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24844000000036

第36章 唐朝卷唐朝卷·封建文化的璀璨巅峰(2)

唐中宗死后,韦后开始显露出野心,她想效法武则天自己做皇帝。她立温王重茂为帝,改元唐隆,是为少帝,然后临朝摄政。不过,还没等她动手,一直静观其变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便抢先发动了政变。他们率领万余名御林军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伙全部消灭掉。然后,由睿宗李旦再次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姑侄之间的大位之争

睿宗李旦再次即位后,太平公主开始野心膨胀起来。李旦也和中宗一样软弱无能,他不想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一味忍让。太平公主依仗着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掌握了朝中大权。随着势力的不断强大,她想像她的母亲那样做女皇帝。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自然就是太子李隆基了,开始她没把李隆基放在眼里,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可是当她了解到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没有资格做太子,更没资格继承皇位。

公元712年,李旦厌倦了皇帝的生活,便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这更加剧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公元713年的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亲自带兵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并罢黜了倾向太平公主的所有官员。这样,李隆基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

武将之家走出的千古一相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因避讳唐玄宗的“开元”年号,所以改名为姚崇。姚崇出生于陕州一个武将之家,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第二十一世孙。

姚崇年轻的时候喜欢逸乐,等到年长以后才知道刻苦读书,大器晚成。

姚崇曾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数时宰相”之称,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宰相。

姚崇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元初年,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他向玄宗提出了十项中肯的建议:其一,废除严刑峻法;其二,不要穷兵黩武;其三,执法要公平;其四,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其五,废除苛捐杂税;其六,皇亲国戚不得担任高官显职;其七,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其八,皇上要虚心求谏;其九,严禁滥建佛寺道观;其十,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玄宗看到这十项建议后,大为赞赏。然后姚崇立即将这十项建议贯彻在施政实践中。

谁是“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公元678年-公元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初时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朝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诗写得也很好,那句有名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是出自他之手。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出生于宦官世家,年少时便聪慧能文。他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朝唯一一个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正直温雅,十分有凤仪。开元末年,玄宗渐渐沉溺于享乐,近小人,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情况下,张九龄依然能站出来直言。他曾拒绝武惠妃的贿赂,粉碎她危机太子的阴谋;他也反对任用李林甫、牛仙客为相,最后因为屡次违背玄宗之意而罢相。他曾对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之心,但玄宗不信。后来安史乱起,玄宗在蜀逃难时,才想起九令之言,但为时已晚。

安史之乱的助推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盛世天子,难免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觉得自己不用再为国事操心了,就开始一心享乐起来。宰相张九龄看到皇上这样,就很着急,于是经常给皇上提建议,但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这时,不学无术,专会阿谀奉承、拍皇上马屁的李林甫,跟宦官、妃嫔们熟悉起来,所以皇上有什么动静,他便最先知道。后来玄宗觉得李林甫能干,而且又听话,便不再任用张九龄为相,而是任命李林甫为宰相。

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工于算计,表面上甜言蜜语,背后却给人一刀。起初他还亲往去交结被玄宗信任或反对他的人,但当他当上宰相后,他便设法除掉此人。即使是老奸巨猾的人,也败在了李林甫的手下。时间一久,大家就看清他的真面目了。他当了十九年的宰相,在这期间,所有有才能且正直的大臣都被排挤,而会钻营拍马的小人却受到重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唐朝开始由兴转衰。李林甫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烈,他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了“安史之乱”。

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之女。她自幼聪慧美丽,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他统一了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他派大使禄东赞去唐朝京城长安,奉上五千两金子,数百珍玩,向唐朝请婚。当时的唐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十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主动应征做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

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之后,对藏族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大唐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先后传到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据说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她听说海南的荔枝要比四川的好,便向唐玄宗要海南的荔枝。海南离长安有几千里之遥,而且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要是运得慢了,荔枝就会腐烂。但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就传令快马日夜兼程运送荔枝,在途中不知累死了多少战马,士兵们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才将荔枝完好运往长安。唐玄宗的这一举动可比得上“烽火戏诸侯”。这首诗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辛辣尖刻地描绘出了唐玄宗荒淫的生活,抨击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

安史之乱的经过

唐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他一味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安禄山深知唐朝政府腐败虚弱,他就趁中原兵力空虚,发动叛乱。他联合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十五万部队,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他占领长安、洛阳。唐玄宗获悉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十分震怒。他命封常青准备防守,接着让第六皇子荣王以及高仙芝东征。

随着长安失守,玄宗逃亡蜀中,让帝位于太子,唐肃宗继位。由于安禄山的叛乱并不得民心,而且他本人热衷享乐,所以没两年,他便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还不如他的父亲,继位后屡败不胜,最后被其部将史思明所杀。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唐朝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并且一去不回头。往日的繁华都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朝人难以愈合的心灵之痛。

马嵬驿兵变的始末

马嵬驿兵变,又叫马嵬驿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次年七月,唐玄宗逃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保护皇帝的禁卫军因为没有吃的,他们将怨恨都发泄在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身上,因此他们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玄宗立即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不得不命令杨贵妃自缢,这才稳住军心。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这句话指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意思就是说拥有很大的权力而朝堂上没有人忌讳,功绩卓著但却不遭皇上的怀疑。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生涯的。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多年中他身系唐朝的安危重任,为保卫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直到84岁才告别沙场。大唐因为有他才获得了二十多年的安宁。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吐蕃、回纥以他为神人,皇上都不直呼他名字,甚至一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诛灭宦官的“甘露事件”

唐朝末期,宦官专权的情形比较严重。当时连天子的废立都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九个皇帝中七个皇帝都是由宦官所立。甚至可以说,唐朝后期的八十年,皇帝都是受制于宦官的。唐文宗虽然也是被宦官所立,但他十分想铲除宦官势力。大和九年(公元835年),27岁的文宗在大明宫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计划诛灭宦官,夺回皇上应有的权力。然后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想要杀死他,后又与和仇士良有关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不料李训等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文宗和李训等人策划的杀宦官计划彻底失败。

“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在唐顺宗期间由王叔文等人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指的是王叔文、王伓。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都被贬为州司马,所以得此名。

顺宗深知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危害,继位后便起用王叔文等人着手改革,希望能够改变艰难的局面。其主要内容是:收夺宦官兵权,制裁藩镇跋扈,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等。但却遭到宦官和藩镇的激烈反抗,改革失败,顺宗被迫禅位。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伓则死于贬所。

因举棋不定而亡的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人,贩私盐出身。当时,盐税比较重,百姓没有盐吃。虽然官府打击民间贩卖私盐很重,但一些穷苦人为了生活就结伙贩卖私盐。王仙芝以贩盐为生,为了不被官府抓到,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唐朝末年,朝政更加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百姓衣食不继。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王仙芝率领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这时,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也发展到数万人。两支起义军合在一起,声势更加浩大。接着,王仙芝攻破了濮州、曹州,并且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唐军,声势喜人。

唐僖宗看到王仙芝起义军如此厉害,害了怕,就开始使用软招,想要收买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这时便想投降,因遭到黄巢的责骂以及起义军的反对,他才没有投降,不过从此后他便和黄巢分开作战。后来唐朝又有几次招安王仙芝,王仙芝决定投降,他派人去唐军那里请降,但派去的人被杀害。这下激怒了王仙芝,他继续与唐军作战,最后不幸死在战争中。王仙芝从起义到战死,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他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绩,但因他经不住胜利的考验,一再乞降却削弱了对敌斗争,分裂了义军内部力量。他的动摇妥协,导致了起义的必然失败。

落第书生黄巢的豪言壮语

黄巢(公元820年-公元884年),唐曹州人,贩盐出身,在同官府缉私的斗争中,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黄巢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后来,他曾几次应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写了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时的唐朝十分腐败,黄巢就率领群众起来反抗。黄巢以他的人格魅力以及过人的胆识,最终取代了王仙芝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袖。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义军攻陷洛阳、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称帝,国号为大齐。但后来唐朝利用李克用救援,起义军大败,黄巢自刎身亡。

葬送了唐朝的人:朱温

朱温(公元852年-公元912年),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他的父亲是老师,但他幼年丧父,随着母亲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他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来加入黄巢的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在黄巢危难之际,他背叛了起义军,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然后和李克用一起镇压起义军,并在混战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政府内部混乱,控制了唐昭宗,随后控制了唐朝,然后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后他又杀掉唐昭宗,立李祝(即唐昭宣帝)为帝。公元907年,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站在梁太祖背后的女人

朱温这个人就是个无赖,不过他的霸业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军师敬翔,一个是他的老婆张惠。张惠和朱温是同乡,生于富裕之家,她不但有教养,还有政治和军事谋略。她刚柔并济、贤惠机智,朱温凡是有大事总是向她询问。有时候,朱温已率兵出征,中途被张惠派的人拦住,说是奉夫人之命,战局不利,请他速回营,朱温就马上下令收兵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