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4843700000059

第59章 按“规矩”办事——逐渐形成的世界格局(6)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苏联入侵阿富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为扩展自己的盟友战线,成立了华约组织。此时的小国阿富汗还只不过是华约组织扩张之路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经过政治和军事斡旋,苏联很快将阿富汗变成了傀儡,并一直以“睦邻”身份插手阿富汗的重大事务,实则已经操纵了阿富汗的实权。为了培养傀儡政府,在1973年到1979年的6年时间里,苏联共在阿富汗策划了两次政变。第三任经过政变夺取政权的阿富汗领导人哈菲祖拉·阿明,一开始还对苏联忍气吞声,到后来却时常犯苏联的大忌。为此,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极为不满,1979年10月,他终于在苏共中央政治局秘密会议上表明了除掉阿明的决心。

1979年12月7日,苏联开始了正式的武装入侵。苏联出动了9个师,采用陆地和空中夹击的战术,在短短7天内就把战火烧遍了阿富汗全境。苏军还在苏阿边境设立军事指挥机构,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12月12日到24日,他们在阿富汗边境完成了所有军事部署。与此同时,一支苏联特种部队也深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腹地,占领了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12月27日晚,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布萨诺夫打电话给阿明,劝阿明放弃反抗,并且告诫阿明,他已经完全失势了,要求他辞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以及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等职务。原本想借助心腹部队放手一搏的阿明,突然间被切断了与外界联系的一切机会,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惊惶之中,他开枪击毙了前来谈判的苏联的帕普金中将,和解已不可能实现。

23时40分,苏联军队向总统府发起了进攻。短短12分钟时间,苏联突击队就攻入总统府,将阿明及其家人赶到总统办公室。愤怒至极的阿明撕毁了苏联事先起草的“阿富汗邀请苏联出兵”的“邀请信”,而这一撕使他和4个妻子、24个子女葬身于枪林弹雨之中,鲜血溅红了总统府的墙壁。不久,新傀儡政府上台,卡尔迈勒“当选”为总书记。

遭到苏联入侵后,阿富汗并没有停止反抗,其国内的抵抗力量与阿富汗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将苏联拖进了战争的泥潭。1989年2月,迫于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难以承受更大损伤的苏联撤走了全部军队。历时9年的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但却给阿富汗人民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战争伤痛。

看谁能耗得起谁——两伊的烽火岁月

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令给予伊朗“威慑性打击”,随后,大批伊拉克飞机开始袭击伊朗的军事目标。发生在两伊之间一场耗资巨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局部战争由此爆发了。

在发动突袭的第二天凌晨3时,伊拉克出动了五万多人的地面部队、一千两百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大举进犯伊朗境内。到10月初,也就是短短一星期之后,这条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长约四百八十多千米的战线就像一张鱼网一样,包覆占领了伊朗总共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达六百千米的狭长地带,最大纵深达到90千米。

伊拉克军队来势凶猛,伊朗人只好派出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轰炸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而在接下来数月的厮杀中,伊朗军队逐渐夺取了战争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向伊拉克发起反击,并取得了节节胜利。

不断溃败的伊拉克于6月10日提出了全线停火的建议,承认两国在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于月底将军力抽离了伊朗。而伊朗这方面却拒绝停火,1982年7月13日,伊朗突破伊拉克的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二十余千米。被迫主场作战的伊拉克凭借10万之众进行反击,借助地理优势,有效地阻止了伊朗的进攻。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又你来我往地进行了十多次交锋,但双方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这使战争进入了僵局。为了尽快达到罢兵的目的,伊拉克从1984年4月开始采用“以战迫和”的方针,主动发起攻击,同时加大了战力的投入,首次使用了生化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空中力量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伊朗则回敬以“曙光8号”。这使得“袭船战”再度升级,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也在“袭船战”中遭到袭击。

鉴于这次战争的严重影响,科威特向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了租船和护航的请求,苏联和美国相继以护航为由借机向海湾地区派遣了军舰。苏、美的加入使原本紧张的海湾局势一度白热化。1987年7月20日,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国立即停火。由于分歧太大,伊朗和伊拉克都没有做出让步。

两伊战争的转折点是在1988年。这一年,两伊互相使用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打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袭城战”。激战数月,伊拉克逐渐占了上风,并于4月17日发起“斋月”行动,顺利收复了被伊朗军队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陷入困境的伊朗无力再战,只好在1988年7月18日接受了安理会提出的第598号决议。8月20日,经历了8年硝烟与战火的伊朗和伊拉克,终于获得了平静。

上帝在做什么——饿殍遍野的非洲******

美国普利策摄影奖的获奖作品中有这样一幅真实画面:一只饥饿的秃鹫盯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小女孩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但她为了活命,仍然努力向救助中心方向爬去,全然不知身后有一只张着锋利大嘴的秃鹫。这是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在苏丹抓拍的一个镜头,拍完照片后他赶走了秃鹫。虽然这幅摄影作品给凯文·卡特带来了荣誉,却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高兴,相反凯文·卡特一直自责自己没有抱起那个小女孩。获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凯文·卡特带着愧疚自杀了。事实上,这幅震撼着无数心灵的照片只是非洲******时期的一个缩影。

从1970年开始,一场罕见的干旱侵扰了非洲大陆上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地带,这片土地之前也一直在遭受撒哈拉沙漠的蹂躏。西非的萨赫勒一直饱受沙化之苦,而自1982年开始,持续的干旱又一次扼住了他们的咽喉。庄稼颗粒无收,曾经无垠的绿野已经荡然无存,非洲大地变成了饥饿和干旱的代名词,成千上万的非洲人民行走在死亡线上。

在埃塞俄比亚,遍布着这样的景象:饥饿的人们争相涌向难民营,仅足球场那么大的帐篷里就挤下一万六千人。他们渴盼着过往的车辆发放食物,而这样的救济毕竟是杯水车薪,每天大约有一百二十人在盼望中悲惨地死去。在人口不足4600万的埃塞俄比亚,死于灾荒的就有七百万人,其中一半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在乌干达,十万灾民每天都遭受着死亡的威胁。在塞内加尔、津巴布韦、毛里塔尼亚、********以及莫桑比克到处都有饿殍,境况惨不忍睹——曾经肥壮的牛羊如今干瘪得丝毫没有食用的价值;昔日郁郁葱葱的马萨伊地区,如今只见漫天的黄土;一度山清水秀的东非大裂谷地带,而今满目疮痍,毫无生气。在乍得,旱魃和撒哈拉沙漠交相进逼,肥田地被沙漠吞噬,牧场失去踪影,牧民小村没有人烟,逃难的人们沿途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苏丹的境况也是如此。

对此,全世界人民开始行动起来,拯救非洲。1985年3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关于非洲紧急形势会议”上,来自148个国家的代表开始讨论向旱情严重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六百万吨粮食,大批的车辆、药品、疫苗和衣服等急需品被运送到非洲。在世界人民的热情援助下,非洲人民逐渐从大灾荒中走了出来。

姜还是老的辣——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下简称马岛)在南大西洋上,处于南美洲大陆东南方向,距离阿根廷仅500多千米。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也被作为通往南极的最理想的中转站。马岛由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以及其他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为1.22万平方千米,岛上居住的大都是英国的移民及其后裔。

马岛最早于1690年由英国人发现。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先后登上了马岛。不过英国人一直声称自己是最早的发现者,并以此为由于1833年出兵占领了马岛。随着西班牙的壮大,马岛又一度为西班牙占领。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并向马岛派驻官员。1833年,英军重占马岛。此后,英、阿双方一直就马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

不久,阿根廷发生政变,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仰仗手中的军权,成为新任总统。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悍然出兵,占领了马岛。手中肥肉被抢,英伦三岛大为震惊,在外交上素有“铁娘子”之称的首相撒切尔夫人,立即在电视讲话中声称要夺回马岛。

1982年4月5日,在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的率领下,一支特混编队气势汹汹地从英国出发了。除此之外,英国还向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派遣了一支空军大队,随时准备中远程轰炸。到达马岛后,英国舰队立刻进行了海上封锁。4月25日,特混舰队的先头部队占领了南佐治亚岛。

接下来,英国的空军部队对马岛进行了连番的轰炸。一开始,英军派出“火神”式中程轰炸机和“海鹞”式舰载战斗机轰炸了马岛机场,切断了阿军的补给线。5月2日,英国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发起了进攻,并用3枚鱼雷击沉了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舰上的三百多名士兵当场葬身海底,其余的七百多人逃到了结冰的水域,并在满是冰块的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五十多名士兵经不住严寒,被活活冻死了。

针对英国的疯狂打击,阿根廷军队展开了全力反抗。5月4日,阿根廷“军旗”式飞机携带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大挫英国舰队的锐气。

在海上作战的同时,英国的伞兵部队也节节取胜,先后占领了坦布尔当山、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登山。5月13日,英国发起总攻。经过一天的激战,英军控制了马岛上的斯坦利港。驻守在岛上的阿根廷军队首领马里奥·梅内德兹因无力抵抗,率众投降了。就这样,马岛再一次被英国人攫入囊中。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突然出兵黎巴嫩,从而拉开了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又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序幕。这一次,以色列来势凶猛,共出动了4个陆军旅,兵分三路,向黎巴嫩南部发起猛烈攻击。

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有着久远的历史性矛盾,而巴勒斯坦问题一直是最核心的冲突根源。1948年以色列复国,不仅将巴勒斯坦全盘占有,还掌控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并据为己有,致使一百一十万人成为无家可归者。这为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