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24843700000036

第36章 革命的狂飙——时代的悲与喜(1)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确,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科学的竞技,无不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科技的发展,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然而科技的发展也成了列强膨胀野心的工具。

资本主义自身的完善——英国的工业革命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统治已久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资本主义制度。到了18世纪初期,国家大权落在国会以及对国会负责的内阁手中,国王已经形同虚设,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内阁制度。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其实是建立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的。圈地运动使很多农民失去可以依附和生存的土地,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但大批的流民却为工业生产积蓄了富裕劳动力。农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同时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种种因素集合起来的结果是:英国原本就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手工工场,逐渐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英国的毛纺呢绒行业向来是重要的传统工业,但棉纺业却不是强项,因此也一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棉布的价钱比较低廉,而且穿着又特别舒适,所以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他们竞相购买棉纺织品。此时,一些从事棉纺织业的商人看到了商机,为了捞取更多的钱财,急于在生产效率上有所突破。与此同时,那些从事维修的工人,也在棉纺织机上动起脑筋来,有些人甚至因为改进了机器而成了发明家。聪明的织布工人凯伊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但能织得一手好布,而且头脑好使,还能维修纺织机。1733年,他经过研究制造了一种新式的织布梭子,代替了以往的由手传动的传统,他将这种梭子命名为“飞梭”,“飞梭”的发明使生产的效率比以前快了两倍。“飞梭”一面世很快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纺织速度提高了,棉纱开始供不应求。31年后,纺织机再度出现飞跃,一个叫哈格里夫斯的人发明了手摇纺纱机。1769年,钟表匠凯伊为纺纱机做了改装,他在纺纱机的纺锭上安装了滑轮,使其转动灵活迅速,还可以用水流把机器带动起来,后来这种机器被称为水力纺纱机。但是他的专利权被一个叫阿克莱特的理发师窃取了,阿克莱特在1771年建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工厂,阿克莱特也因此一夜暴富。

在机器生产的早期,那些机器曾被视为怪物,因为它们经常出现故障,让工人们手忙脚乱却又无可奈何。直到1806年,曼彻斯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机传动的织布厂,至此英国人开始真正明白机器生产是发财致富的捷径。到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才真正大发展起来。

经过几年努力,瓦特终于在1782年发明了“双动式蒸汽机”,它不仅可以用于矿井和田间,也可以在工厂中带动机器运转,真正意义上的机器生产就此诞生了,人类也因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不久,鼓风机、凿井机、蒸汽抽水机等也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1814年,史蒂芬逊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后,铁路铺设与火车运输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交通运输方式。1819年,富尔顿制造出汽船并横渡了大西洋。从此以后,工厂中的木制机器被铁制机器所取代。

一位热爱科学的总统——富兰克林

在说到富兰克林时,人们往往会觉得他是美国伟大的政治家、开国元勋,曾经参与起草了著名的《独立宣言》,却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而他事实上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因为他是第一个揭开雷电秘密的人,首次阐明了电的性质,为近代电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有一个为人和善的父亲,由于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从英格兰远涉重洋移居到北美洲的殖民地,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生。富兰克林兄弟姐妹10个,他排行第八,是男孩中最小的一个。

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就热爱读书,父亲发现后就把他送到一个印刷所去当学徒。当学徒的日子是艰苦的,虽然他每天都卖命地工作,但还是经常挨打。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这里,富兰克林可以接触很多书籍,他总是争取一切时间读书,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1729年,在两位挚友的资助下,富兰克林开始独自经营印刷所。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印刷所办得红红火火。第二年,24岁的富兰克林和丽德结婚了。渐渐地,他开始对电产生了痴迷,为了能够集中精力研究电学,他将生意非常红火的印刷所转让了。

随后的实验中富兰克林发现,尖头的棍子接近莱顿瓶上的铁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电火花,而用方头的棍子接近莱顿瓶上的铁杆时,产生的火花则相对较弱。经过研究,富兰克林还发现莱顿瓶内外两层所带的电正好极性相反,电量相等,这些发现促使他做了大量的实验。

一天,为了加大电的容量,富兰克林将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在旁边守候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结果被击倒在地上。这次惊险的意外事故给富兰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大胆地假设空中的雷电应该和莱顿瓶中的电流是一样的。多年以后,富兰克林和儿子一起解开了雷电之谜,打破了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为了解开雷电之谜,富兰克林和儿子用丝绸做了一只特大号的风筝,他们在风筝的骨架上装上金属丝,末端拴上一个钥匙。终于等到了要下雨的一天,父子俩将风筝放飞到空中,等倾盆大雨落下来的时候,富兰克林和儿子躲进了附近的一所建筑物里静静地等候。一道闪电划过天空,风筝线上松散的纤维立即直立起来,像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操纵着。此时的富兰克林感到握着风筝线的手有些麻,他惴惴不安地将手伸向钥匙,就在这个时候,钥匙上突然窜起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差点被击倒在地上。然而,他不仅没有惊恐,相反,却显得特别高兴,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假设——雷电的性质和发电机产生的电性质是相同的。富兰克林的这一发现为近代电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人——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著名的启蒙大师,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他有一个有钱的父亲。尽管伏尔泰出生在一个如此富有的家庭里,但仍和第三等级的平民一样,因为法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他只能享有第三等级的权利。

伏尔泰的父亲特别羡慕那些显赫的贵族,他希望他的儿子能跻身于贵族行列。所以他不惜重金将伏尔泰送进最负盛名的路易大王学校学习。由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伏尔泰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学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一直都把步入贵族子弟的行列定为目标,所以很快他便凭借自己的伶牙俐齿博得了贵族子弟们的欢心。到16岁毕业时,那些贵族子弟们几乎都对他称兄道弟了。不久后,伏尔泰又遵照父亲的意思学习了法律,随之被派到国外担当驻荷兰大使的秘书,那时伏尔泰才19岁。然而好景不长,一段恋情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伏尔泰被遣送回国。

回到家中后的伏尔泰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万念俱灰的他终日和一些贵族子弟厮混在一起。后来因为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他被抓了起来关进巴士底狱。身陷囹圄的伏尔泰仍然坚持创作。在巴士底狱的日子里,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后,伏尔泰也一举成名。出狱不久,伏尔泰再次因为写诗讽刺法国贵族被投进巴士底狱。这次他的运气没有那么好,出狱后他被驱逐出境,流亡到了英国。正是这段时间让他接触到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他开始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他的思想也在这一时刻发生了重大变化。1743年,他出版的《哲学书简》极力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书中不仅赞扬了英国革命所取得的成就,还无情地抨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这本书一面世,就引起了法国政府的恐惧,他们把《哲学书简》列为禁书,并当众烧毁。

之后,伏尔泰被迫在法国与荷兰边境一个偏僻的贵族庄园里隐居了15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悲剧《恺撒之死》和《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的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175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他访问柏林,伏尔泰到达普鲁士后才发现普鲁士是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国家,他想实现启蒙主义的理想破灭了。1752年,伏尔泰离开了柏林。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余年。在费尔奈庄园的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作。欧洲的许多哲学家、艺术家以及演员都慕名拜访伏尔泰,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78年2月,伏尔泰重返阔别28年的巴黎,这时的他已是84岁高龄。伏尔泰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然而,就在同年5月30日,伏尔泰于巴黎病逝。

悲剧的大民主时代——法国大革命的狂飙

18世纪上半叶,一批著名思想家倡导的启蒙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了根,诸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抨击了法国封建****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充足的思想条件。

巴士底狱被巴黎人民攻陷后,全国的民众都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路易十六的弟弟亚多瓦伯爵却在这一时刻潜逃到了意大利的都灵,随后他和贵族们在德国的科布棱茨会合,妄图杀回法国,东山再起。

留在国内的路易十六在一败涂地之后,转而开始极力拥护革命。让人无法预料的是他的拥护仅仅是表面上的,暗地里,路易十六却秘密派人通知各国政府不要相信他的公开声明。1791年6月20日深夜,一辆布幔低垂的马车悄悄驶出王宫,然后迅速驶向巴黎东北方向。翌日清晨,马车在离边境不远的一个小镇驿站停了下来,原来是要换下疲惫的马匹继续赶路,这时一个可疑的人从车窗里探出半个脑袋,焦急地向四面张望了一下,又赶紧缩回马车里去了。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驿站站长德鲁埃的怀疑。德鲁埃走近马车挑起帷幔,发现里面坐着的人竟然是乔装的国王路易十六以及王后和王子,他赶紧高声喊叫,附近的群众听到喊叫声后,迅速冲了过来将正要逃跑的路易十六一家抓获。

路易十六逃跑的消息让革命群众感到非常震怒,他们走上街头,撕毁了路易十六的画像,在练兵场上聚集了近万名巴黎群众,他们强烈要求审判路易十六,废除君主制,而代表激进力量的雅各宾派和代表中间势力的吉伦特派都主张惩罚国王,但是代表保守力量的君主立宪派却包庇国王,他们甚至派兵镇压了示威的群众。与此同时,支持路易十六的国外势力也开始插手了。1792年春天,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终于打响了,路易十六一方面设法延误战机,阻止军需品的生产;另一方面暗中派人将作战计划告知支持自己的国外势力,针对此种情况,一些高级军官开始叛逃了,法国军队节节败退,革命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巴黎的革命群众很快发现,宫廷的叛变造成了前线失利。于是,他们于1792年8月9日和10日发动了第二次起义,起义群众很快占领了王宫,将国王和王后囚禁起来,君主统治终于被推翻了。雅各宾派取得了领导地位,起义队伍在雅各宾派领袖丹东的率领下,一队队开赴前线,支持路易十六的国外势力在凡尔登附近的瓦尔密高地被打败,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电磁学的鼻祖法拉第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9世纪将电磁力从实验室里解放出来,并发明了电动机,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电器时代。

1791年9月23日,英国纽因敦城一个普通的铁匠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法拉第。他的父亲法拉第·詹姆士是一位敦厚朴实的铁匠,由于全家6口人只能靠他打铁为生,所以家里的生活相当艰苦。

法拉第的童年里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和艰苦。那时候,一个面包可以充当一个星期的口粮。迫于生活的压力,法拉第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迁到了伦敦,在马车行的一个小楼上租下两间小房子,父亲依然以打铁为生。好在父亲的铁匠铺距离马车行不远,法拉第可以经常到那里给父亲送饭。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法拉第很小的时候就出去谋生了。13岁时,法拉第到伦敦布兰埠街的一家书店当报童,专门给人家送报纸。由于他踏实肯干,又喜欢动脑筋,书店老板就教他学习装订数据,兼管图书的销售工作。这份工作对法拉第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那段时间里,他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法拉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那家书店就是他知识的启蒙地。

尽管法拉第每天都从书里获得许多新知识,但他总是不肯轻易相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要亲自检验一番。在书店做了8年学徒之后,他终于离开了那家书店。出于对科学的热爱,法拉第拜在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戴维的门下,做了戴维的助手。