处境相对安全。因此,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双方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