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学点经济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4844800000034

第34章 消费经济学:把钱花在刀刃上(4)

具体来说,家庭预算是对家庭未来一定时期(可以是月、季、年甚至多年)的收入和支出计划。一般来说,每个家庭除了制定月度收支预算以外,还需要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制定年度收支总预算,计划安排一年的总体支出情况。在制定年度收支总预算时,要努力让家庭资产按计划增长,因此要明确家庭在未来一年要增加多少储蓄。此外,由于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家庭没有普及完善的保险与保障,因此,在制定年度收支总预算时还应该安排出一定的资金留作储备,以应对如医疗和意外等事先难以预见的支出。

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受家庭预算的引导,如果我们懂得善加利用现财预算,就能做到“旱涝保收”,提高我们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抗风险能力,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财政危机。如果能在收入高时加以节制,便不至于在收入减少时节衣缩食,更不需要去品尝借债度日的艰苦。20几岁的年轻人,尤其要学会并善于进行家庭理财预算,让自己的未来生活有计划、有规律。那么,如何进行合理的家庭预算呢?

(1)端正态度。

要从心理上重视家庭理财,树立一种严谨的理财观念,真正做到“像打理公司一样打理家庭”,在有效地控制家庭成本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轻松快乐。

(2)以月度收支预算为主。

企业制定预算多以年度为单位,而制定家庭预算时最好选择以月为单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随时对预算进行调整,增加抗拒风险的能力,同时灵活性也更大,实际需要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预算之外的开支。

(3)家庭预算要注重细节。

家庭预算要行之有效,就必须做到目的性强,贴近生活,真实可行,因此,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较为粗放型的理财之路后,家庭预算应该逐渐将注意力转变到对细节的管理上来。

(4)张弛有度,有备无患。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开销,因此无法在预算时把所有开支都计划好。如疾病、灾祸、各种礼金等,这些临时出现的开销,由于并没有在预算时计划到,往往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因此,在制定家庭预算时,要预留出一部分活动资金,用于应付各种临时出现的开支,避免财务上的烦恼。兵法上说:有备无患方能百战不殆,家庭预算也是如此。

(5)要根据家庭特点制定预算。

每个家庭的开支项目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家庭在租房,需要按月支付月租,还要计划储蓄购房款;有的家庭已经购买新房,需要按月还房贷;有的家庭需要赡养老人;有的家庭热爱旅游和娱乐,因此在这方面的开支会比较大;有的家庭由于是自由职业者,需要自行购买各种保险。

总之,制定家庭预算要坚持切实可行、有理有据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家庭生活在一种有保障、有计划、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充分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心理账户: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自己以往的消费行为:

如果你在从事正职以外,还从事着一份兼职,你会不会用兼职赚来的钱买些礼物犒劳一下自己,而把正职所赚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兼职赚的是钱,正职赚到的也是钱,这二者之间有区别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如果你在刚发了工资时,同事让你请客,你即使答应也会心里感觉不爽;但如果你领到了一笔额外的奖金,同事让你请客时,你往往会答应得很痛快,甚至会主动把其他同事都叫上。同样的,工资与奖金一样,都是钱,一点儿区别也没有。

类似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用行为经济学上的一个观点来解释,人们之所以会对不同途径赚的钱区别对待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心理账户的概念最先由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萨勒提出来,他通过研究后发现: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会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会存在一种心理账户,对一些客观上来说是等价的支出或收益,人们会在心理上把它们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去。

有一次,王强和妻子到澳门度假,一天晚上他在旅馆里睡觉时,梦见有人在纸上写下一个15的数字。醒来后,他认为15是自己在澳门的幸运数字,会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第二天早上,王强就匆忙赶到附近的赌场赌博。

王强赌的是数字,他从身上摸出5元钱的硬币,然后押在数字15上。按规矩,如果王强输了,就赔掉这5元钱,如果赢了,就能从赌场赢到15倍的数量。王强很幸运,一开始投注就赌中了,赚得75元。于是王强更加相信了15这个数字的神奇,他把75元又全部押在数字15上,又赌中了,他赚得1125元。接下来,王强连续下注,每一次都赌中了,他的钱也迅速增加,当他赚到380万的时候,连赌场的老板也不敢相信这一切,不敢再让他继续玩下去了。

王强正赌得兴起,哪肯就此罢休?他便去了附近的另一家赌场,仍然赌的是数字,并且继续押在数字15上。可惜的是,15这个数字不再是王强的幸运数字,而成了他的魔咒。整整一天,他一次也没有赌中。到傍晚时,他已经把在上一家赌场赚来的380万输了个精光。当王强沮丧地回到旅馆时,妻子正在楼下等他。见他回来,妻子急切地问他去哪了,他说去赌场玩了。妻子便问他输了还是赢了,他说输了。妻子便问他输了多少,他回答说:“只输了5块钱。”

事实上,王强输了380万,而绝不是5块钱!因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赌博赚来的380万也应是自己的收入,和工作赚来的380万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很显然,王强并没有把赌博赢来的钱当成收入,而是在他的心里被专门放在一个账户里。而这个账户里的钱,与跟工作挣来的钱是处在不同的地位上的。所以,即便是输掉了也不会觉得太心痛,最多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罢了。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时便会采取不同的态度,从而做出的决策和行为也各不相同。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心理账户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等量的金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你这钱是通过劳动挣来的,还是中奖、赌博赢来的,只要数量相同,就没有任何区别。对个人而言,都是让你的总财富增加了。同样,如果损失了金钱,不管是丢掉了,还是花掉了或者是被偷了,你的总财富都是减少了。

但是,心理账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账户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不同来源的钱,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同样是一元钱,人们的脑子里会下意识地为它建立不同的账户,钱的来源不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有差异,劳动赚来的钱就会比意外之财重要得多。

例如,今晚你准备去看一场演出,票价是300元,当你即将出发时发现,自己弄丢了单位刚发的价值300元的购物券。你是不是还会去买票看这场演出呢?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说依然会去。

但如果把情况做一下改变,如果昨天你花了300元钱买了一张演出票。当你今晚即将出发时,突然发现票丢了。你要想看演出,就必须再去售票处花300元钱买一张票,你还会去看演出吗?结果是,大多数人都会做出不去看演出的选择。

然而,仔细想想,以上这两个回答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无论丢的是购物券还是演出票,丢失的都是价值300元钱的东西,损失了同样数额的金钱,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任何区别,没理由丢了购物券后依然去看,而丢了演出票之后就不去看了。

原因就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将购物券与演出票归入了不同的账户内,因此丢了购物券不会影响演出所在账户的预算与支出,大多数人都依然会选择去看演出。可丢失的演出票与后来需要再买的演出票都被归到了同一账户内,因此看起来就像是要花600元钱去看一场演出,这样一想,当然会觉得不划算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理账户现象就让一些精明的商家找到了商机。例如,一些银行推出了理财服务帮客户制订理财计划。王先生是一家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主要收入是由工资(银行卡发放)和奖金(现金发放)所构成,此外,节假日单位会发福利,每个季度还会有奖金,偶尔也会炒炒股票。银行的理财服务就会为王先生做以下划分:将银行卡里的工资转进零存整取账户中作为固定储蓄,单位发的福利用作日常开销,季度奖金用于购买保险,剩余部分用来支付人情往来,炒股票赚的钱则用于旅游休闲。因为事先已经将这部分钱一一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通常就不会产生挪用的想法。

心理账户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赌徒的口袋中永远没有钱。一个赌徒如果在赌钱时输了,自然就是没钱了。而即使他偶尔赌赢了,也会想着这钱是不劳而获得来的,自然不懂得珍惜,于是大肆挥霍,就像是在花别人的钱一样。钱来得容易,自然去得也很迅速,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存到银行里。

心理账户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于同样数量的金钱,人们往往会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和决定。其实,钱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不管从哪种途径得来的钱,只要数值相同,就没有任何差别。对计划外获得的“意外之财”和千辛万苦得到的“血汗钱”应一视同仁,对于大钱和小钱也应该一视同仁。

所以,不应该在有了“意外之财”时大手大脚,也不必对自己的辛苦钱看得太紧。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换个角度思考,考虑如果自己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时会如何决策。

金钱没有贵贱之分,因此不要因为心理的原因,把钱分为“三六九等”。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20几岁的年轻人,更应该分清自己的“心理账户”,应该节省的钱就要节省,应该花的钱也不要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